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宋濂

宋濂传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人物生平

英敏强记

宋濂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十三日 (11月4日),因与其祖父同日生,故名为寿,后改名濂 。其祖先宋栢在南宋时年迁徙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至宋濂时才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 。 因其母怀孕仅满七月而生宋濂,故宋濂幼时多病,“每风眩辄昏迷数日”,幸得祖母金氏和母亲陈氏的悉心照顾,得以顺利度过童年。 为人聪明、记忆力强,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精通《五经》。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因危素等举荐,顺帝召宋濂为翰林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 至正十年(1350年),入仙华山为道士,实则入山著书。 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月四日,入小龙门山著书。

教授太子

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军队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入诸暨勾无山,但他自己留下未同行。十一月,郡守王显宗以“五经”师聘,宋濂推辞。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命升任知府的王显宗在郡中设学堂,召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

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奉命为朱元璋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

至正二三十年(1363年)五月,朱元璋建礼贤馆,宋濂等人均在馆中。

主修元史

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下诏撰修《元史》,命宋濂及王袆为总裁官。

洪武二年(1369年),宋濂赴诏修《元史》,至二月开修,宋濂、王袆为总裁。六月,除任翰林院学士、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同年八月,《元史》书成,宋濂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

洪武三年(1370年),因欧阳佑等儒士采得元朝事迹还朝,朱元璋遂于二月初六开局续修《元史》,仍命宋濂及王袆为总裁,至七月一日,全书告成。 七月,因失朝被降职为翰林编修。

国初名儒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议大夫、国子司业,却因祭祀孔子未按时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贬为安远知县。

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还任礼部主事。 十二月,升任太子赞善大夫。 同年,甘露屡降,朱元璋问宋濂这样的天象是什么预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诉朱元璋受命于人不于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响。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为朱文正求情,说可以将朱文正贬到边远地方,不宜治死罪。 朱元璋问宋濂作为帝王,应该读什么书为主,宋濂推荐给朱元璋《大学衍义》,朱元璋于是命将书中内容贴在宫殿两边墙壁之上,召集大臣,让宋濂给大臣讲《大学衍义》中的内容。

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朱元璋召四方儒士张唯、王辉等数十人,将他们都任命为翰林编修,以宋濂为其师。 七月三十日,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仍兼赞善大夫。八月十六日,与詹同同任总裁,奉命修《大明日历》,九月开馆,至次年五月修成, 又辑其中五卷为《皇明宝训》。同年九月,朱元璋为散官分阶定俸,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命他参中书大政,宋濂婉辞。

洪武七年(1374年)十一月一日,朱元璋命宋濂等考定丧礼服制。

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宋濂跟随太子朱标及诸位讲武中都。

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十日,朱元璋命宋濂与朱右等定王国所用礼。 六月,除任翰林学士承旨,其余兼官如故。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告老还乡,朱元璋亲自饯行,并命宋濂之孙宋慎送其回家。宋濂以头叩地辞谢,并约定说:“臣没死之前,请允许臣每年来宫内觐见陛下一次。”回乡后,宋濂每年乘着帝庆节的机会如约进京陛见。

老而罹祸

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宋慎与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卒于徙途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宋濂因病逝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享年七十二岁。临终时,正坐敛手而逝,当时夔州的官员都前来赠赙哭祭。知事叶以从将宋濂葬于莲花山下。 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将宋濂转葬华阳城东。 明宪宗成化(1465-1487年)年间,蜀王朱申凿曾至宋濂墓前祭拜。

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因四川巡抚马俊为宋濂上奏申诉,孝宗经礼部商议后下诏恢复宋濂的官职,每年春秋两季在其所葬之地举行祭祀。

