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慎行(1650年6月5日-1727年10月14日) ,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杭州府海宁花溪(今袁花镇)人,清代诗人、文学家。
查慎行年少聪颖,声名早著。早年受教于黄宗羲,得陆嘉淑赏识、朱彝尊提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中举,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赴殿试,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供职于南书房。后从军西南,随驾东北,所到之处均有所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乞休归里,筑初白庵以居,潜心著述。雍正四年(1726年),受弟查嗣庭牵连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查慎行是诗坛"清初六家"之一,继朱彝尊之后被尊为东南诗坛领袖。对清初诗坛宗宋派有重要影响,为中流砥柱、集大成者。查慎行在诗歌创作、诗歌艺术研究和诗学理论研究均有建树,生平诗作不下万首,堪称多产诗人。其诗兼采唐宋而以宋为长,尤深得力于苏轼、陆游。诗风清新隽永。艺术上以白描著称,对后来袁枚及性灵派影响甚巨,主要作品有诗歌集《敬业堂诗集》《查初白诗评十二种》等。
(概述图来源:张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所作《槐荫抱膝图》)
早年经历
查慎行于顺治七年五月七日(1650年6月5日)生于杭州府海宁一个渐有衰颓之势的书香望族。查慎行幼年天性聪颖,五岁时,就能够作诗,六岁时作的诗就已经声韵协调、对仗工整。十岁时,查慎行作《武侯论》,总共数百言,受到了同乡前辈范骧的称赞,查慎行的神童之名得以传遍乡党。就学于黄宗羲,精研《易经》,学问日渐精进。十八岁时,查慎行更是因为吟出"绝奇世事传闻里,最好交情见面初。"的诗句而获得遗民诗人陆嘉淑的青睐,并迎娶陆氏之女为妻。
时值清初,清王朝统治地位尚未稳固,父亲并不让查慎行过多致力于科举,待到清政权已相当稳固时,查慎行才赴武林吴山,从学于无锡慈溪的名宿叶伯寅。 二十岁,查慎行补为生员,出门远游,遍历云贵、华中、华北、东南各地,写出大量诗作,名噪一时。
被迫谋生
康熙十年(1671年),查慎行开始参与科举,应童子试。但考试未结束,母亲病重,并于次年去世。 六年后父亲也去世。 面临着七年内父母双亡、科考失利的局面,查慎行虽自负文名,对功名的进取之心丝毫不减,但窘迫的家境和"丁忧"期间不能参加科考的局势,迫使查慎行改弦易辙,从举业外另辟蹊径来维持生计。 作为长子,查慎行挑起家庭重担,外出谋生。同时未放弃科举仕进之志。
当时不少读书人选择随幕军中以获得保举,捞取功名利禄。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査慎行便跟随从兄查容至荆州共赴同乡贵州巡抚杨雍建的幕府, 并随杨雍建远征云贵,讨伐吴三桂残部。 这一年,他把自己以前所做的诗歌、辞赋、文章等尽数毁去,其中也包括他学填的词。
康熙二十一年(1680年)秋,査慎行听到二弟査嗣瑮北游,于是整理行李从贵阳回到家乡,到家后与三弟査嗣庭同居。 期间作有《发贵阳留别大中丞杨公三首》留别杨雍建,途经云顶关、清平县、潕阳、沅州、辰溪、长沙、洞庭、岳州等地都有诗句,随后他将这段时间漂泊在外创作的诗编成《遄归集》。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秋,査慎行住在黄宗羲杭州寓中,与其同游。同年冬,查慎行赴西江入堂伯父查培继幕府。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月十七日,查慎行在汪寓昭的愿学堂聚会,众人筹措为查慎行践行。清明后,离开南昌返家,随后向家人作别。夏四月,在查培继资助下,查慎行北上京师、游太学。
赴京求学
到北京后,查慎行从学于王世祯。他常参与诗文集会,结交了不少名士显宦,如与朱之弼游玩啜泉,与汤右曾借宿摩诃庵,与惠周惕、吴雯等小集,同姜宸英、惠周惕、魏坤、张云章、汤右曾、査嗣韩、査升等名士雅集,声名渐起。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初,秋闱放榜,查慎行落第,打算离开北京。但恰逢杨雍建到北京出任少司马,便再三挽留查慎行,最终查慎行还是选择留下。之后他常常出入中表兄朱彝尊书斋与之谈论诗文。这年秋,朱彝尊移居古藤书屋,査慎行等便常在此夜集。九月十日,与姜宸英、朱彝尊、朱载震、梁佩兰、汤右曾等在长春寺宴会联句,颇有乐趣。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赠别汤右曾和杨雍建。同年冬,经人举荐,查慎行被权臣纳兰明珠聘为其子揆叙的馆师。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明珠想要在海淀建新宅,便邀査慎行同游其址。不久,明珠寿辰,查慎行有诗贺赠。 年末,查慎行再次参加乡试,最终还是落第。
命运坎坷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初,岳父陆嘉淑病重,查慎行回乡扶侍。 出京时和弟弟査嗣瑮在城门偶遇钱澄之,二人在长干寺畅聊许久,钱澄之有诗集相赠。 这年夏,查慎行在家作《庐塘放鸭图》,赵俞、郑梁、许汝霖、汤右曾、朱彝尊、吴雯、査嗣瑮、唐孙华、揆叙、魏坤、钱名世、王士祯等为其题诗。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二月,査慎行在处理完岳父丧事后才还京。八月,同右春坊右赞善赵执信等在洪升家看伶人演《长生殿》,因康熙帝厌恶此剧,加之这次宴饮是在孝懿仁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国恤"期间举行的,给事中黄六鸿趁机弹劾,赵执信被革职。 查慎行也遭受牵连,被以"国恤张乐大不敬"的罪名革去国学生籍,驱逐回籍。经此打击,査慎行长夜深思,遂将原名嗣琏改为慎行, 意在提醒自己谨言慎行。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二月二十一日,查慎行离京。当时大司寇徐元文致仕南归,邀请他和姜宸英与之同行。一路上查慎行与姜二人多有唱和。 秋,查慎行赶赴江苏吴县橘社书局,在此逗留许久。 九月十一日,渡洞庭时偶遇张云章,此后半月,多有唱和,张云章将这些唱和诗结集为《橘社倡和集》镂刻出版。二人先后为为诗集作序。 年末,姜宸英赶赴北京参加乡试落第,查慎行邀请其到橘社书局。
