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杨廷和

杨廷和                

杨廷和(1459年10月15日 -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 ,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明朝中期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

杨廷和年少成名,十二岁时乡试中举,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岁时中进士,授翰林检讨。明孝宗时为皇太子朱厚照讲读。正德二年(1507年)入阁,拜东阁大学士,专典诰敕。刘瑾诛后拜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首辅。武宗崩后,杨廷和计除平虏伯江彬,立武宗从弟朱厚熜(明世宗)继位。在朱厚熜未至京师时,总揽朝政共三十七日,革除武宗朝弊政,受朝廷内外称赞,加左柱国。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与世宗意不合,罢归故里。嘉靖七年(1528年),被削职为民。嘉靖八年(1529年)卒于新都,年七十一。明穆宗时复官,追赠太保,谥号“文忠”。

杨廷和善书,笔法工整。曾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明武宗实录》、《大明会典》,有《杨文忠公三录》传世。

人物生平

少年成名

杨廷和生于明英宗天顺三年九月十九日(1459年10月15日) 。祖籍庐陵,祖上在元末时为避徐寿辉部将欧祥之乱,迁徙湖北麻城,再避红巾军之乱,迁入四川新都。其父杨春,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曾任行人司司正、湖广提学佥事。

杨廷和四岁时知声律,七岁时每日读书数卷,为科举做准备。成化七年(1471年),杨廷和乡试中举,时年十二岁。成化八年(1472年),他赴京参加会试未考中,入国子监,受到国子监丞黄明善的赏识。黄明善将女儿许配给他为妻。

成化十四年(1478年),杨廷和登进士第,时年仅十九岁。及第后,他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黄明善时任云南督学,杨廷和告假前往云南娶妻。当时,云南镇守太监钱能及黔国公沐廷章都以厚礼馈赠杨廷和,杨廷和均不受。成化十六年(1480年),回朝任翰林院检讨。

杨廷和风度翩翩,性格安静慎重,所作文章明白畅达,很有法度。他喜欢考究史事、民间疾苦、边防战事及“一切法家言”。史称其“郁然负公辅望”。

侍讲东宫

弘治二年(1489年),杨廷和升任翰林修撰,参与编修《宪宗实录》和《会典》。在修书过程中,杨廷和每次对内容有所草拟,副总裁官丘濬竟不能更改一字,丘濬因此称赞他有良史之才。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宪宗实录》成书,杨廷和因参与编修,升为翰林侍读。次年任经筵讲官。弘治八年(1495年),改任左春坊左中允,侍奉皇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讲解、读书。

弘治十一年(1498年),杨廷和奉命主持顺天乡试。次年,丁祖母忧,驰驿归乡服丧。弘治十四年(1501年),服丧期毕,被起复原职。

弘治十五年(1502年),《大明会典》修成,杨廷和被破格提升为左春坊大学士,充任日讲官。 弘治十八年(1505年),又奉命主持会试。

入阁抗瑾

明武宗登基后,杨廷和升任詹事府少詹事,任《孝宗实录》副总裁。正德二年(1507年),杨廷和入阁为东阁大学士,专掌诰命起草。因在讲筵上指责宠臣而得罪权宦刘瑾,刘瑾就传令让他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五月,升为南京户部尚书。八月,被召回京,升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的机密大事。

正德三年(1508年),加官少保兼太子太保。此时,刘瑾摘取《大明会典》中的小差错,扣下杨廷和与大学士李东阳的二级俸禄。不久因《孝宗实录》修成被归还原来的俸禄。

正德四年(1509年),杨廷和加官光禄大夫、柱国,升任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当时,刘瑾愈加专横,而焦芳、张彩依附作恶。杨廷和与首辅李东阳两人只能从中委曲求全,稍作补救。

拟平叛乱

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叛乱,以诛杀刘瑾为旗号。杨廷和起草赦免反罪的诏书,并请提拔边将仇钺,以便于瓦解乱党。仇钺果然活捉朱寘鐇。同年,张永揭发刘瑾的罪行,刘瑾伏诛,杨廷和等便论功晋升,任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朱厚照荫封其子杨恒为中书舍人。

同年十月,流民刘六、刘七等发动起义,杨一清推举马中锡前往讨伐。杨廷和认为他是文人,无法胜任。但因他已经出发,无法制止,其后果然无功。杨廷和请将马中锡逮捕下狱,由陆完接任,斩杀受贿纵敌的参将桑玉。后又采纳学士陈霁的建议,征调各路边防部队讨伐河南的农民军赵鐩等,又推荐彭泽为总制。三年后,起义平息,朱厚照论功拟用杨廷和一子为锦衣卫千户。杨廷和推辞,朱厚照特加其为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

正德首辅

正德七年(1512年),李东阳致仕归乡,杨廷和接任内阁首辅。

张永诛除刘瑾后日益骄满,他捉了一名臂上刺龙的男子作为大功,援用以太监刘永诚之例,企图得封侯爵。杨廷和说:“刘永诚的侄儿刘聚是因为战功才封为伯,连及刘永诚,也不是他自己受的封赏。”张永这才罢休。彭泽将要西讨鄢本恕时向杨廷和问计,杨廷和说:“凭你的才干,平贼不是难事,该防备的是太早班师。”彭泽后来击杀鄢本恕等,立即班师,而叛军余部又纷纷聚集,无法压制。彭泽已经动身又留了下来,这才感叹道:“杨公的先见之明,我比不上呀。”