明武宗正德年间(1491年-1521年),宋濂获追谥为“文宪”。

主要成就

思想

宋濂对于佛、道二氏,尤其对于佛教典籍,也曾潜心研究,并多所汲取。在天道自然观方面,他借用医家与早期道家所使用过的“气母”即“气者生之母”的说法,认为宇宙的升降运动和四季庶物的欣荣藏息,是“气母”即“元气”运行的缘故。这种“气母”或“元气”,“其出无根,其人无门”,无涯无际,人们虽不能觉察它,但它确实存在。宋濂认为,理,亦即天地之心,是绝对的,它通过元气而致有万物和运动。自然界所以充满生机,就是因为生生不息的“天地之心”通过元气在起作用。他认为,求道问学,修养道德,就在于体认和获得这个“天地之心”,而使“吾心”能够“冲然”、“渊然”、“浑然”、“凝然”、“充然”。苟能如此,人便能与天地并运,与日月并明,与四时并行,于是便实现了“君子之道”。而人所以能体认“天地之心”,则是因为“吾心”本具“太极”,它无大不包,无小不涵,因而能与天地之“太极”感应而“桴鼓”相应,所谓体认“天地之心”,原不过为发抒“吾心”本有的“天地之心”而已。六经的实质就是记录“吾心”所具之理,故六经与“心”同样具有绝对性,“心之为经,经之为心”,如形影不可分离。此种态度,反映了金华朱学重经史的传统。 对于“吾身之心”,宋濂称之为天下“至宝”,因而人“心中自有圣人”,不劳外慕,关键在于如何去“识心”、“明心”。而“识心”、“明心”的方法则为不断克除“人伪”,做到“存心”。克除“人伪”之法又在于学,学的内容就是记录圣人之心的六经。同时,宋濂也曾谈到格物致知,但未论述其具体的方法、步骤,而更热心于倡导佛教破二边的不二法门,以佛教为“人道之门”。因而宋濂之学兼有朱学、陆学的特点,并受佛学的影响。其学说为元代开始的朱陆合流到明中期王学出现之间思想嬗变的环节之一。

文学

一代文宗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刘基赞其“当今文章第一”。纪传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均能抓住细节,突出性格,渲染无多,感染却深;写景如《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简洁清秀,迈似欧阳修。宋濂因身居显位,又逢明初开国盛世,其文风淳厚飘逸 ,文章中较多颂扬封建统治、宣传封建道德的内容。有些文章如《阅江楼记》,虽情景畅达,但颇为粉饰之辞所累。宋濂此类文章,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此外,宋濂因受佛、道影响,部分作品亦有消沉、感伤情绪。他的文名远播国外,洪武(1368年-1398年)年间,高丽、日本、安南等国使节曾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

史学

宋濂有史才,曾主持编纂《元史》二百一十卷,王祎将其与司马迁相比 ,四方学者称其为太史公。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掩盖了史学成就,据说他青年学习《春秋三传》时,就擅长记忆历史年代;成年后,也喜欢创作人物传记、行状墓志。他在《洪武圣政记》中,改变之前“以古为鉴”来劝谏君主的方法,创造了“以今为鉴”的劝谏方法,他是“以今为鉴”的“资鉴派”,《洪武圣政记》及他的另一部著作《浦阳人物记》,对于有明一代的史学颇有影响。但宋濂的史学只是他借以宣扬经学的工具,虽然从事历史著述却不想以此名世,宋濂的在《元史》中的创作也不能与其散文、寓言等作品相比。

个人作品

宋濂著作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诸子辩》、《龙门子凝道记》二十四篇、《潜溪内外集》三十卷、《銮坡集》二十五卷、《萝山吟稿》二卷、《浦阳人物记》二卷、《翰苑集》四十卷、《芝园集》四十五卷、《洪武圣政记》二卷、《朝京稿》五卷等。 还著有《篇海类编》二十卷,《洪武正韵》十六卷。他曾主编《元史》二百一十卷。除《洪武圣政记》一向单行及《元史》集体所撰外,其它作品后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亦称《宋文宪公全集》或《宋学士文集》)七十五卷。其中《送东阳马生序》收录于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单元。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人物评价

张继之:是子天分非凡,当令从名师,即有成尔。 (《玉堂丛语》引)