康熙三十年(1691年),查慎行寓居杭州家中,与弟弟査嗣瑮共享团聚之乐。期间,他的幼子和长孙相继出生。 这年居家中与兄弟多有唱和之词。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春,朱俨由刑部郎官出任九江知府,写信邀请查慎行来其幕下,他欣然应允前往。路经桐城时拜谒左忠毅公祠,经过钱澄之山居时赠与藏山集。 二月底到达九江,原本多次计划登庐山,但因阻挠作罢。 七月二十四日,朱俨为査慎行准备了半月干粮,自城北登庐山,游玩十日,略尽山南北。 作《庐山纪游》一卷。 九月,査慎行辞别朱俨,从九江返乡。
四处辗转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二月底,查慎行与筹措赴北京参加乡试的査嗣瑮在安徽不期而遇,遂一同进京,有诗唱和。到了北京,兄弟二人下榻自怡园,明珠得知査慎行到了北京,便邀其相见。 他的学生揆叙欣喜万分,作《喜査夫子至都二首》,查慎行答诗《次韵答恺功二首》。在京期间,他与揆叙、唐孙华多有诗来往。 这年秋,查慎行第三次参加乡试中举,名列第二十,好友姜宸英则在他前一名。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春,查慎行参加会试,结果落第。当时主考官徐倬告老还乡,与会试落败准备回家的查慎行同行。 一路上查慎行与徐倬唱和数首,大多都被收入《白苹集》。秋游越州,得知揆叙升任翰林侍讲,寄诗《阅邸报知揆恺功改官翰林侍讲喜寄二首》祝贺。 同年冬,揆叙两次写信邀请查慎行进京,十二月十七日,查慎行动身北行,再次入京。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腊月前,查慎行抵达北京,与侄子查升同居宣武门外,与姜宸英、惠周惕相邻。 正月,查慎行贺汤右曾四十寿,与陈奕禧话旧。元宵节夜,同唐孙华、赵俞、宫鸿历、查升等人在姜宸英寓宴饮。花朝节时,唐孙华招徕他与姜宸英、赵俞、惠周惕、汤右曾、宫鸿历、查升在其家中小聚, 查慎行都留有诗作。同学许霜岩赴任陈留县令,邀査慎行同往,此行遍游汴梁。 七月七日,姜宸英等好友在陈奕禧家为査慎行践行。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春,查慎行应当时居住在安徽的徐倬邀请,与其孙徐任可一起前往。他由四安镇取山路经宣城、池阳、抵黄湓口渡江,都是他之前没有游玩过的地方。 夏,从安徽到九江,再次入太守朱俨幕,历时一个月。 随后回到杭州,与赵俞等泛舟西湖,和赵俞登孤山。又因为唐孙华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査慎行便同赵俞与他在西湖舟上雅集,即席附和赵俞韵二首。十月,同参加会试的儿子査克建一同入都。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底,查慎行离京南归,在保定得知长子査克建中进士时,即兴创作口占,而此时他自己仍然只是举人。 夏,难掩儿子及第的喜悦,查慎行在家乡老屋的原址上修建得树楼,竣工后一气作诗九首。 六月,査克建北上赴殿试,査慎行作《儿建赴殿试北上诗以示之》来激励他。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春,查慎行往返嘉兴、湖州两地两个月,三月后回家。 四月,与朱彝尊同游闽南,乘舟经过富春江、七里泷、兰溪,入赣后,又经玉山、铅山,至湖口登陆至福建崇安,游武夷山。六月,至福州。七月,至建宁。往返五个月,秋天回家。 一路与朱彝尊多有唱和,如《初发江干》、《自渔浦挂席至富阳联句》。 十二月,在浙江桐乡县舟中与朱彝尊告别。
连遭打击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从去年起就卧床不起的妻子陆氏病重,查慎行在家照顾其起居。 五月七日,查慎行五十生日,査嗣瑮作诗为兄寿,有诗《五十生日德尹次二苏兄弟生日唱和诗为寿次答二首》答之。 冬十月二十五日,陆氏逝世,查慎行居家为其治丧。终生不复娶。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查慎行到北京再次参加会试,二弟査嗣瑮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査慎行再次落榜,族兄査嗣韩留他下榻其家中。 四月,对他关爱有加的族兄査嗣韩也猝然长逝, 本就因落第而感到失望的查慎行感到无依无靠,准备南归。五月,查慎行在京重遇阔别十二年的好友朱载震,不禁感慨物是人非。读其游匡庐武当两集,有诗相赠。七月,查慎行离京。 九月十三日,再次入京,次女嫁给朱俨之子,查慎行心有不舍,想到妻子和女儿都已经离开自己,老泪纵横,写下《送女词二首》。
康熙四十年(1701年)正月,查慎行返乡。四月,经过苏州的时候遭遇盗贼,装有诗集的箱箧同财物一起被洗劫一空。 到家后,嘱咐禹之鼎为其作《初白庵图》,取东坡"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诗意,朱彝尊有《题初白庵主小像》。 六月,査嗣瑮六岁的儿子阿愿夭折,而阿愿的名字还是査慎行起的,查慎行作诗三首表达哀伤。秋,连续遭遇丧妻、落榜、丧兄、嫁女、遇贼多故的查慎行大病一场,病愈后与朱彝尊、査嗣瑮往来同游。
