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王安石变法之后北宋为什么还是孱弱不堪

说到王安石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王安石是古代著名的诗人,歌词家,当然了,说到王安石一生最大的成就,那应该就是王安石变法了,王安石变法可能有的人不是很清楚了,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之后北宋还是孱弱不堪呢?具体的网友也是有很多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按照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王安石的变法无疑是失败的,可在当时,人们的看法却恰好相反,所有人都认为变法已经成功了。当时王安石变法图强,事情确实做了不少,法也变了很多,国家财政也足以支持与西夏连年征战,冗兵也裁撤了几十万,还实行了《将兵法》,整顿出了不少系将禁军。

这样来看的话,大宋的强盛应该是指日可待了啊,可最后为何没能出现这个盛世呢?其实说来也简单,这次变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将兵法》只是强健了西军,并没有解决开封禁军和河北禁军衰弱的问题。

这次变法的实施,可以说起因就是西夏建国。而西夏之所以可以建立,归根结底还是檀渊之盟后宋朝的禁军多年没有经历战火洗礼,战斗力薄弱,屡次败于刚在李元昊带领下兴起的党项。而要解决兵弱这一难题,其改革的重点无疑应该在军事上,而军事改革的重点,自然应该着力于选将、募兵、练兵、制造器械这些事情上。

而这其中又以选将和募兵、练兵最为紧要。可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政,恰恰不是以这些为核心,而是以理财为核心的,在通过各种开源节流的改革手段改善了财政状况之后,并没有将大量的财力投入到新军的组建上去,对原有禁军、厢军的整理也只做了一半,裁掉了一些冗军,设置了一些编制较大的“将”,废了折腾军将的《更戍法》。

但是对西军以外的各禁军并没有进行真正有效的整理和训练,也没有改变“将从中御”和“发兵、统兵、调兵、监军”等多方面管理,从而削弱将帅指挥权的制度。这种外强中虚的军事布局,是绝对不利于任何朝廷统治的。

《将兵法》实行所带来的结果之一,是要如何消除西军作乱的隐患,其方法只有两个:瓦解西军;在开封府练新军。

哪个更为合理一些呢?自然是第二个,因为这样一来的话,朝廷就有了两支可以战斗的军队,在东西两线形成支援呼应。可北宋却愚蠢地选择了第一个。

其实从刚开始,北宋就选择了第一个。当时因为打击西夏的需要,他们将西军稍微开了个口子,形成了一个“军事特区”,这才有了后来压着西夏打的“新政成果”。不过即便如此,皇帝也没有放松对西军的控制和削弱。

西军的军权其实也被拆得很散了,文臣阃(kǔn)帅(地方上的军事统帅)掌握调兵之权,西军将门(世代为将的人家)握有统兵权,另外还有宫中派出,代表皇帝的宦官,比如李宪、秦翰、李舜举,还有后来的童贯等人,互相监督,互相扯皮,互相拖后腿,将就着和西夏打仗。反正是绝对不会来个登台拜将,将西军大权集中在谁手里的。

然而跟一个国家西夏打仗,恰恰在某个时间段为了获得更好的战果,就需要大权临时集中。另外,就算你要派人过来监督,这个人好歹要懂军事啊,可你看大宋派过去的这些个文人里,有几个是懂军事的?

当然了,要想消灭西军独大的隐患,最根本还是要中央军够强,那就编练新军。

同样的,为了想要有所成效,必须授大臣以重权,选将、募兵、制器、训练,诸事皆由一人管理或是一个部门管理,事情方可成功。可是这样的话,受命编练新军的大臣或官衙,又不免权责太重了。而我朝的官员,又大多长与深宫,不谙兵事,而且,开封禁军的大权,内官是不能染指的,以免重蹈昔日唐朝神策军的覆辙。

既然交给谁都不放心,那就皇帝自己掌权。

可结果北宋的皇帝,自己不懂而且又不愿意去学,交给别人又不放心,也就只能什么都不做,继续混日子了。可问题是,你混日子,人家蛮夷可没停歇,时刻都在想着打进来抢劫,因为发财最快的就是抢劫和殖民了。

如此这般,焉能不败?焉能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