陈旅:辞韵沉郁,体裁简严。 (《名山藏》引)

欧阳玄:气韵沉雄,如淮阴(韩信)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神思飘逸,如列子御风,翩然骞举,不沾尘土;辞调尔雅,如殷彝周鼎,龙文漫灭,古意独存;态度多变,如晴霁终南,众驺前陈,应接不暇。非才具众长,识迈千古,安能与于斯?( )

柳贯:吾邦文献,浙东为盛,吾老矣,不足负荷此事,后来继者,所望惟景濂耳。 (《玉堂丛语》引)

杨维祯:①入青萝山中,不下书屋若干年。得郑氏所蓄书数万卷,无不尽阅,阅无不尽记,著书凡千万言,文师性,性师道,道师先圣先王,未尝以某代家数为吾文之宗,某人格律为吾文之体。 (《宋学士文集序》)②文浩博渊,深声铿蔚,如春江之涛,湠漫无涯涘,如平沙漫漫,铁骑数万,纵横驰逐,不可控馽,如武库一开,千珍万宝,光采烂然,如寻河源,至于底柱,至于龙门,至于积石,至于昆仑,不得不止焉。 (《宋学士文集序》)

王祎:①踈旷不简饬,宾客不至,累日不整冠,或携友生,方羊梅花闲索笑竟日,或独卧长林,下看晴雪堕松顶岭云,出没岩扉闲悠然,自乐世俗生产作业,皆不暇顾其为人与文如此。 (《国朝献徵录》引)②吾观宋太史以文章擅名,今世其才气殆前无古人,使其生(司马)迁时,与之相颉颃,不知其孰先后矣。而其足迹未尝逾乡里,岂世之称迁者不足信耶?迁生龙门,而景濂亦着书龙门山,其所着书与迁恊六经异传,整齐百家襍语,以成一家之言何异?然迁谓自周公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后至其身亦五百岁,自待太重,亦见其不知量矣。若景濂立言谦谦焉,未始以自高,此又其所异耶? (《国朝献徵录》引)

朱元璋:①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明史》引)②浙东人才,惟卿与王祎耳。才思之雄,卿不如祎;学部之博,祎不如卿。 (《艺苑卮言》引)③纯臣哉尔濂!今四夷皆知卿名,卿自爱! (《续焚书》引)

陶安:臣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及宋濂,治民之才不及章溢、叶琛。 (《玉堂丛语》引)

刘基:①宋濂(文)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让,又其次张孟兼。 (《艺苑卮言》引)②文主六经,奴百氏。驰骋之余,取老佛语,资嬉剧譬,犹饭粱肉而茹苦茶、饮茗汁。 (《国朝献徵录》引)

徐尊生:南都有博学士两人,曾以舌为笔,宋以笔为舌,实相俪也。 (《玉堂丛语》引)

方孝孺:公之量可以包天下,而天下不能容公之一身。公之识可以鉴一世,而举世不能知公之为人。道可以陶冶造化,而不获终于正寝。德可以涵濡万类,而不获盖其后昆。公之所能者,皆众人之所难勉,而未尝自以为足。其所遇者,皆众人之所难处,则快然委命,而不置乎休戚。此公所以跨越前古,拔彚超伦,控宇宙而独立,后天地而长存者乎? (《殿阁词林记》引)

朱瞻基: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沈、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有重名。 (《玉堂丛语》引)

彭韶:春日载阳,列宿繁张。江流汤汤,是为先生。德容之粹,文名之高。学问之长,御敌辅夏。正我纲常,功在万世。其曷敢忘? (《殿阁词林记》引)

马俊:濂真儒翊运,述作可师,黼黻多功,辅导著绩。 (《明史》引)

李东阳:自高皇时,宋学士景濂诸公首任制作,而犹未得位。 (《倪文僖公集序》)

廖道南: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国家将兴,必有祯祥。若景濂者,非天启之以翊初运者乎? (《殿阁词林记》)