偶得圣眷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仲春,沥尽查慎行心血的《苏诗补注》历三十年终于完成。 四月初十日,陪徐倬泛舟红桥,归憩天宁精舍观赏牡丹。同年夏,他因长子査克建以进士任直隶束鹿县令而赴保定,借住在长子署中。 康熙帝南巡回銮,驻跸德州,问大学士张玉书是否听闻査慎行的姓名,当时巡抚李光地也在行殿,以查慎行的学问人品奏对。十月十七日,李光地传达恩诏让查慎行从直隶急赴德州。 二十日,康熙帝召对查慎行许久,甚是满意,便赐御书"程子视箴"楷字一幅。二十八日,查慎行应召到南书房与长洲人韩元同试八股文《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一篇,再试《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论》,康熙阅后已有定夺,下旨:"查慎行、汪灏,著同查升每日进南书房办事。"内廷都由词臣奉命轮班的传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之后因大学士陈廷敬等推荐,康熙帝再次在南书房召试查慎行等十二人,查慎行仅次于揆叙,名列第二。 十一月初八日,南书房诸臣阅览康熙帝的墨迹,查慎行作《南书房敬观宸翰恭纪十二章》。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元月二日,查慎行入直南书房, 特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帝特赐石山绿砚。 元月四日,查慎行雪中随圣驾赴西苑,晚上在自怡园留宿,有诗呈翰林院院长揆叙,揆叙有诗和之。 二月,熊赐履担任会试正考官。三月,查慎行参加会试中二甲贡生,揆叙有诗祝贺。 三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分赐南书房诸臣瓶中牡丹,查慎行得鞓红一朵,有诗谢恩。四月四日,查慎行参加殿试,尔后进士及第,位列二甲第二名,授庶吉士。二十一日,赴畅春园谢恩,有《二十一日赴畅春苑谢恩恭纪》。 而后查慎行三次随驾巡游塞外, 沿途风土及所见均成诗作,每次御试古诗文词,康熙帝亲自定甲乙等,查慎行总是被钦定为第一。只要是有作呈览,康熙帝俱为称赞。因此,查慎行深得皇帝器重,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亲书赐予"敬业堂"匾额。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查慎行乞假返乡埋葬外婆罗太君和外公钟太公, 康熙帝下旨:"不必停俸。"并恩赐查慎行白金二百两,太子也赐他骡马两匹。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查慎行假满回京。同年,奉旨暂停入直南书房。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奉旨到武英书局编纂《佩文韵府》。 康熙五十年(1711年)腊月起查慎行左手患上风疾,到次年春情况不见好转,还波及右臂, 因病乞假。奏请停免内直,赴翰林院供职。
居家修书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七月初一日,查慎行请求长假获批,于是离京,作《七月朔长假出都诸同年同学祖饯于广宁门外即席留别》,揆叙赠与他千金,并说:"先生的初白庵还没有建成,希望可以用这些钱来供您完成它。"查慎行感其情重,只接受了百金:"仅仅这些钱供此行的车马费足矣。至于筑造我脑海里的初白庵的梦想,早已被搁置。今时今日我得以归还自己的陋室,安度余生,你的心意就已经到了。"使者往返再三,最终查慎行还是没有接受。 从此家居十余年,筑初白庵以居,潜心著述,人称初白先生。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五十卷《敬业堂诗集》问世,许汝霖为之作序。 次年,《江西通志》成,凡一百七十卷,并序。又辑《庐山志》八卷、《鹅湖书院志》三卷。
飞来横祸
雍正四年(1726年),因弟查嗣庭讪谤案,查慎行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
雍正五年(1727年)三月二十一日,弟査嗣庭在狱中自杀。在査嗣庭案的审理中,当时的刑部尚书励廷仪或许对查慎行等暗中有所庇护,因为励廷仪与查慎行的二弟德尹同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又与查慎行同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开始在南书房行走,二人之间并无矛盾。 雍正帝阅览査慎行的诗集,翻到他曾经写的谢恩诗词,便对左右侍臣说:"查某忠爱惓惓,固一饭不忘君恩也。"出于雍正帝的评价,查慎行和他的幼子査克念都放归田里。五月七日,査慎行得知此案从宽,十日和査克念奉赦出狱,南归回家。
查慎行自从遭遇家难,郁郁不乐,即使他受了皇帝的宽宥,但还是因为骨肉离迁,感怀伤心,南归途中中暑。七月,查慎行到家后,就患上了脾泄,神气衰耗,病痛渐剧。秋八月三十日辰时,査慎行逝世,享年七十八岁,葬于嘉兴罗汉塘。
诗歌
题材
查慎行的《敬业堂诗集》多以山水游历诗为主,这些山水游历诗之中,不仅描摹了光怪陆离的边域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更有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作,表现出一种醉心山水田园的闲适恬淡之乐。 查慎行诗歌不仅集中描写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表达士人内心世界的深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他的诗歌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也毫不逊色,广泛地反映了康熙、雍正年间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山川风物等多方面的历史事实。
