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Songtsen Gampo ,威利:Srong-btsan Sgam-po,藏语拼音:Songzain Gambo;617-650年)。《新唐书》作弃宗弄赞、弃宗农, 《册府元龟》作器宗弄赞、器宋弄赞、不弗弄赞,《通典》作弃苏农赞。 穷哇达则(今西藏山南地区琼结)人。据出土的藏文文书吐蕃大事纪年,松赞干布卒于649年(汉籍作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在赞普位20余年。
按照藏族的传统,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在位期间(629—650年),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平定吐蕃内乱,降服羊同,统一西藏,正式建立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国。他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命人制定文字,颁行治理吐蕃之“大法令”,以处理赞普王室与世家贵族、诸小邦及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创设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设置官职品阶,颁布律令,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确立了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法律等制度,并且从唐朝和天竺引入佛教。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至柏海(今青海扎陵湖鄂陵湖)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唐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又遣贵族子弟至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请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唐高宗时,松赞干布献金银珠宝十五种, 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评价:举凡吐蕃之一切纯良风俗,贤明政事,均为此墀松赞王者(松赞干布)之时出现也。
少年时代
隋义宁元年(617年),松赞干布诞生于亚隆札对园的降巴木决岭王宫(现位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乡)。父亲朗日松赞是吐蕃王朝第32代赞普。当他3岁的时候,其父率兵灭掉了苏毗部落,统一了西藏高原,由一个山南地方的小邦首领一跃成为吐蕃各部的君主。
松赞干布母名萨颓格姆。藏族传说他从小聪慧, 沉毅,多才多艺,故其臣僚奉以尊号松赞干布。一些史书记载也都称赞他“为人慷慨才雄”,“骁武绝人”,“多英略”,“通达工艺、历算、武技”,是一个聪明而有才干的英雄。松赞干布之所以能成为这样的人物,这是与他的家庭和所受的熏陶、教育分不开的。他是朗日论赞的独生子,吐蕃赞普的合法继承者,家庭和吐蕃臣民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幸福和发展。从幼年起他就在骑射、击剑、武术等方面受过严格的训练,十岁以后已经成为武艺超群的勇士。在文化修养方面,他能背诵赞普的世系,十分熟悉历史英雄传说。他喜欢吐蕃民歌,长于诗歌创作,常常在宴会上即兴赋诗,他的作品是流传的吐蕃文学作品中最早的。