乾清宫发生灾害,杨廷和请朱厚照避居侧殿,下罪己诏,并求大臣上书直言。借此机会,他和同僚们一起上书,劝武宗早朝,用膳以后,要亲自到祖庙举行祭祀,对两宫太后要更加孝敬,勤于每天的经筵讲习。又当面建议广开言路,了解下情,收还边疆亢兵,革除侵害百姓的宫市,关闭皇家商店,放出宫内的僧人,减少修建的工程,裁削织造的项目,共十多条,都很切中时要。但朱厚照没有看奏疏。

不久,杨廷和因父亲去世请奔丧回家,朱厚照不许。经多次请求才得到允许,朱厚照派宦官护送他回乡。不久又召他出来,杨廷和多次上书推辞,才得获准。阁臣能为父母完全守丧(丧期三年),从杨廷和开始。

丧期结束后,杨廷和就应诏入朝。朱厚照当时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者回赐杨廷和羊肉、美酒、银币。杨廷和上书致谢,并请朱厚照回京,朱厚照未予答复。杨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居庸关,想亲自到塞外请求。朱厚照已命宦官谷大用把守关门,他们只好回来。朱厚照命令在他回京时大臣要自做旗帐欢迎,杨廷和拒绝,朱厚照又派使臣告知自己的意思,杨廷和坚决不听,这才作罢。

当杨廷和执政时,朱厚照长期不理朝政,放心大胆地在大同、宣府、延绥间游玩,朝廷大事多有缺失。杨廷和未尝不劝,但朱厚照一概不听。杨廷和也无法坚持己意,不停地上奏,因此心情忧郁,很不满意,几次称病求退,都未获允许。宦官谷大用、魏彬、张雄及其义子钱宁、江彬等人,非常放肆、专横。杨廷和虽然没被他们压服,但也无法对其有所制裁,他自己也只能稍稍“自安于位”。

正德十四年(1519年),御史萧淮告发宁王朱宸濠谋反,钱宁等人还包庇他,攻击萧淮挑拨离间。杨廷和请仿效宣宗当年告诫赵王朱高燧的旧例,派遣亲近大臣带前往告诫,并收回其卫队,但使者还没到朱宸濠就已起兵叛乱。朱厚照想率兵亲征,杨廷和等竭力劝阻。朱厚照竟自封官职,化名朱寿,统率京军和各路边防军南下讨,命廷和与大学士毛纪驻京防护。后因为乾清、坤宁两宫工程完毕,朱厚照开恩封赏,拟登用杨廷和一子为锦衣卫副千户,杨廷和推辞。当时杨廷和本应起草大将军南征的敕谕,但他不肯起草,朱厚照心里很恼火。等到他推荐南京吏部尚书刘春办理东阁中诰命起草一事时,朱厚照就以杨廷和偏护本乡人为理由,严厉批评他。杨廷和上书谢罪,并请罢免自己,朱厚照不许。少师梁储等请连自己一齐罢免,也未获准。杨廷和正称病不朝,朱厚照就传旨南下。

朱厚照南下以后,两次改定元旦。杨廷和把持朝政,很注意镇静、沉稳,为朝野上下所佩服。前后数十次上疏请求朱厚照回京,朱厚照都不理睬,回师后又在通州停下。杨廷和等列举旧例,请朱厚照还京,在宫内殿上接受献俘,然后将朱宸濠等正法,而朱厚照已患病,急令杨廷和等前往通州听命,就在行宫里杀朱宸濠等,然后朱厚照才回到京城。

迎立世宗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朱厚照在郊祀时吐血,被马上拉回宫中,一月后病情加重。当时朱厚照无子,司礼监太监魏彬等到内阁说,太医已无能为力,请拿出万两银子从乡村中招募名医。杨廷和心中知道他们的意思,却不答他们的碴,而是含蓄地以伦理等级秩序的问题暗示,魏彬等唯唯听命。同年三月,朱厚照驾崩。杨廷和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据,请立武宗从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即明世宗)继统,得到皇太后(孝康敬皇后)张氏准许,由其拟发遗诏,迎候朱厚熜自兴王府所在地安陆府(今湖北钟祥)回京继位。