唐枢:少慕古人之学,研究经史,析理精微,而泛滥于百家言,悉得其旨要。乃发而为文,雄丽温雅,浩然不息。元末避乱龙门山,太祖征至,甚眷之。命司制作一代典章文物,承旨挥次,皆傅。后大纪述,天下无贤愚,识不识企之。日本得《潜溪集》,刻板国中。高丽、安南使购公文,不啻拱壁。公坦重任真,不忤物,为人绐亦不较。 (《国琛集》)

王世贞:①文章之最达者,则无过宋文宪濂、杨文贞士奇、李文正东阳、王文成守仁。宋庀材甚博,持议颇当,第以敷腴朗畅为主,而乏裁剪之功,体流沿而不返,词枝蔓而不修,此其短也。若乃机轴,则自出耳。 (《艺苑卮言》引)②宋景濂如酒池肉林,直是丰饶,而寡芍药之和。 (《艺苑卮言》引)③文名家者,无过宋学士景濂王待制子充。景濂致仕后,以孙慎诖误,一子一孙大辟,流窜蜀道而死。子充出使云南,为元孽所杀,归骨无地。呜呼!士生于斯,亦不幸哉! (《艺苑卮言》引)④宋文宪以宿儒佐英主,司礼乐制作之柄,其高文大册徧海内,即近而九重,远而四夷,亡能舍公笔弗请者。……文宪于书无所不读,于文体裁无所不晓,顾其槩以典,寔易宏丽,以详明易遒简,发之而欲意之必罄,言之而欲人之必晓,以故不能预执后人之权而时时见夺。 (《王弇州崇论》)⑤二君名雄虎观,价重鸡林,黼黻皇猷,明昌治藻,一时文字之显,未覩厥敌,初不以诗名,然亦严整妥切,文寔不太过之,宋有子珩,翰词隽发,泛驾之才,汗血便陨,荐绅悲悯之矣。 (《明诗评》)

李贽:余观上之曲宴公,尝叹曰:“纯臣哉尔濂!今四夷皆知卿名,卿自爱!”呜呼,危哉斯叹!芒刺真若在背,而公又尚不知,何也?已告老而归,仍请岁岁入朝,欲以醉学士而奉鱼水,此其意不过为子孙宗族世世光宠计耳,爱子孙之念太殷也。孙慎估势作威,坐法自累,则公实累之矣;且并累公,则亦公之自累,非孙慎能累公也。使既归而即杜门作浦江叟,不令一人隶于仕籍,孙辈亦何由而犯法乎?盖公徒知温室之树不可对,而不知杀身之祸固隐于鱼水而不在于温树也。俗儒亦知止足之戒,徒守古语以为法程,七十余岁,死葬夔峡,哀哉! (《续焚书》)

项笃寿:宋公隐居龙川,究天人之蕴,遡濂洛之宗。博综丘坟,考盘饮泌,终其身不悔矣。一旦当缔构之运,遭龙虎之期,乃始敷阐大猷,赞襄休治,优游禁近,非尧舜之道不陈,非汤武之事不道。讽不失正语,必施行,卒之润色鸿业,使礼乐文章炳与三代同风,焯乎称伟烈矣!迹其褒许隆重,宠冠群臣,不为不遇,而知几秉哲,勇退急流,即大雅君子何可得过?乃竟罹诖误,摈死遐陬,生鲜剖符之荣,死歉首丘之愿,天之未定,顾不信耶? (《今献备遗》)

屠隆:罗修撰伦、罗文恭洪先、吴处士与弼、陈征君宪章明德范俗,隐操轶尘,峨眉姑射,翛然清远。至宋龙门濂博洽菀、高太史启雄浑清苍、王义乌袆华赡高朗、解学士缙峭厉迅快蔚。 (《明伦汇编交谊典品题部》引)