朗日论赞十分关心对松赞干布在品德方面的培养。为他选择的朋友,都是道德品质好、行为端正、诚实谨慎的人,如吐蕃著名的大相尚囊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经常一同骑射、游猎、唱歌、跳舞,也喜欢做陆博、围棋等游戏。松赞干布虽是王子,他对待朋友都是推心置腹,以诚相见,性格豪爽而无骄贵习气,因而深得人心。松赞干布出生以后,就过着宫廷豪华优越的生活。当时的琼巴,不仅是政治中心,经济也十分繁荣,商贾云集,远方的食盐、布帛、以及松耳石、珠翠等装饰品,珍奇的物品,也都运到这里,王宫的仓库中收储着各类珍宝和特产,供给王室的需要,松赞干布就是在这种物质条件下度过他的童年。
嗣位平叛
朗日论赞依靠綝.臧古、巴.鱼泽布、农.仲波等原苏毗贵族的力量兼并了吉曲河流域等地,赐给他们领地和奴隶,这样新贵族的地位就超越了旧贵族,王权因此大为增强。却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吐蕃旧臣的不满,因之心怀怨恨,阴谋叛乱。唐贞观三年(629年),旧贵族一起举兵进行叛乱,达波、工布、娘波等地区都被叛乱者所据,吐蕃西部的羊同、敌国苏毗也与旧贵族内外呼应,苏毗王子回到藏博乘机进行“复国”活动,他们与苏毗旧贵族结合,起兵驱逐琼波.邦色的官吏和驻军,发兵攻打吐蕃,新建的吐蕃王国面临新的危机。
这时,松赞干布年仅十二岁,在这突如其来的危机时刻,在他叔父论科耳和宰相尚囊等亲信的大臣拥戴下,登上赞普宝座。他一方面坚守山南琼结、泽当一带,一方面追查阴谋毒害他父亲的人,经过一番追查,查出为首的几个人,消灭了许多旧贵族,并消灭了在宫廷内部的敌对势力,局势很快就稳定下来。旧贵族力量逐渐削弱,羊同的进攻也被在年楚河地区的娘氏力量所抵制。
松赞干布在局势稳定以后,便亲自渡过雅鲁藏布江到吉曲河谷地区 进行巡视,受到逻些贵族和庶民的欢迎和拥戴。彭域地区人们向他进献贡品,并表示对他效忠,北方地区得到巩固。松赞干布见到支持他的人很广泛,对重新统一吐蕃增强了信心。有些大贵族看到松赞干布年幼,表现十分自负,松赞干布为了招集和训练士卒,与他们曲意周旋。松赞干布作为王子的骄贵任情,受到压抑,性格变成沉默寡言,少年老成,更符合“松赞干布”的尊号。藏语“松赞”是端庄尊严的意思,“干布”是深邃沉宏之意。松赞干布在此结托中小贵族,深入民间,问民疾苦,厚赏士卒,经过三年,军队十分精锐,大约在贞观六年(632年),开始出兵平定叛乱。在人心归服,将士用命的情况下,很快平定了叛乱,攻占了叛乱者所占地方,旧贵族兵败投降。这样,松赞干布把他们所占有的土地、民众和军队完全收归赞普统辖之下,吐蕃的统一又得到恢复。旧贵族受到严重打击,他们丧失了原有的特权。
迁都逻些
松赞干布平定叛乱以后,便产生了迁都的想法。他北巡彭域时,曾到逻些地区,这里的险要地理形势,秀美的原野,雄峙的布达拉山,令他十分喜爱。在他平叛之前,曾在这里招集士卒,训练军队,与这里的部落首领及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得到他们的拥戴,他平定叛乱的武力,都是这里的部落成员,如果想控制着这支兵力,就不能远离这个地区。山南的琼结、泽当一带,虽然是吐蕃的发祥地,那里有祖先的坟墓,但由于朗日论赞的被害,他始终对那里的旧贵族心存疑虑。与小而窄的雅隆河谷相比,吉曲河谷地域更为广阔,逻些(今西藏拉萨)地处吉曲河下游,是彭域的中心,曾是苏毗的根据地,具有西藏高原政治中心的地位。逻些北有念青唐古拉山作屏障,东连娘波、工布等地,西邻羊同,南依雅隆河谷,位置适中。迁都逻些,更有利于防御北面的苏毗和西方的羊同。由于以上各种考虑,在平定叛乱后,松赞干布和大相尚囊等人相度形势,决定迁都到逻些。
贞观七年(633年),适应形势,松赞干布把都城从山南琼结,迁到逻些。随着都城的迁徙,许多依山而居的部落也纷纷迁到平原中居住,更多的人从事农耕,过去的游牧也改变为定居放牧,促进生产的发展。迁都逻些,使吐蕃真正据有西藏高原心腹地区,可以居中控制四方,为吐蕃的发展与强盛提供了有利条件。迁都以后,平原出现了大片农田,牛羊遍野,马匹肥壮。
吐蕃国力日益强盛,松赞干布开始他统一西藏高原的计划。当时吐蕃北面的诸羌中,最大的是苏毗,平叛以后,虽然苏毗的进攻被遏止,但其威胁仍然存在。所以松赞干布决定派具有政治和军事才能的宰相尚囊出征苏毗。尚囊在打败苏毗的抵抗后,采取招抚的办法,宣传松赞干布接纳归附者的政策,对苏毗庶民与吐蕃本部民户一样对待,使之安居乐业;允许苏毗贵族保留自己领地,按规定缴纳贡赋,所以很快就招降了苏毗各部,从此吐蕃的国土扩展到青海南部。
兼并羊同