杨廷和根据遗诏命太监张永、武定侯郭勋、安边伯许泰、尚书王宪挑选各营兵马,分布在皇城的四门、京城的九门及南北要害地带,厂、卫御史安排他们的部下四处巡逻防备。又传达朱厚照遗令,裁汰威武营的各团练部队;周边部队入卫京师的都给以重赏,然后各归本镇;废除皇家商店和军门办事官校,原办事人员全部遣回家乡所在的卫所;哈密、吐鲁番、佛郎机各国进贡使臣都给以奖励,送他们回国;豹房的番僧及少林僧、教坊的乐队、南京的快马船等,凡不是经常例设置的,一切都被裁撤、解散。又按照武宗遗诏,释放南京被逮捕、关押的囚犯;送回各地进献的女子;停止京城里不急需的工程建设;收回了宣府行宫中的金银宝贝,放回到内库中。这些措施使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杨廷和总揽朝政三十七日,朱厚熜才入京登上帝位。杨廷和起草了登极诏书递上去,文书房的官员忽然到内阁来,说想把诏书中几件不便利的事删除。杨廷和说:“以前有了不同意见,你们动不动说是陛下的意思。现在也是新天子的意思?我们一会祝贺新天子即位后,当面上奏,要问一问是谁想删削诏书草稿。”蒋冕、毛纪也相继陈述利害,来人无言以对。过后诏书发布下来,正德年间的弊端几乎被淘汰净尽。所裁减的锦衣各卫所、内监局的旗校工役人数达十四万八千七百,节省漕运粮食达一百五十三万二千余石,那些宦官、义子及奉特别诏命而侥幸做了官的人大半以上被排除了。朝廷内外都称颂新天子是个圣人,并且称赞杨廷和的功德。而那些丢了官的人们对杨廷和恨入骨髓,杨廷和上朝时有人身带利刃在轿旁窥视。朱厚熜知道后,命令从京营中选一百名士卒保护廷和出入。朱厚熜到经筵讲习,杨廷和负责经筵事宜。编修《武宗实录》,也由杨廷和担任总裁。杨廷和此前已被加封为特进,一品官满九年时,同时领取大学士的俸禄,朱厚熜亲自颁布敕令做了表彰。此时,杨廷和又被加封为左柱国。朱厚熜再三召见他谈话,对他格外加以慰劳。杨廷和因此更加想要有所主张,便提拔正直的官员上来,在朝廷中分掌各种事务。

给事中、御史们递上奏章检举了王琼的罪证,王琼被投入京城的大牢中。王琼于窘迫之下上书攻击杨廷和,来为自己开脱。法司用奸党的条例判王琼死刑,王琼极力为自己辩护,得以减免罪过,充军边疆。有人怀疑法司断案得到过杨廷和的示意。正好石珤以礼部尚书的名义掌詹事府事务,即将改任吏部尚书,杨廷和又奏请朱厚熜改派他掌管詹事司的诰敕。有人因此说杨廷和太独断了。然而杨廷和认为朱厚熜虽然年轻,但天性灵明,所以他自信可以辅佐朱厚熜致天下于太平,因而事事都有所劝谏。钱宁、江彬虽然被杀,但张锐、张忠、于经、许泰等的官司久不能决。杨廷和等人说:“不杀了这些人,国家的法律就不算正大,天下的公道就不算彰明,祖庙的神灵不安,百姓的心里不服,祸乱的根源还算未除,太平政治就不会实现。”朱厚熜于是命令抄没了他们的家产。杨廷和又上书请朱厚熜严肃对待上天的告诫,遵循祖上的家训,弘扬孝道,善保身体,教育人民知理行义,自己也要勤于学问,谨慎地发号施令,严明地推行赏罚,任用人要专一,不好听的劝告也要听,亲近好人,节约财用。其中言语大多正直、切实,朱厚熜都优诏允准。

大礼议之争

在此之前,朱厚照驾崩,杨廷和起草遗诏,说“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某(明世宗朱厚熜)”,按照辈份、排行应该立为皇帝。按照《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条例,在宗庙里祭告祖宗,向慈寿皇太后告请之后,可迎接他来即皇帝位。既而让礼官奏上登基即位的礼仪程式,请新皇帝由东安门进入文华殿小住。次日,百官数次递上劝进表,等新皇帝答应后,再选择吉日即位。劝进表文字都按照皇子继位的惯例。朱厚熜看了礼部的奏章,说:“遗诏让我即皇帝位,没有让我做皇子嘛。”等到了京师,停在城外不进去。杨廷和坚决请求按礼部拟定的仪式办,朱厚熜不听,竟到行殿中接受了劝进表,由大明门直入京师里边,拜见了大行皇帝的神前案几,中午就即了帝位。诏书草稿中说到“接受皇兄的遗诏入宫供奉宗庙”。朱厚熜犹豫许久,才表示“可以”。过了三天,派遣官员前去迎接朱厚熜的母亲兴献王妃。没多少天,让礼官讨论兴献王神主的称号。杨廷和拿出汉代定陶王、宋代濮王的故事递给礼部尚书毛澄说:“这是足够的根据了。应该让皇上尊称孝宗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自称侄皇帝。另外改立益王的第二个儿子崇仁王为兴王,供奉献王的祭祀。对此有不同意见的人就是奸臣邪佞,应当杀掉。”进士张璁与侍郎王瓒说,朱厚熜入继的是皇帝位,不是做了别人的后裔。王瓒含蓄地提到这一点,杨廷和怕他干扰了讨论,就把他改派到南京任职。

五月,毛澄综合大臣们的意见做出决议,和杨廷和所说一样。朱厚熜不悦。但是每次召见杨廷和时还是从容自得地赐茶慰问,想改定献王的尊号,杨廷和最终不肯顺着朱厚熜的想法来。朱厚熜于是下达指示让大臣们再次讨论。杨廷和与蒋冕、毛纪一起上书说:“前代过继的君主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合乎典礼,只有宋儒程颐的《濮议》,表达了最正确的道理,可以作为千秋万世的师法。至于兴献王的祭祀,虽有崇仁王主持,以后生了皇子,还是把第二个皇子作为兴献王的后人,再改封崇仁王为亲王。这样,无论天理还是人情,两全其美,没一头有缺憾。”朱厚熜更加不悦,让他们从古籍中广泛考证,一定求得至当才是。杨廷和与蒋冕、毛纪又说:“三代以前的圣人莫过于舜,没听说过他怎么尊崇自己的生身父亲瞽叟。三代以后的贤君莫过于汉光武,也没听说过他尊崇他的亲生父南顿君为皇帝。希望皇上向舜帝、光武帝学习,那么陛下的品德就不会有玷瑕,陛下的孝心也可以光大于天下了。”毛澄等人也再三上奏,坚持原来的决议。朱厚熜将这些奏章留中。