焦竑:①濂在朝久,若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祀典,朝享、宴庆、礼乐、律历、衣冠之制,四夷朝贡赏赉之仪,及勋臣名卿焯德耀功之文,承上旨意,论次纪述,咸可传于后也。 (《玉堂丛语》)②高帝以宋濂为翰林学士,令总修元史。时编摩之士,皆山林布衣,发凡举例,一仰于濂。濂通练故事,笔其纲领及传纪之大者,同列敛手而已。逾年书成,濂之功居多。 (《玉堂丛语》)

何乔远:一时翰墨知遇之臣,无过宋濂学士,濂远沿元季靡缛之遗习,近承圣主不棘不艰之明,旨蔚然而森列浩乎,其平夷不亦宜乎。 (《名山藏》)

王夫之:宋濂中华之士,与闻君子之教,佐兴王以复中华者也,非有崔浩族诛之恐。而修蒙古之史,隐其恶,扬其美,其兴也,若列之汉、唐、宋开国之君而有余休;其亡也,则若无罪于天下而不幸以亡也。濓史成,而天下之直道永绝于人心矣。濂其能无媿于浩乎?浩以赤族而不恤,濂以曲徇虞集、危素而为蒙古掩其腥秽,使后王无所惩以厚其防,后人无所魏以洁其身。人之度量相越,有如此哉!后之作者,虽欲正之,无征而正之,濂之罪,延于终古矣。 (《读通鉴论》)

艾南英:昭代文人,首推刘文成(刘基)、宋文宪、王忠文(王袆),不独帷幄谋略,开历无疆。即文章一节亦遂为当代之冠。 (《荷牐丛谈》引)

张王治:如金华宋文宪先生为胜,国初一代文章之冠。 (《宋景濂先生未刻集》引)

林时对:夫以刘伯温之瑰奇、宋景濂之温醇、解大绅之豪爽、曾子棨之英迈、高季迪启之超脱、李宾之东阳之浩瀚、王守溪鏊之简严、王敬夫九思之高迈、崔仲凫铣之修洁、吴匏庵宽之纯粹、丘仲深浚之博雅、程篁墩敏政之典核、杨用修慎之奥衍、王槐野维桢之简练、康德涵海之雄骏、廖鸣吾道南之富有,此权自在,要之化境尚隔一间耳。 (《荷牐丛谈》)

张廷玉:①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明史》)②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明史》)③太祖既下集庆,所至收揽豪隽,征聘名贤,一时韬光韫德之士幡然就道。若四先生者,尤为杰出。基、濂学术醇深,文章古茂,同为一代宗工。而基则运筹帷幄,濂则从容辅导,于开国之初,敷陈王道,忠诚恪慎,卓哉佐命臣也! (《明史》)

纪昀:濂文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家庭成员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祖父

宋守富

字德政,赠亚中大夫、太常少卿。

祖母

金妙园

赠淑人。

父亲

宋文昭

字文霆,至正时获朝廷赐号“蓉峰处士”,后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

母亲

陈贤时

金华潜溪人。赠淑人。

平辈

兄长

宋渊

字景渊,官至义乌医学教谕。

妹妹

"left">

嫁义乌人贾明善。

配偶

妻子

贾专

字主敬,义乌人贾思逵之女,贤而有德。

子辈

长子

宋瓒

字种珪,乡里称其为善士,后卒于夔州。

次子

宋璲

字仲珩,官中书舍人,因侄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连坐死。

长女

宋氏

嫁金华人贾林。

次女

宋珥

嫁浦江人郑杕。

孙辈

孙子

宋慎

字子畏,官至殿廷仪礼序班,后因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杀。

宋濂苦学

宋濂苦学: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观群书。

宋濂苦学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宋濂苦学翻译:

宋濂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宋濂,于是宋濂能够阅读很多书。

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宋濂)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高、声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前辈)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宋濂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宋濂虽很笨,但终于获得很多教益。

当宋濂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宋濂)洗手暖脚,拿被子(给宋濂)盖上,(宋濂)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他)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而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宋濂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宋濂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宋濂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像宋濂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宋濂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他)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而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宋濂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宋濂诚实

宋濂诚实原文:

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连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唯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陛下方开言,罪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子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选自《明史.宋濂传》)

