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偷渡阴平,以及偷渡阴平和子午谷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结果邓艾趁姜维在剑阁绊住钟会主力之际,率一支偏师,偷渡阴平小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攀爬悬崖峭壁,穿越七百里无人区,进入江油,逼降江油守将马邈,然后在绵竹斩杀诸葛瞻父子,直逼成都。
2、兵围成都,刘禅见魏军至便开城投降,蜀国灭亡。所以,我们最后来看魏国灭蜀的整个过程,邓艾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他以一支偏师从阴平一路翻山越岭直插敌方心脏,且一击必中,如此奇袭之经典战例古今罕有,堪为逆天。
3、“阴平”是从陇上到四川腹地的奇路,实际严格上讲,三国时这确实不是条路,只是从理论上可以到达成都的“径”,邓艾自己也说这是条“邪径”。姜维据险而守,钟会久攻不下,无计可施。
4、而李愬雪夜入蔡州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之下,需要说下的是,正是李愬这次奇袭的成功,极大的震慑了各地节度使,各藩镇纷纷表示归顺唐朝中央,由此,在表面上唐朝又重回了统一的局面。
5、邓艾奇袭成都,的确是碰运气去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钟会的20万大军,被姜维死死地挡在了剑阁道。没办法入川的道路狭窄而且易守难攻,钟会就算有百万雄师,也只能挨个从剑阁道通过。
6、邓艾偷渡阴平,算是兵行险招了,当时邓艾手里人手并不多,但是却敢带着他们直逼刘禅的大本营,这的确算得上是“奇谋”。
邓艾偷袭成都走的阴平道至今都还在,阴平是现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的一个地名,这个地方非常险要,也是整个邓艾大军能够偷袭成功的关键。邓艾是三国时的曹魏名将,早年得司马懿赏识,所以崛起。
而邓艾此行最险要的地方其实是在青川的摩天岭。邓艾当年翻越的是摩天岭南边的一座山岭,这座山岭海拔两千多米,北面坡度较缓,邓艾他们就是从这边上来的。
邓艾偷袭成都走的阴平道至今都还在,阴平是现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的一个地名,这个地方非常险要,也是整个邓艾大军能够偷袭成功的关键。
邓艾灭蜀偷渡的阴平道是一条很长的道路,起于今甘肃省陇南文县的鹄衣坝,终于平武县的江油关。中间要翻越崇山峻岭,可想而知,这是一条非常险要的道路。
这个地方是现在甘肃省的一个小村子里的一个悬崖峭壁,它的地势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即使是放在现在,他这个地方的交通也不是特别的便利,因为到处都是悬崖峭壁,根本就没办法去修路。
邓艾建议,直接从阴平的小径绕道到剑阁西部百里处,那里离成都大约三百多里,可以派遣奇兵直接闯进蜀汉的腹地。
就在此时,邓艾向钟会建议绕过剑阁,偷渡阴平,直取涪城,这样剑阁守军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可以直接攻取剑阁,如果剑阁不来救兵,那么涪城守军空虚,可以直接攻占,之后沿着大道进攻绵竹,直攻成都。
魏将邓艾领精兵从甘肃阴平(现文县)走摩天岭经阴平古道至青川唐家河过青溪古镇(镇守使廖化)至江油城攻下西蜀。
1、邓艾的人生巅峰就是偷渡阴平,最终迫降蜀汉。但是大家千万不要以为邓艾人生只此一战,邓艾一生戎马生涯,还是颇有几分战绩的。
2、虽然邓艾最终被陷害致死,但邓艾成功偷渡阴平的传奇从此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传奇的一幕,50岁左右才被司马懿所识的邓艾凭此一役比肩白起、韩信,成为中国古代七十二名将之一。
3、所以伐蜀的成败之关键所在就集中在了“邓艾偷渡阴平能否成功”这一点上。
4、是有的。偷渡阴平,是三国末期,曹魏灭蜀汉之战中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根据《三国志·邓艾传》记载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
线路如下:邓艾进军路线:阴平---江油---涪县---绵竹---成都等城池 阴平无人把守,【景耀六年(公元263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偷渡阴平直取蜀汉将领是邓艾。邓艾(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其人文武双全,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
清雍正年间的《甘肃通志》及清乾隆年间的《三国疆域志》都认同了前人的说法,使“阴平道”彻底远离了它的本意,成了现在意义上的,邓艾在灭蜀之战中穿插迂回的古道——阴平道。这即是“阴平道”的由来及演变。
是有的。偷渡阴平,是三国末期,曹魏灭蜀汉之战中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根据《三国志·邓艾传》记载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
所以,对阴平郡来说,是曹魏的领土。三国后期,邓艾密航阴平避开姜维主力,瞬间灭亡蜀国,其胆识的勇猛是永恒的绝唱,邓艾被后世直接评为古今名将。 公元263年魏军三路出兵攻打蜀国。
不死人几乎是不可能的,真可谓是九死一生。至于其真实性,邓艾偷渡阴平,距离陈寿写《三国志》时间已经很短了,很多当事人还活着呢,陈寿也不至于连这么近的事情都瞎编,所以可信度应该说是足够高的。
偷渡阴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偷渡阴平和子午谷、偷渡阴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上一篇
李鳝(李鱓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