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百科 > 正文

箭不虚发典故出处,以及释义解读

弓箭是古代打仗最有威胁的武器。在三国时期,很多知名的将领都是死于箭伤,毕竟当时医疗技术有限,没办法治疗好所有的伤病。所以大家都会勤于练习箭术,这次和大家讲解的成语“箭不虚发”,就是三国中发生的故事。关羽庞德交战,两人却有点惺惺相惜的感觉。一起来看看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庞德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主人公是庞德。原文如下:

后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余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虚发。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斩之。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战。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后来庞德与关羽交战,射中关羽的前额。当时庞德经常骑着一匹白马,关羽手下的将士们称其为白马将军,都非常惧怕他。曹仁令庞德驻扎在樊城以北十里,不巧遇上十多天的大雨,关羽乘船发动进攻,在船上放箭。庞德身披铠甲,手持弓箭予以还击。箭射得很准,每发必中。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人打算投降。庞德将他们逮捕处死。此战从天刚亮一直打到午后,关羽的攻势越来越猛,庞德手中的箭用完了,便使用刀剑等兵器交战。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出自此战中庞德的箭术,叫做“箭不虚发”,意为弓箭射得很准,每发必中。这也是由《三国志》作者陈寿所首创的成语之一。

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在著名的荆襄之战期间。当时关羽围攻襄阳和樊城,庞德与于禁一起率领七军前来救援。在交战中,庞德箭法无敌,射中了关羽的前额,这也是历史记载当中唯一的一个击伤关羽的三国将领。最终,关羽利用当地十多天大雨的有利时机,水淹七军,生擒曹军三万多人。主帅于禁投降,而庞德力战不退,射死了不少关羽手下的将士,之后被关羽生擒。

对于这位猛将,关羽惺惺相惜,不忍杀之。但庞德早就抱定了必死的信念,大骂关羽。而最后,关羽杀了庞德,这也算是成全了庞德的愿望。遗憾的是,数十年后,庞德的儿子庞会随同钟会邓艾灭蜀,在蜀汉已经投降的情况下公报私仇,将关羽的后人灭族。如果庞德劝下有知,也一定会为儿子的行径感到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