七月,张璁上书说应当是继承皇位,而不是过继给人当后裔。朱厚熜让司礼太监拿了张璁的奏章给杨廷和看,说这种议论既遵守祖训,又依据古礼,应该听取。杨廷和说:“秀才怎么知道国家的重大事务。”又将奏章送回宫中去。不久,朱厚熜到文华殿召见杨廷和与蒋冕、毛纪,给他们一个亲笔指示,要他们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皇帝、皇后。杨廷和回家后上书说:“《礼》说:在前为君的就是父母,亲生父母应称为伯父母或叔父母。不仅丧服等次要降格,称号也应有不同。臣不敢阿谀奉承,顺着圣旨办。”又密封归还了朱厚熜的手诏。朝臣们也都坚持原先的决议,朱厚熜就是不听。

等到九月份,兴献王妃到了京城,朱厚熜亲自确定仪式,由中门入城,访问祖庙,又再次说明想尊称兴献王、王妃为皇帝、皇后。杨廷和说:“汉宣帝继汉昭帝即位后,加史皇孙、王夫人谥号为悼考、悼后;光武帝往上承继汉元帝的统绪,巨鹿、南顿君以上立庙于章陵,都没有追加尊号。现在如果追加兴献王、母妃的尊号为皇帝、皇后,与孝庙、慈寿并列,就是忘记了先皇帝而看重亲生父母,采用私人间的情感而放弃国家的大义。我们这些大臣对此无法推卸责任。”就此自请罢免官职。大臣谏诤的有一百多人。朱厚熜迫不得已,于是在嘉靖元年(1522年)下诏,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王、王妃为本生父母,不称为皇帝、皇后。

在这段时间里,杨廷和先后四次把朱厚熜的亲笔批示密封退回,坚持自己的意见,上了近三十篇奏章,朱厚熜常常愤愤不平。他身边的亲近人物因而得以批评说杨廷和放肆,失掉做臣子的礼仪。谏官史道、曹嘉于是交互劾奏杨廷和的罪过。朱厚熜虽然将二人稍作贬谪,以抚慰杨廷和,但心中已不对其尊敬如前。不久后,朝廷评定辅立新君的功绩,朱厚熜封杨廷和与蒋冕、毛纪为伯爵,年禄一千石,杨廷和坚决谢绝。朱厚熜改为荫封其家世袭锦衣卫指挥使,他又推辞不受。朱厚熜认为封赏太轻,改加为荫封四品京官世袭,杨廷和又推辞。适逢杨廷和复职满了四年,朱厚熜就破例加封他为太傅,他又四次辞罢。朱厚熜还特地颁发诰敕对他予以表彰,并在礼部为他赐酒宴一次,九卿都参加作陪。

朱厚熜很喜欢请僧、道设斋坛祈祷。杨廷和极力劝说,引用梁武帝、宋徽宗的事例来做论说。朱厚熜优旨采纳。当时江南欠收,宦官又请求派人到那里督办织造。工部及给事中、御史提出谏劝,朱厚熜不听,催促内阁为此起草命令。杨廷和等人不接受命令,并且极力说江南百姓贫困,财富枯竭,请不要派遣宦官前去。朱厚熜这下催得更急,并告诫杨廷和不要执拗、干扰这件事。杨廷和竭力争辩说:“我们几个人同满朝大臣、谏官说的话陛下不听,却愿意听二三个邪佞的话,陛下能跟这二三个小人一起治理祖宗打下的天下吗?况且陛下以为织造是历朝的旧例,不知道洪武以来哪有这旧例,只不过创始于成化、弘治年间罢了。宪宗、孝宗爱护人民、节约财用的好政策不少,陛下不去采用,偏偏仿效这不好的措施,这是为什么?陛下即位的诏书,把宦官侥幸的门路堵塞得差不多没有了,天下人正在传诵陛下的美德,现在忽然出现此事,怎么能向天下人取信呢?”他进而请追究拟写圣旨的是什么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的名义偷偷地推行他的个人主张。朱厚熜为此道歉说自己不仔细,让他们告诫所派宦官不要放肆便好。此事最终还是没能制止。

求退归乡

杨廷和曾屡次上书请求退休,至后来更加坚决。他又因为兴献王称考与否一事与朱厚熜产生矛盾,在奏章中透露自己的不平之气。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朱厚熜听任杨廷和离去,并责备他批评因为言语的不同归咎于君上,不符为臣之道。不过仍然赐他加盖玉玺的书券,照常例供给他车马、钱粮、护卫人员,重申以前荫封一子锦衣卫指挥使的授命。给事中、御史纷纷请求挽留杨廷和,朱厚熜都不予答复。