查慎行的山水纪行诗内容丰富,不仅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了祖国各地绚丽多姿的风光景色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而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反映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不俗的审美情趣。 查慎行一生阅历丰富,其诗中的景致既有北国风光的生动描绘,也有南国四季的深情抒写;他的诗歌中,不仅融入了诗人热爱生活、向往自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而且还熔铸了他对世事的洞察和对历史人生的思考。
查慎行诗作多有描写农民的困苦生活,他久处民间,又曾漫游大江南北,所以他对当时民生的艰苦有很深切、很直接的感受,他的诗集中就有较多的诗写到当时百姓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相当深刻的揭露。虽然揭示深度不及杜甫、白居易尖锐与激烈。但是,清初压制舆论的法网极其严密,查慎行不但能在诗中反映农民的不幸生活,且对造成农民不幸的社会原因作了具有相当深度的分析,难能可贵。
查慎行的仕宦述志诗代表了其诗歌创作在艺术追求上的更高层次。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加之复杂矛盾的仕宦生涯,造就了其诗歌意蕴繁多、内涵丰富的特征,也得益于他历经盛衰宠辱,阅尽个中百态,历遍世间苦楚才有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心境。风格上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同时在艺术表现上也显得苍劲遒健,充满着乐观昂扬的人生态度和自信的人生豪情。
体裁
查慎行擅长五言绝句,《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此诗写于诗人离开京城途中夜泊大运河时所见的夜景,诗歌既生动地概括出了诗人夜泊舟中远眺所见到的壮丽景象,又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动静结合的夜景图。诗歌以"渔灯"的光亮作为描写对象,写其带来的光明。"一点萤"三个字点出灯光的亮度,也写出了它的重要作用,写的是静态,同时有凄清苦楚的意味,然而,当微风忽起,波浪涌动,又写的是动态。而这幅夜景图阴冷黯淡的基调顿时显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充满了审美情趣。这首诗语言浅显,比喻生动,虽无一处用典,却显得空灵深邃,意境超脱,且动静结合,显得境界开阔。 查慎行的绝句《题杜集后二首》之二:"漂泊西南且未还,几曾篙目委时艰。三重茅底床床漏,突兀胸中屋万间。"其凝重有力,论列风发,亦近剑南。查慎行的诗多记行旅,所得即一一托于吟哦,故篇什极富,这种作风与陆游亦无二致。
查慎行的近体诗则颇具陆游情调。如他的《夜观烧山和中丞公韵》:"寒空月黑焰初垂,照夜俄生万岭云。赤炽千人争赵壁,火牛百道走燕军。危时莫以锋为戏,我意方忧玉亦焚。不信劫灰吹不尽,草间狐兔尚成群。"写来属对自然而工整,运意圆润而灵活,使事熨贴而浅近,皆一如剑南。
风格
查慎行有《自题癸未以后诗稿四首》,其四说:"拙速工迟任客夸,等闲吟遍上林花。平生怕拾杨刘唾 ,甘让西昆号作家。"可见查慎行是鄙弃西昆体重藻饰声律、只讲究形式美的倾向的。查慎行既宗宋而学苏陆,他的诗也就自然地呈现一种不同于西昆体的特色。 他的诗歌自然质朴,感情真挚,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有的气势雄壮,风格劲健;有的则细腻自然,直抒己意。诸体具备,清新生动。
对于前者,查慎行的诗在整体上体现出一种宗宋的审美取向,他的诗歌代表了清初诗坛宋诗派的最高成就,成为宗宋一派的旗帜与典范。他作为诗坛"清初六家",为清初诗坛宗宋派的中流砥柱、集大成者。 这在其山水纪行诗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类诗风格以雄放劲健为主,雄健而苍凉。并且感情真挚、自然质朴,直抒怀抱。与当时神韵派那种"范山模水"、"批风抹月"的脱离现实的诗风迥然相异。 例如《京口和韬荒兄》是对朝代更替的一种感慨,也是他对个人前途命运的担忧,从而表现出来的伤感。但由于感情的复杂性,这同时也表现出其内心的慷慨之气。查慎行的山水诗充满豪放,带有阳刚壮美的风格,浪漫奇特的情趣,同时往往借助议论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而且议论多是与写景紧密结合,这是深受宋诗的影响。 他的诗歌中较少功利性、说教性,更多的是摒弃社会功用,而只借山水纪行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更加注重对山水本身的审美意境的表现,这反映出他对自然和人生的审美观照和对个体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感悟。
对于后者,查慎行主要效法的对象是苏轼、陆游,黄庭坚,境界雄浑,气势开阔,表现出了苍劲雄健、畅达豪迈的思想感情, 他学习苏轼,取用其故事、语典而能巧妙化用,不留痕迹,更无生吞活剥之弊,丝毫没有许多宋诗的艰涩、深衍的弊病。他学习苏轼善用比喻和平淡的诗风,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浅显晓畅、自然质朴的诗风,却绝无许多宋诗的拗折瘦硬之弊端,真正是得其长而无其弊。
特点
查慎行的诗歌最大地特点就是能够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内涵深刻,内容丰富,而且充满哲理。 查慎行不仅袭用苏东坡诗歌善用比喻的习惯。还注重在时间中展示空间的变化,这也是其诗歌的一个特点。
