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百科 > 正文

庄子一句话逼的鲁国无人敢穿儒装,想要发迹还需胆识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基本上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后来他还写了很多著作辨明老子的观点。当然想要推行学派,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口才要好,庄子的口才可令各国君王汗颜。例如有一次庄子到鲁国,一句话就逼出了鲁国儒学的真正现状,不过也算是帮鲁国发现谁才是真正的博才多学之人。那庄子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三千里外封侯”是许多人的梦想,更是一种人生激励,这无论于何时来言,都是正能量!当然,这种想法可归结为儒家学说之中。毕竟,儒家是讲究“积极入世”的,即“追求有用”,用咱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发迹”。

皆知老庄,却最讲究“无用”。故而许多人都喜欢,把儒和道对立起来。但在笔者看来,这虽不能说是错误,却有失偏颇。因为连庄子自己,都不认可这种对立划分……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奇斗艳,即互相鄙视,又互相融汇。但这种情况在鲁国,却几乎不存在,因为鲁国出了孔子!

话说这日,庄子来到了鲁国,被鲁国的国君:鲁哀公发现了,立刻就召见庄子。其实,鲁哀公就是想搓一搓庄子的气焰。因为庄子拒绝当楚国宰相,还讥讽过魏王,名气非常大。

这一切,对于习惯了儒家学说的鲁哀公来言,就成了罪状。不一刻庄子被带来了。鲁哀公傲慢地对庄子说:“我们鲁国遍地是儒生,没人搭理你的学识。”潜台词就是:你跑到我们鲁国干啥来了?讲学吗?也太不自量力了。

哪料庄子却一愣,奇怪万分的说:“是吗?可我为什么没见到一个儒生呢?”

鲁哀公喝道:“我们整个鲁国的人,几乎人人都身穿儒装,哪如你这样衣着寒酸。你怎么就看不见呢?”庄子大笑,用儒家的学说,不急不缓地解释起了儒装的内涵。

儒生戴的帽子,是圆顶形的,这表示儒生知道天文。儒生脚穿的鞋子,是方形的,这表示儒生懂得地理。儒生身穿“轻裘缓带”(一种轻软温暖的袍子,形容从容不迫),腰间还悬挂着佩玉,这身衣束表示:处事张弛有节,做一个君子!

庄子解释到这,就提高些声音,接着说:“但是,真正有学问的君子,并非一定要这样的打扮。相反,许多如此打扮的人,却并不代表他懂儒家学问。大王若是不信,可发布一道命令:凡不懂儒学的人,胆敢身穿儒装,一律砍头!”

这一番话,说的鲁哀公心理没底了。很明显庄子懂儒学!莫非真如庄子所说的?于是,鲁哀公果真下了这道命令。才过五天,整个鲁国竟然只有一人,敢身穿儒装。鲁哀公连忙叫上殿来一问,无论治国方略,还是儒学知识,都对答如流,好一派儒家风采!

这时,一旁的庄子这才开口道:“看来整个鲁国,就只有这么一位真儒生,这如何是‘举国皆儒生’呢?”(出自《庄子》)

一、名利关

首先解释下庄子这则故事的本意:在揭示一种普遍现象,求“表”不求“里”,古今皆同。但站在儒家立场上来看,比如,对真正的儒生来言,就异常痛苦了!儒生讲究进取,积极入世的。

可放眼四周,哪怕大字不识的人,也身穿儒装,沽名钓誉,鱼龙混杂。因为儒装,是代表着一定地位或好处。任何一位真儒生处于这种环境内,想要发迹,岂能不难。

倘若意志不坚定者,真有可能会被“庄子带走”。所谓:进世用儒,出世入道!同时,还要面对各种打压,且越是真人才,通常越遭打压。因为他一发迹,会让一大波假货显出原形……所以,一个人若想发迹,需过的第一关就是:名利关!

这一关的变化最多,除了上面举出的两种情况外,还有许多情况会发生。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着名利进行,故而叫:名利关。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发迹前,就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名利造成的各种影响,起码自己不能被提前淘汰出局!

二、胆识关

由于庄子的这个提议,使整个鲁国几乎没人敢再穿儒装了。但笔者敢打赌,其中必有许多真儒生,由于胆识问题而放弃了儒装。所以才造成了只有一位真儒生,出现在鲁王面前,并因此而发迹。

这一关,由于简单,就不多说了!只强调一句:机遇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这个“准备”,是需要“胆识”为依托的!准备得再好,若没有胆识,机遇来了也不敢抓住,还谈何发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