杨廷和离开后,朱厚熜才开始讨论称孝宗为“皇伯考”。此时,杨廷和的儿子、翰林修撰杨慎率领众大臣跪在左顺门外哭争此事,遭到杖责,贬往云南。过后,大臣王邦奇诬蔑杨廷和与其次子、兵部主事杨惇,女婿、修撰金承勋,同乡人、翰林侍读叶桂章与原兵部尚书彭泽的弟弟彭冲相互勾结、请托,上述诸人全被抓进诏狱中,经审讯没有实据后,才被释放。

削职定罪

嘉靖七年(1528年),《明伦大典》修成,朱厚熜重定议礼诸臣之罪,杨廷和被定为罪魁。朱厚熜降敕称杨廷和“为罪之魁,以定策国老自居,门生天子视朕”,将其削职为民。

嘉靖八年(1529年)六月二十一日(7月25日),杨廷和病故于新都,享年七十一岁,以平民礼下葬新都城西父亲杨春墓旁。

复官治葬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六月,杨廷和得以复官,朝廷又赐祭四坛,命有司治葬,荫封他的一个孙子为尚宝司丞。追赠太保,谥号“文忠”。

主要成就

镇静持重

杨廷和在明武宗“失德”的情况下,多次上疏规谏未果。他虽“邑邑不自得”,但仍勤于政事,忠于职守。正德年间,武宗多不在京。杨廷和入值中枢,参与机要,“镇静持重”,“补苴匡救”,按例赈灾免租,百官也各奉法守职,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安化王朱寘鐇叛乱时,他“(起)草赦诏,请擢边将仇钺,以离贼党。(仇)钺果执(朱)寊鐇”。 流民刘六、刘七发动起义,他建策献言,调兵遣将,终于镇压了这次起义。 明末学者陈子龙指出:“武皇(明武宗)穆骏西驰,而天下晏然者,以任相得人也。”

安危定倾

· 迎立世宗

武宗无子,他驾崩后,张太后(孝康敬皇后)命大臣议所当立者。杨廷和举《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据,主张立兴献王长子朱厚熜(明世宗),得到了阁臣们的赞同。太后“一如廷和请,事乃定”。使这一颇为敏感的问题,得到了顺利的解决。

· 铲除江彬

武宗死后,当时平虏伯江彬在京畿拥有重兵,有谋反之嫌。杨廷和与同僚蒋冕、毛纪及太监温祥商议用太后的命令捕杀江彬,并争取到了太监张永、魏彬、陈严等人的支持,最终说服了太后,成功逮捕江彬。江彬被除去后,史称“中外相庆(朝野内外举国欢庆)”。

革除弊政

明世宗朱厚熜未至京师时,杨廷和总揽朝政共三十七日。在此期间,杨廷和不受皇帝的掣肘,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以革除武宗时弊政为己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杨廷和办事勤勉,讲求效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史载:“其调度区画,取办俄顷,命中书十余人操牍以进,石斋(杨廷和)一一口授,动中几宣,略无舛错”,“中外倚以为安”。正德、嘉靖之际的遗诏、登基诏都出自杨廷和之手,他的很多兴利除弊的改革措施都是通过诏书的形式颁布的。

杨廷和针对武宗调边兵入卫京师,致使“边卒纵横骄悍,都人苦之”、边防力量也大为削弱的情况,在武宗死后“传遗命罢威武团练诸军,各边兵俱重赉散归镇”,解决了这一问题。武宗去世后,杨廷和尽废其政,以遗诏“革皇店及军门办事官校悉还卫,……豹房番僧及少林僧、教坊乐人、南京快马船,诸非常例者,一切罢遣。又以遗诏释南京系囚,放遣四方进献女子,停京师不急工务,归宣府行宫金宝归诸内库。中外大悦”。杨廷和在所拟登极诏中,还“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自正德十五年以前逋赋尽免之”,以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世宗即位,杨廷和草上登极诏书。“已而诏下,正德中蠹政厘抉且尽。所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为数十四万八千五百,减漕粮百五十三万二千余石,其中贵、义子、传升、乞升一切恩悻得官者大半皆斥去”。

在裁汰冗官、冗兵的同时,杨廷和还注意拨乱反正、平反冤案。在它所拟的登极诏书中规定:“正德十四年文武官员人等,因谏上巡游、跪门责打降级改除为民充军者,该部具奏起取复称,酌量升用。打死者,追赠谕祭,仍荫子入监读书。充军故绝者,一体追赠谕祭,复养亲属”。而且,“廷和益欲有所发嘘,引用正人,布列在位”。注意选拔人才,以推行新政。

杨廷和的改革虽然时间不长,但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嘉靖初年,政府财政状况大有好转,阶级矛盾也相对缓和,“天下翕然称治”。以至于杨廷和去世多年后,太仓仍存有可供数年使用的积蓄。

轶事典故

傀儡场

杨廷和执政时,他的一个弟弟在京中担任公卿,另一个弟弟在地方担任方面大员,几个儿子都担任要职,儿子杨慎在廷试中名列第一,人们都去道贺。杨廷和却眉头紧皱,非常不安,人们向他询问原因。他说:“你们知道傀儡场吗?刚开始时全都出来,快结束时都是些傀儡,一个家族气数是有限的,如今都在我们这几代人中泄尽了。人们都以为这是我们家族的荣幸,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不久,他的话果然应验了。