查慎行诗善用白描手法,而极少藻饰,如他的《青溪口号八首》皆信口而出,写来平平淡淡,不加任何修饰,显得通晓明畅,纯真自然之极。 整部《敬业堂诗集》最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白描手法的运用,以浅显的语言,空灵的笔触,来生动形象地描绘自然万物的形态与气韵,或是抒发个人情感,娓娓道来,使读者绝少阅读及理解的障碍。 白描手法的运用,将真挚的情感运于轻雅质朴的语言和意境当中,做到生动自然,内涵丰富。他的《除夕与润木分韵二首》既充满了他对前途的想往,又有对兄弟情谊的珍惜,进退维谷,两难境遇的彷徨与无奈,这与查慎行看尽人生百态,淡泊人生的境界是分不开的。由于其深受宋诗的影响,在诗歌中善用白描,蕴含哲理,并能阐发议论,引人思考,而且他的诗歌不事雕琢,境界浑然天成,内容含蓄隽永,成为清初诗坛上的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
查慎行很多诗歌不是单纯地以理说理,而是触物成理,即景成趣,发掘自然中存在的物事之理,而能给人以启发和思考,引起义理,即能用物理来显示义理,二者融而为一,从而产生了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诗美效果。 查慎行说理诗在融合物理与义理使诗歌具有理趣的过程中,常用类比、比喻等手法来实现这种融合。他的这类诗歌显微阐幽、独出己意而读来又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查慎行以议论为主的诗歌,整体风格上大多属于峨刻峭直,体现了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的统一。
诗学
"唐宋互参"是查慎行的诗学思想核心。清初诗人多学唐,而查诗兼学唐宋,宗宋为本,包融并蓄。以空灵创新为尚,得力于陆游很深;受苏轼的影响亦大,曾著《补注东坡编年诗》50卷。此外,在其诗歌批评理论中不自立门派,而是反复比较权衡诸多诗学流派的优劣短长,不断汲取理论营养,进而通过自己具体而细致的诗歌评点,使得宋诗派的诗歌理论切实可行又易于接受。
一是关于"熟处求生"与创新理论。 他对诗歌的创新性极为重视,提倡"熟处求生"与"追险搜奇",即"熟处求生"的创新精神。二是在诗论中反对用典、提倡白描。诗作工于刻画锻炼,又多采用白描手法,注重平淡自然,提倡高雅,反对庸俗与纤巧。三是"意厚"、"气厚"、"空灵、"淡脱"的诗学主张。他认为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
风格
查慎行《余波词》取杜甫诗"独步才趋古,余波德照邻"之意命名。 查慎行词作受朱彝尊浙西词派词风影响较深。他在《余波词》序中写道:"余少不喜填词,丁巳秋朱竹坨,表兄(朱彝尊)寄示《江湖载酒集》偶效颦焉。已而偕从兄韬荒梦游舟中,多暇,遍阅唐宋诸家集,始知词出于诗,要归于雅。遂称称究心。" 朱彝尊认为词要"醇雅",不要多"硬语"、"新腔"。他专门提倡南宋姜夔、张炎一派清空、幽雅的词风,在写作上,避滑避俗,务归于醇雅,以姜夔、张炎词风为正。"不识秦七、不识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这是朱彝尊的一贯审美追求。查慎行受朱彝尊的启发,其《余波词》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的词,少有飞扬之气,多是含蓄蕴籍,辞微旨远。用语清空雅致,体现了浙西词派摇曳曲折的特点,这也和他多习宋诗,尤其是苏诗有关。后人曾指出"慎行与厉鹗俱习宋诗,鹗空灵而慎行疏隽,词亦从之。《余波词》淡冶处,亦颇摇曳生姿。微逊鹗之神致,盖一则务虚,一则从实也。""淡冶处,亦颇摇曳生姿"说的是查词婉转曲申的语言风格"从实",则指出了查词中多用白描手法的特点,从这一点来说,查慎行与一味"务虚"的浙西词风又有了一点区别。查慎行游幕前期吊古述怀挟杂"稼轩风",游幕后期"白石之调"更为浓郁。
题材
查慎行《余波词》中以游历词的成就为高。他早期南行,这方面题材的词作数量较多,成就较高。如《临江仙.铜仁郡阁雨望》一词写黔中江村民俗,富有生活气息;《扫花游.清明后一日再游枉山、兴山学禅师茶话》写景清丽脱俗,写出了季节转换早春时的情趣,引人入胜。 纪游词多以白描为主,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后人评论他的词为"白描绘景最为出色", 《余波词》中也有不少的写景之作。 查慎行词中酬唱词占了不少的比例。情感真挚,较少假饰。《余波词》中还有为数不多的现实之作。如《阆州慢》一词则反映了清初屠杀武陵"兵燹之余,触目荒凉"的现实,写作手法是学习姜夔的《扬州慢》的。
注释学
查慎行在注释学上最为杰出的成就非他穷毕生精力编撰的《苏诗补注》莫属。他在编次上首开五十卷之规模,又开启清人补注苏注的先河,征引广博,注释详明,尤其在补录被新刻本删削的施、顾原注,驳分类注之讹误,驳史籍之误,解释诗旨,考辨诗题,注释所涉人物与地名,保存苏轼自注等方面功绩尤卓。另外,还在苏诗系年、补遗、辨伪、校勘以及辑录唱和诗诸端均有所发明,清代中后期的注苏者都很重视查慎行的补注。该书以其重大的文献价值,在清代乃至宋元以来注释苏诗的历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查慎行的《苏诗补注》。是清初诗歌注释的典型代表。对"今典"的两个方面,都进行了严格而仔细的考证,以解释历史名词为基础,通过考证背景与本事,以解释诗意。而地理甚至成为该书的最大亮点。清代学者钱大昕曾指出:"窃谓王本长于征引故实,施本长于臧否人伦,查本详于考证地理。" 查慎行注释地理,大部分精力放在解释苏轼当时的行政区域、山川、名胜古迹等地名之上。因为对于清代读者来说,宋、清两代的地名大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利用北宋的地理方志解释苏诗中的地名。