宋濂诚实翻译: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宋濂尝与客饮

宋濂尝与客饮原文:

宋濂①尝②与客饮,帝③密④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⑤何物?濂具⑥以实对。笑曰:“诚⑦然,卿不朕⑧欺。”间召问⑨群臣臧否⑩,濂惟⑾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⑿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⒀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⒁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⒂开言路,恶⒃可深罪。”既而⒄帝览其书,有足⒅采者。悉⒆召廷臣诘责,因⒇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宋濂尝与客饮翻译: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有谁?有哪些食物(美食)?宋濂把实情详细地回答了他。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不久后,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大臣,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是对皇上的)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于是把朝臣都招来斥责,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怪了进谏的人。”

宋濂的故事(轶事典故)

宋和尚

宋濂精于释老之学,而僧人宗泐精于儒学,朱元璋每每称道:“泐秀才,宋和尚。”

少年神童

宋濂六岁时入小学,一日便读完唐人李瀚编著的《蒙求》,其后日记两千言。九岁能作诗,人称“神童”。十五岁时,六里人张继之听说宋濂善记,邀请他到自己家中,问多少日可通背四书经传,宋濂说只需一周。张继之不信,随机抽取杂书、稗记等五百言要求宋濂背诵,宋濂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张继之大为惊异,对宋濂的父亲说:“这个孩子天分非凡,应当让他随名师学习。”

性格慎密

宋景濂性格慎密,在宫中问对的话,绝对不会告诉别人。应制的作品,也将其草稿删毁。曾在居室的墙壁上写“温树”二字,有人向他问及宫内之事,他指二字来给他们看。 宋濂在朱元璋面前所陈说事情,质朴无隐,就算是家事,只要朱元璋有问,他也一一回答。曾经说:“人君就像父亲、像天一样,难道可以欺骗他吗?”宋濂曾与客人饮酒,朱元璋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都以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朱元璋因此越来越相信他的诚实。宋濂常常告诫子孙说:“陛下的恩德就像天地一样,要怎样回报呢?只有做到诚敬忠勤,才稍微可以贡献出万分之一罢了。”朱元璋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朱元璋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会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曾上奏章一万多字。朱元璋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朱元璋询问宋濂的意见,他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朱元璋查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朕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清廉高风

宋濂面对财物非常廉洁,曾经在门上写了大字:“宁愿忍受饥饿而死,不能贪利而活着。”君子把这句话当成名言。权贵如果是宋濂不喜欢的那个人,即使拿一满袋子黄金,只要谈论中有一点矛盾,即使把钱送给宋濂,他也不接受。日本使臣奉旨向宋濂求文章,把一百两黄金送给他,宋濂推辞而不接受。朱元璋问他这件事,宋濂回答说:“天朝的侍臣却接受蛮夷小国的金钱,不是维护国体的做法。”

米上书字

宋濂视力很好,能在一粒米上写“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字。

别号

宋濂号潜溪,除此之外,他还有许多别号,如:龙门子、玄真遁叟、仙华生、元贞子、元贞道士、仙华道士、幅子男子、无念居士、白牛生、南山樵者、南宫散史、禁林散史等。

史书记载

《明名臣琬琰录.学士承旨潜溪宋公行状》

《殿阁词林记.卷四》

《国琛集.上卷》

《今献备遗.卷二》

《名山藏.卷五十八》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后世纪念

故居

宋濂故居遗址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上柳家与禅定寺中间,潜溪南岸,面积约400多平方米,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

横溪宋宅村宋濂祠堂离浙江省兰溪市区37公里,兰溪市政府于2005年11月3日公布宋濂祠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陵寝

据《明史》及《夔州府志》记载,宋濂先被葬于莲花山下,后又迁到华阳城东。 但墓址今已不存。

艺术形象

年代

影视类型

剧名

饰演者

1993年

电视剧

《朱元璋》

黄宗洛

2003年

电视剧

《朱元璋》

钱逸飞

上一篇
朱允炆

下一篇
张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