杨文忠对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相传杨廷和七岁时,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有一个客人说:“有一更矣。”一客云:半夜矣。一客云:五更有一半矣。出上句“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杨廷和随即应对“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语惊四座。

急智过人

明世宗朱厚熜登基的时候,因所穿龙袍过长,使其不断俯视。杨廷和奏道:“陛下垂衣裳而天下治(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朱厚熜听后,颇为高兴。

早受赏识

杨廷和才器博大,素来受到同为四川人的名臣余子俊的器重。余子俊归老的那天,只拿着《大明律》与杨廷和告别,说:“介夫(杨廷和字)会担任宰相,我让他先熟悉此书,来帮助他日的谋划决断。”

功在社稷

杨廷和去世多年后,世宗朱厚熜问当时的大学士李时太仓里积蓄有多少,李时回答说:“可以支付几年。这是由于陛下初年即位诏书裁减多余人员换来的。”朱厚熜感慨地说:“这是杨廷和的功劳,是不能抹杀的啊。”

杀人榜

杨廷和在世宗初年的改革措施,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称颂。同时,也受到被他裁撤、阻断“财路”的一些人的嫉恨。史载,“诸失职之徒衔廷和次骨”。他们散布谣言,说杨廷和:“终日想,想出一张杀人榜” ,有人甚至想趁杨廷和入朝时刺杀他。但杨廷和毫不畏惧,“出入护以卫士”,在仅有的卫士的保护下,他仍然照常理事,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胆略。

人物评价

总评

杨廷和为官清正,虽“位及人臣,而居处同于寒素”;他关心民间疾苦,为家乡“通水利”,“修县城”,“置义田”,很受时人称道。他一生博学鸿毅,光明正大,积极倡导励行“新政”,对明朝之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

历代评价

李东阳:吾于文翰,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经邦济国)事,须归介夫。

余子俊:介夫当相天下,为我熟此,以助他日谋断。

彭泽:杨公先见,吾不及也。

梁储:①天下大事,非石斋莫能济。 ②天生斯人,以了今日之事。大匠之任,不可代也。

蒋冕:忠诚而刚正,知有国家而不知有身。

费宏:首定大策,备患防微,虑无遗算,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石珤:竭股肱之力安社稷,以成维新之治。

乔宇:身任天下之重,竭尽心力,卒成中兴王业。

席书:杨廷和社稷臣。

朱厚熜:杨廷和有大功,他日麒麟画形。

唐枢:已而武皇崩于豹房,安危俄顷,禁从兵悉属江彬,公密与太监张永谋启太后,请旨诛彬。先传令散军士,各就赏所,彬觉顾,瞻无人,遂就擒。乃定遣迎今上礼,下诏纪元,厘正国条,裁革传乞升及滥役,月省食粮一十六万余。

郑晓:康陵(朱厚照)时,刘公(刘健)鞠躬尽瘁以匡其始,杨公拨乱反正以扶其终。或去或不去,均之为大臣。

陈文烛:由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少师兼太子太师,首相两朝,有除难定策之功焉。

薛蕙:社稷功成后,山林避宠年。遭逢谁可并,出处独超然。反侧当前日,经纶迈昔贤。殷忧兴圣主,至治格皇天。凶竖同摧朽,苍生尽解悬。庙谟随指顾,臣节见周旋。智勇千夫敌,勋劳百辟先。赏仍虚裂土,名已重凌烟。握玺惭周勃,挥金缅鲁连。急流嫌盛满,介石慕贞坚。许国心恒切,还乡兴偶牵。留侯(张良)初相汉,乐毅晚辞燕。异渥丝纶数,高风进退全。草停黄阁诏,花簇锦江船。水槛星桥侧,茅堂雪岭边。云霞深绿野,卉木富平泉。事业存钟鼎,仪型照简编。累朝瞻翊戴,四海忆陶甄。白首归休记,青春送别筵。衣冠望行色,端不异登仙。

明穆宗时,礼部奏议称“廷和性抱忠贞,才优经济。相武庙于危疑,吁谟默定;翊先皇于初统,朝政一新。正始厚终,庸勋卓著。高风直节,誉望尚流。”

赵贞吉:惟皇天笃我明之祐,间出哲臣,为社稷隶。二百年间,如仁和于公(于谦)暨新都杨公,乘所遇时,力于隶事最着矣。盖正统己巳土木北狩(土木之变),正德辛巳威武南征,陨空沉陆,变起非常。非有握补天之器,挟栘斗之能,安敢授手其间哉,于公已表于宪皇之世,杨公之没久矣。

项笃寿:余闻之人云,辛壬之交,中外多故,杨公拥戴明圣,捧日虞渊,其所厘正,功亦伟矣。升庵(杨慎)博雅为儒林宗,不愧科名。世称关西杨氏(弘农杨氏)为着,若新都父子,不庶几哉!