苏轼的诗句主要使用了两种表现方法:一是用"赋" 的方法直陈其事,或直接发表议论。二是用古代典故影射现实。解释这两类诗句,都必需联系当时的史实,考证出 "本事"。宋代苏诗的类注本与施注本,在句注与题注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查慎行在前人的基础上,弥补其不足之处,对苏诗又有所发明。 翁方纲《苏诗补注》继续补录查氏补施、顾原注所未备者,冯应榴的《合注》以集施、顾注、分类注与查注为首任。而后世对查慎行《补注》的评价相当高。
文学评论
查慎行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卓有成就,在诗歌评点方面的造诣也极高。他一生在创作之余,还精心选评了历代大量诗人的诗集。 《初白庵诗评》的编撰者张载华即谓查慎行平生浏览博综,参学甚广,自汉魏六朝以迄唐宋元明诸家诗集皆有涉猎,每阅一编,辄施评点,珍如拱璧,远近传钞。 他以诗人身份评点诗歌,谙熟诗歌创作规律,其评点往往有真知灼见,时人奉为圭臬。 然而,由于未能刻板刊印,其评阅原本多已散佚消亡。幸有査氏挚友许昂霄的弟子张载华,集数十年之力辑成《初白庵诗评》十二种。书分三卷,上、中两卷汇集查评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王安石、朱熹、谢枋得、元好问、虞集诸家评语;下卷则专辑《瀛奎律髓》评语,且较之上、中两卷所录评说更多,用力也更精深,代表了査氏诗歌评点的伟大成就。査评《瀛奎律髓》创获颇多,具体说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注重诗歌的抒情言志功能,善于"知人论世"地解读诗歌,并能"以意逆志",发掘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意涵;第二,以格论诗,提倡风骨铮铮、骨力劲健的诗歌气格,偏好平淡自然、空灵雅致的艺术风格,并重视与人品相关的诗歌品格;第三,重视诗法,在章法安排、字句锤炼以及技巧掌握等方面都有精深的见解;第四,笺评结合、对比论析,在评点方法上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查慎行的评点通常只有寥寥数语,但鞭辟入里,简单实用、切实可行是他评点最大的特点。 这一点在对杜诗的评点中尤其突出。查慎行的杜诗评点从字句校勘、考辨音韵入手,涉及杜诗的炼字、立意、风格、结构、技法等方面。他又善于将杜诗与其他诗人诗作加以比较,评价整体优劣,针对时人写诗的弊端,查慎行以古喻今,加以总结,分析作诗经验,其诗歌评点在当时被奉为学诗者之入门锦囊,晚清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中《初白庵诗评》条下写道: "近日子弟为诗文,苦不得门径者,或取老辈点堪过大家集子,及太史令其移钞,每有悟入处。" 就学诗者而言,相对于"目眩心迷"的《渔洋诗话》,查慎行的评点是切实可行的。
查评有意识地将杜甫、苏轼这两位大诗人联系起来,指出其艺术创作上的前后因承关系,他对于苏轼学杜,可谓独具慧眼。 查慎行选评苏诗之最可取者当是对苏轼诗语言平淡与凝练所作的精辟分析,其次他对苏诗章法与句法的剖析也时有令人会心解颐之处,再次是能精辟地指出苏诗与庄子散文及杜诗的艺术渊源。查氏高度评价了苏轼政治诗中所蕴含的政治内涵与现实精神,对其感怀诗也能设身处地,从精神上产生共鸣。将苏诗作为一个整体,前后比较,纵横联系,以苏注苏,以苏解苏,这是查评在写作方法上的显著特点。
藏书
查慎行好游山水,喜蓄典籍,七十三岁时退居里中,贮书万卷,坐卧其中。查慎行家中"得树楼",藏书甚富。内有"敬业堂"为读书之所。 康熙年间的钱曾在《读书敏求记》中曾将私人藏书分为"藏书者之藏书"、"读书者之藏书"、"售书者之藏书"等三类。查慎行的藏书就是典型的"读书者之藏书",他的藏书多为实用,质量应是上乘。 查慎行藏书中经部偏重于礼类,集部爱收隐逸忠节人士之书。多数书上有题识,考订作者生平,校订书中讹误,增补阙漏。仅是批注只言片语便可窥见查慎行的思想深邃,识大略丛胜,可见其读书一丝不苟。
管庭芬《拜经楼藏书题跋记》称其"国初吾邑东南藏书家,首推道古楼马氏,得树楼查氏,盖两家插架多宋刻元抄,而于甲乙两部积有异本,其珍守已逾数世,不仅为充栋计也"。查氏兄弟均有藏书之好,查慎行家有"得树楼",藏书甚富;次查嗣僳,筑"查浦书屋"藏书;季查嗣庭有"双遂堂"藏书。查慎行所藏书钤有"查氏初白"、"南书房史官"、"希古"、"得树楼藏书"、"海宁查慎行字夏重又字悔余"、"初白庵主人"等印。
史书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明人喜称唐诗,自国朝康熙初年窠臼渐深,往往厌而学宋,然粗直之病亦生焉。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数十年来,固当为慎行屈一指也。
《杭州府志》:性颖异,五岁能诗,十岁作《武侯论》,同邑范骧称为"旷世才"。
历代评价
范骧:援经证史,论断精卓,旷世才也。
黄宗羲:嗣琏、嗣瑮从余游,皆有俊才。逸远不令为科举干禄之学,而读书为诗、古文,士林望风推服。
黄宗炎:寻其佳处,真有步武分司,追踪剑南之堂奥者。(注:分别指白居易和陆游)
赵翼:梅村后,欲举一家列唐宋诸公之后者,实难其人。惟查初白才气开展,工力纯熟,要其功力之深,则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
王士祯:①夏重诗,黄晦木先生常比之剑南。余谓以近体论,剑南奇创之才,夏重或逊其雄,夏重绵至之思,剑南亦未之过,当与古人争胜毫厘。若五七言古体,夏重丽藻络绎,宫商抗坠,往往有陈后山、元遗山之风。②黄宗羲比其诗于陆游,士祯则谓:奇创之才,慎行逊游;帛至之思,游逊慎行……其五、七言古体,有陈师道、元好问之风;今观慎行近体,实出剑南。但游善写景,慎行善抒情;游善来事,慎行善运意。故长短互形。
徐世昌:国初诸老渐厌明七子末流科目,至初白乃专取于香山、东坡、放翁,祧唐祖宋,大畅厥词,为诗派一大转关。
袁枚:一味白描神活现,画中谁似李龙眠。(注:李龙眠指李公麟)
沈德潜:施注苏诗,行世久矣,敬业补所未及,兼多驳正。所为诗,得力于苏,意无勿申,辞无勿达。或以少蕴藉议之,然视外强中乾,袭面目而失神理者,固孰得而孰失耶?惟学之者勿更扬其波,斯为善学者尔。
沈廷芳:更溯大江,造田间钱先生讲论,以是诗日富而益奇。