王世贞:①新都嶷然三辅,鼎承百辟风偃,虽不久而有所扼以去,然相形成,而首次遂大分。……新都、华亭,用亦有刚柔而业相,埒其最优者也。 ②夫以杨文贞(杨士奇)、李文达(李贤)、商文毅(商辂)、刘文靖(刘健)、杨文忠(杨廷和)之贤于辅,而不得从(配享)。

李贽:世庙初入,据古执礼,公当其时,可谓正直不阿,卓然名世矣,是岂赂瑾卖友取容之人乎?此市井之谈,爱憎之口,不待辨者。独大礼议起,人皆是张(璁)桂(萼)而非公。余谓公只是未脱见闻窠臼耳,若其一念唯恐陷主于非礼,则精忠贯日可掬也。故谓公之议有所未当则可,谓公之心有一毫不忠则不可。此赵文肃(赵贞吉)所以极力为公表也。……果如或者之说,于司直为卖友,于刘瑾为阿势,则大礼之议,委曲扶同,公自优为之矣。然公之议大礼也,可以许其忠,而未敢以许其妙。若处康陵之朝,非但人不知其妙,而亦不能信其忠。盖大忠者不见忠,至妙者人自然不知其妙也。是以当时知公者仅仅有李文正(李东阳)、梁文康(梁储)、费文宪(费宏)数人耳。文正必得公而后敢以去,梁、费二公亦必得公而后敢即安,则公所系何如哉!余又怪其不能以事康陵者而事永陵(朱厚熜)也,岂其真挟定册之功,或恃世宗仁圣,终能听己也耶?不知之矣。

焦竑:杨石斋当武皇大渐之时,其调度区画,取办俄顷,命中书十余人操牍以进,石斋一一口授,动中几宜,略无舛错。此真有宰相之才,虽姚崇何以过之?

杨维桢:世宗享国长久,本朝无两,礼乐文章烂焉具举。斋居数十年,图逦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真英主哉!始衷终则新都、永嘉(张璁)、华亭(徐阶)功大矣。

何乔远:大礼议起,杨公叹曰:“众尤交责,吾何逃乎。义之尤我,命也;人之尤我,遇也;事之尤我,时也;吾有去而。”及被废家居,言及受遗之际,泪未尝不蔌蔌下也。彼亦有以自喜,迹其时虚大位,以四旬迎嗣君于千里,枭獍在侧,磨牙舕舌,杨公处之周勃、韩琦,未足专也。

支大纶:大礼之议,肇于永嘉。而席(书)、桂(萼)诸君子和之。伦序昭然,名义甚正,自无可疑。廷和上畏昭圣,下畏人言,力主濮议。诸卿佐复畏廷和之排击,附和雷同,莫敢柢牾。其伏阙诸少年,尚气好名,以附廷和者为守正,以附永嘉者为干进。互相标榜,毒盈搢绅,皆当国者不善通融耳。

张岱:李文正伸于孝庙而屈于武庙,杨文忠屈于武庙而伸于世庙,未免为刘瑾、江彬让一头地也,然二君子宛转委蛇,卒观其败。其间保护正人,调停国是,为力甚多。绕指之铁与发硎之刃,其杀人则一。二君子始终在位,而卒诛彬诛瑾,则二君子盖可轻去乎哉!

查继佐:明时十二岁显,大理卿朱奎,太常卿任道远,两以神童侍东宫,与介夫而三。……论礼虽少变通,顾所持近正,不为阿容。至南选张璁,似大有意,然已知璁口必不可扪,欲示画一,而岂意帝梦不释璁,又复有佐璁夺帝听者,则介夫格心之学,尚缺讲解。……介夫持礼极正,而犹不免初终牴牾,不一节乎?

张燧:武皇南巡,天下汹汹,幸臣窃国柄,已而崩于豹房,禁从兵悉属江彬。杨公廷和密与太监张永谋启太后,请旨诛彬,先传令散军士各就赏所,彬觉,顾瞻无人,遂就擒。噫!此何等功耶!昔韩魏公(韩琦)以空头敕安置任守忠,谈者迄今伟之。公之视此,其难不啻十倍,而公之处此,其功不当百倍于昔耶?而或者议公卖友取容。夫世庙初入,据古执礼,公当其时,可谓正直不阿、卓然名世矣,是岂卖友取容之人乎?此市井之谈,爱憎之口,不待辩者。独大礼议起,人皆是张(璁)桂(萼)而非公,不知公只是未脱见闻窠臼耳。若其一念唯恐陷主于非礼,则精忠贯日可掬也。故谓公之议有所未当则可,谓公之心有一毫不忠则不可,此赵文肃(赵贞吉)所以极力为公表也。

王夫之:①周勃居功相汉,而致袁盎骄主之谮;杨廷和居功受爵,而贻门生天子之谴。英主觉之于事后,而不能慎之于当时,勃与廷和自任已坚,气焰上夺其君,有不能遽抑者在也。识卑器小,忠贞不笃,以天子为墨庄,自贻凶危而害流后世,三代以下无大臣,究其情实一鄙夫而已矣。 ②先君无前定之命,嗣子无豫建之实,则如杨廷和之迎兴邸,顺次而无敢择焉可也。廷和行其所无事,而世宗曰:“以门生天子待朕。”亦鞅鞅芒刺之谓矣。然廷和危而天下安。

谷应泰:若夫廷和等之伏阙呼号,甚于牵裙折槛;世宗之疾威杖戍,竟同元佑党人。大礼未成,大狱已起,君臣交失,君子讥焉。而廷和戮及身后,杨慎谪死贬所。濮议诸臣,旋蒙赐还;兴国之狱,无复金鸡。

林时对:①正德改元,逆瑾(刘瑾)窃柄,洛阳(刘健)、姚江(谢迁)相继去国,惟茶陵(李东阳)独留;犹幸引用正人王文恪(王鏊)、杨文忠、梁文康(梁储)、杨文襄(杨一清),或参帷幄,或任戎行,虽穆满之骏日驰,而凶璫伏法,(朱)宸濠置鐇就擒,黄扉运筹之力也。

张廷玉:武宗之季,君德日荒,嬖幸盘结左右。廷和为相,虽无能改于其德,然流贼炽而无土崩之虞,宗籓叛而无瓦解之患者,固赖庙堂有经济之远略也。至其诛大奸,决大策,扶危定倾,功在社稷,即周勃、韩琦殆无以过。

方东树:杨廷和等无识,执著述有无以泥胡安定、薛文清之从祀,非也。

蔡东藩:①大学士杨廷和,身居重要,初亦与叛藩往来,至萧淮等举发奸谋,尚欲援宣德故事,遣使往谕,促使为变。孙燧、许逵之被害,未始非廷和致之。 ②明自太祖得国,至于武宗,盖已更十主矣。除景帝(朱)祁钰,因变即位外,皆属父子相传,无兄终弟及者。惟武宗崩后,独无子嗣,当时岂无武宗犹子,足承统绪,而必迎立世宗,惹起大礼之议,此实杨廷和等之第一误事也。世宗既已入嗣,于孝宗固有为后之义,然以毛里至亲,改称叔父叔母,于情亦有未安。诚使集议之初,即早定本生名号,加以徽称,使世宗得少申敬礼,则张璁等亦无由乘间进言;乃必强词争执,激成反对,此尤杨廷和等之第二误事也。不宁惟是,廷和等身为大臣,既因议礼龃龆,隐忤帝意,则此后宵小进谗,政令未合,亦无自绳愆纠谬,格正君心。盖君臣之际,已启嫌疑,虽有正论,亦难邀信。如斋醮一事,明为无益有损之举,而世宗惑于近言,以致遂非拒谏,其情弊已可见矣。故世宗之刚愎自用,不无可议,而吾谓激成世宗之刚愎者,杨廷和等实主之焉。

家庭成员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高祖父

杨世贤

为新都杨氏始祖。

曾祖父

杨寿山

"left">

祖父

杨玫

以经贡入太学,历贵州永宁吏目。

父亲

杨春

字元之,号留耕,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曾任行人司司正、湖广提学佥事。

——

原配

黄氏

云南督学眉山黄明善之女,封夫人。

继室

喻氏

内江人,封夫人。


侧室

蒋氏

封孺人。

同辈

弟弟

杨廷仪

字正夫,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杨廷平

号廷平,弘治十一年(1498年)举人。

杨廷宣

一作廷宜,号龙崖,弘治十四年(1501年)举人。

杨廷历

荫补国子监生。

杨廷中

县学生。

子辈

长子

杨慎

号升庵,明代三才子之首,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因“大礼议”之争杖谪云南,废弃终身。

次子

杨惇

字用叙,号叙庵,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历兵部主事。

三子

杨恒

号贞庵,官至大理寺寺副。

四子

杨忱

号孚庵,举人。

长女

——

嫁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余承勋。

次女

——

嫁举人刘大昌。

孙辈

孙子

杨志仁

曾任湖广都司经历。

杨同仁

庠生。

杨其仁

荫封国子生。

杨宁仁

庠生。

杨斯仁

庠生。

杨有仁

进士。

杨兴仁

曾任指挥同知。

杨右仁

——

杨力仁

——

杨资仁

——

曾孙辈

曾孙

杨省吾

庠生。

杨养吾

庠生。

个人作品

杨廷和著有《杨文忠公三录》、 《杨廷和奏议》传世。曾主持、参与纂修《明宪宗实录》、《大明会典》等书。

他也擅长书法,笔法工整。清代魏坤《倚晴阁杂钞》记载:“明《昌运宫碑》,大学士李东阳撰,杨廷和书。”

史书记载

《赠太保杨文忠公廷和墓祠碑》

《赠太保谥文忠杨公廷和行状》

《国琛集.下卷》

《今献备遗.卷十九》

《续藏书.卷十二.内阁辅臣》

《嘉靖以来首辅传》

《名山藏.卷七十一.嘉靖臣一》

《罪惟录.列传卷之十一上.经济诸臣列传上》

《明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八》

陵寝墓地

新都状元坟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城西北,为杨春、杨廷和、杨慎等三人的家族坟墓。因杨慎为明朝四川唯一的状元,墓地也被称为状元坟。

正德十五年(1515年),杨春去世后,明武宗遣礼部主事祝銮为其建墓和谕祭。嘉靖八年(1529年)杨廷和去世后,并葬于杨春墓的左侧。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在云南戍地去世,其妻黄氏迎回灵柩,葬于其父杨廷和墓右侧,黄氏死后亦葬于此地。清朝时,名仕马能修、李海瀛、沈联芳等均拜谒并留题咏。道光十二年(1832年),杨氏子孙杨光海修葺,并设立杨春神道碑。

1935年,杨氏子孙杨崇焕重立墓碑。“文革”期间,墓地因修水利而遭到破坏。1985年,新都县公布其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8年重建并开放,供游人祭瞻。

艺术形象

2005年电视剧《正德演义》:孙宁饰演杨廷和。

上一篇
朱翊钧

下一篇
朱厚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