张维屏:查悔翁于人情物理阅历甚深,发而为诗,多所警悟,余每有味乎其言。
许昂霄:南北两宗堪并峙,可怜无数野狐禅。(注:"两宗"指查慎行与王士祯)
钱钟书:查初白出入苏、陆,沿蹊折径,已非南雷家法。
严迪昌:《余波词》之作,疏俊清隽,颇有特色。其词摇曳波宕处近浙西情韵,淡远则有别于金风亭长一派。 (《清词史》)
烟波钓徒
康熙帝到南苑游行,垂钓湖边,命随行臣子赋诗。查慎行所作《纪恩诗》中有一句为:"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诗作呈送皇上后不久,康熙就命内侍宣"烟波钓徒查翰林"进殿。其也曾赋过"烟蓑雨笠寻常事,惭愧犹蒙记忆中"的诗句。 一时传为嘉话。
儒臣之冠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五月,查慎行随驾至古北口。一日,秋至塞外,天寒雨雪,查慎行戴青毡大帽,跟随诸臣侍奉康熙帝左右。康熙帝见到查慎行的打扮,便对左右的随从大笑:"查某风度尔雅,洵堪为儒臣冠。"撤御馔以赐,恩赉有加。查慎行有《雪中戴青毡大帽上顾见大笑口占纪之》。
康熙赐药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康熙帝要到避暑山庄,命查慎行扈驾随行。出发前查慎行患腹疾,康熙皇帝赐他西洋药,并派内侍传示御札:"调饮食最为紧要。医书有云'非湿热不作泻,非停食不作痛',又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人皆知其调理,至饮食之时,则不能矣。"
坚守清贫
雍正五年(1727年),查慎行获释离京时,向同乡亲戚贷钱以供路费。等到回家后,他就立马筹钱还清欠款。逝世前两天,查慎行把自己的一些收藏古玩卖得数十金。力疾手缄致谢。当时参药缺乏,查慎行的孙子査岐昌以后期为请。查慎行义正言辞地说道:"我自反生平无一事负人,脱有不幸,尔辈焉能如期践约耶?"到了他死的那一天,架上没有新衣,囊里也没有多余的储蓄,只有他生前刊刻的万卷书。
辈分 |
关系 |
姓名 |
|
---|---|---|---|
家世 |
六世祖 |
查秉彝 |
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户科给事中,刑部主事,历顺天府尹。有《觉庵稿》。 |
高祖 |
查志文 |
隆庆元年(1567)举人。庐州府同知,无为州事,诰授奉政大夫。 |
|
曾祖 |
查允揆 |
明邑诸生。 |
|
祖父 |
查大纬 |
崇祯六年(1633)顺天副榜贡生。官兵部武库司主事,赠通译大夫。 |
|
伯父 |
查培继 |
顺治九年(1652)进士,历任东莞知县、广西道监察御史、饶九南通按察司副使。 |
|
父 |
查崧继 |
明邑诸生,赠通译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
|
母 |
钟韫 |
仁和人,明河南巡抚钟化民孙女。著《长绣楼集》百卷,査慎行辑录为《梅花园存稿》。 |
|
岳父 |
陆嘉淑 |
明嘉兴府学生,父殁后弃诸生,晚游京师,以鸿词荐不就。 |
|
堂叔 |
查继佐 |
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曾编修明史,著有《罪惟录》《帝纪》。 |
|
妻妾 |
妻 |
陆氏 |
顺治八年(1651)生,陆嘉淑第三女,封孺人。 |
同辈 |
弟 |
查嗣瑮 |
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升至侍讲。 |
查嗣庭 |
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
||
亲家 |
朱俨 |
九江太守,其女嫁查克建。 |
|
堂兄 |
查嗣韩 |
康熙二十七年(1688)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
|
子辈 |
子 |
查克建 |
康熙三十六年(1697)进士,官束鹿知县,户部主事,刑部郎中,凤翔知府。 |
查克承 |
不第,画家。 |
||
查克念 |
雍正二年(1724)举人,工诗。 |
||
侄子 |
查升 |
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书法家。 |
|
孙辈 |
孙子 |
査岐昌 |
贡生,学者。 |
后人 |
现代诗人穆旦(查良铮)和当代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查良镛)均是海宁查氏后嗣。 |
查慎行存世诗歌结集《敬业堂诗集》,共收诗五千余首,后经他删定为4600余篇,按时间、地点编次为《敬业堂诗集》48卷,《续集》 6卷,另有《词集》2卷。文作所存有《敬业堂文集》3卷,《别集》1卷,共100余篇,子孙搜访汇编而成。其诗多纪游吊古之作,又多作组诗。古体如《中秋夜洞庭对月歌》、《石钟山》、《五老峰观海绵歌》;近体组诗如《金陵杂咏二十首》、《荆州杂诗六首》、《邯郸怀古三首》、《汴梁杂诗八首》、《建溪歌词十二章》、《桂江舟行口号十首》等,都颇著名。内反映民间疾苦的篇章有《秦邮道中即目》、《芜湖关》、《白杨堤晚泊》、《芦洲行》、《悯农诗》、《赈饥谣》等。 诗歌点评集《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又名《初白庵诗评十二种》)阐明了其诗学观点。
查诗清特点和其所处时代密不可分。清朝至查慎行成年时代,江南一带士人抗清斗争已先后被扑灭或压制,政局已趋于平稳。查慎行等人的诗稿中,明末清初顾炎武式强烈的民族感情已逐渐少见。在政治上,查慎行之辈已不同于明末清初民族意识十分强烈的老一辈士人,大多已在政治上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他们谋求仕途,欲以此实现人生追求。查慎行的诗,在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方面,与清初诗人多有异处。
【舟夜书所见】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青溪口号二首】
来船桅杆高,去船橹声好。上水厌滩多,下水惜滩少。
桥坏笮系绳,水浅牛可跨。牛背度溪人,须眉绿如画。
【渡百里湖】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初入小河】
鱼米由来富楚乡,入秋饱啖只寻常。如今米价偏腾贵,贱买河鱼不忍尝。
【秋花】
雨后秋花到眼明,闲中扶杖绕阶行。画工那识天然趣,傅粉调朱事写生。
【晓过鸳湖】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邺下杂咏(四选一)】
一赋何当敌两京,也知土木费经营。浊漳确是无情物,流尽繁华只此声。
【大小米滩】
掀波成山石作底,风平石出波弥弥。秋天一碧雨新洗,大滩小滩如撒米。
【集杜集(选一)】
漂泊西南且未还,几曾蒿目委时艰。三重茅底床床漏,突兀胸中屋万间。
【初得家书】
九十日来乡梦断,三千里外客愁疏。凉轩灯火清砧月,恼乱翻因一纸书。
【三闾祠】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雨过桐庐】
江势西来弯复弯,乍惊风物异乡关。百家小聚还成县,三面无城却倚山。
帆影依依枫叶外,滩声汩汩碓床间。雨蓑烟笠严陵近,惭愧清流照客颜。
【汴梁杂诗】
梁宋遗墟指汴京,纷纷禅代事何轻!也知光义难为弟,不及朱三尚有兄。
将帅权倾皆易姓,英雄时至忽成名。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遂罢兵。
【寒夜次潘岷原韵】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
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灯明。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连日恩赐鲜鱼恭纪】
银鬛金鳞照坐隅,烹鲜连日赐行厨。感逾学士蓬池鲙,味压诗人丙穴腴。
素食余惭留匕箸,加餐远信慰江湖。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
【度仙霞关题天雨庵壁】
虎啸猿啼万壑哀,北风吹雨过山来。人从井底盘旋上,天向关门豁达开。
地险昔曾当剧贼,时平谁敢说雄才?煎茶好领闲僧意,知是芒鞋到几回!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生年争议
关于查慎行的生年,持顺治八年(1651年)说的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的主要依据是《清史列传.文苑传》载查慎行"雍正六年卒,年七十八"。据此推生年恰为1651年。但远在该书成之前,陈敬璋编《查他山先生年谱》(下文简称《年谱》) 即记载"世祖章皇帝顺治七年(1650年)庚寅五月七日酉时,先生生于海宁瞒龙尾山故里"。
事实上,查慎行在《敬业堂集》中对生年多有透露。该集下《杖家集》小注"岁己卯,妇病沉绵。入冬悼亡治丧。又逾月北上,时余年五十矣。"据《年谱》载,查慎行妻卒于己卯年(1699年)十月二十五日。此时查慎行已五十岁,则推生年为1650年。在《五言绝句四十首》诗后注中,查慎行也提到了"家长尤欣然,生机在生日。五月初七早,闻此案概从宽典,是日为余诞辰。"此注与《年谱》相符。顺治七年五月初七日即1650年6月5日。
另外《清代学者象传》(下文简称《象传》)记载查慎行"雍正五年卒于家,年七十有六。"据此推生卒年,应是1652年-1727年。然而《象传》又有查慎行"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举顺天乡试,年已四十四"等语。康熙三十二年时查慎行已四十四,据同样此推生年应为1650年,而他在雍正五年(1727年)之时应是七十八岁,此说前后矛盾不一。
卒年争议
关于查慎行的卒年,持1728年说的,主要是《清史列传》。以后各书沿用,如《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续编》等。但根据前文《清史列传》的相关记载不可信。《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篇末载"雍正四年(1726年)十一月,查慎行入狱,于雍正五年五月被释放,出狱南归二月之后,一代诗魂飞碧落衔黄土。"而据此说推算时间,查慎行无论如何也应卒于雍正五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持1727年说,主要来源为《查他山先生年谱》、沈廷芳《翰林院编修查先生慎行行状》、方苞《翰林院编修查君墓志铭》记载的"查氏卒于雍正五年(1727年),年七十八",与生年1650年刚好吻合。吴骞载《年谱》"考核详审,而记载谨严"。《行状》载沈廷芳与查师承关系紧密,而方苞与查交契甚深。这三样史料权威性极高,查氏卒年在1727年当为确论。
2018年6月9日,嘉兴学院与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查慎行全集》首发式暨嘉兴历史文化名人研讨会"召开。嘉兴市社科联、中华书局、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及2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嘉兴学院党委委员、人文社科处处长、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富华教授主持会议。研讨会上,《查慎行全集》整理者范道济回顾了全集的整理、点校过程。《查慎行全集》责任编辑刘明介绍了全书编辑出版的过程。
《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
《清史列传.卷七一.文苑传二》
《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查初白先生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