在吐蕃西南,和田之南有羊同(又称象雄),朗日论赞时,曾与吐蕃联姻。平叛以后,松赞干布亲自征讨羊同,羊同因而再次臣服吐蕃。松赞干布将妹妹赛玛噶嫁给羊同王为妃,对他进行笼络。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攻打吐谷浑进兵唐边境时,羊同也出兵随征,也曾与吐蕃使臣朝见唐太宗。 但羊同王不甘心役属于吐蕃,对征调财物深为怨恨,屡次进行反吐蕃活动并发生军事冲突。羊同王对赛玛噶疏远,宠爱原有王妃,赛玛噶也决意消灭羊同王。贞观十八年(644年),松赞干布发兵攻入羊同,杀了羊同王,羊同部众都归附吐蕃,收为编民。这样,松赞干布完成了西藏高原的统一。以后羊同人和吐蕃境内人民经济文化关系更加密切,逐渐融合形成统一的藏族,使我国西部边疆得到开发。
在迁都逻些以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泥波罗(尼泊尔)国也开始与吐蕃通聘。泥波罗当时已进入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国王鸯输伐摩于贞观四年(630年)开始摄政,实行重商政策,极力开展对外贸易。泥波罗的工艺品极为精巧,其雕刻、绘画、建筑等都达到很高水平,为了向吐蕃推销手工艺品,与吐蕃进行贸易,主动派使者到吐蕃通聘。松赞干布为了建设都城,需要泥波罗人帮助,便立即答聘。在修建布达拉山顶的红宫时,招聘不少泥波罗工匠。在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向泥波罗求婚。贞观十三年(639年),鸯输伐摩国王把他女儿尺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同年松赞干布派禄东赞、吞米等去泥波罗迎娶尺尊公主。尺尊公主入藏时带来释迦佛像、琉璃宝钵、珍宝绫罗、男女仆从等。尺尊公主的入藏,使吐蕃和泥波罗的关系更为亲密。
松赞干布灭掉这两个王国后,不仅消除了来自西、北部方向的威胁,而且有利于吐蕃兵员、军粮和马匹的补充,使之得到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为吐蕃王国的发展强大提供了物质保障。
慕唐求亲
平定内乱、征服诸羌、重新统一西藏之后,富于政治远见的松赞干布一面积极主动地派遣使者赴邻国泥婆罗(今尼泊尔),互相进行贸易,推销手工艺品并聘请工匠及艺人传授建筑、绘画、雕刻技艺;一方面与唐王朝取得联系。缔结和发展了藏汉两族的亲密友好情谊。当时,中原地区的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李世民的统治下,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促使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国力强盛,声威远振,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松赞干布对于盛唐有着深远的仰慕之情 ,贞观八年(634年),他派出使者赴长安与唐朝通聘问好。唐太宗派使臣冯德遐持书信前往致意。松赞干布见到冯德遐,非常高兴。松赞干布听说突殿与吐谷浑都娶了唐朝的公主,于是遣使跟随冯德遐入朝,送上金宝,奉表求婚。当时唐太宗没有同意。使者返回后,对松赞干布说:“刚到大国(唐朝)的时候,对我很好,允许嫁公主。恰好吐谷浑王入朝,在中间挑拨离间,因此礼薄,不许嫁公主。”松赞干布于是与羊同联合,发兵打吐谷浑,吐谷浑抵挡不了,逃到青海之上。贞观十二年(638年)秋,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攻击唐朝的松州,太宗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唐军主力侯君集部还没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已经打败了吐蕃军。牛进达率领少量唐军袭击吐蕃军营,仍然斩获一千多吐蕃首级(轻兵袭击吐蕃军营来不及带走大部分被杀敌人的首级,这种情况下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表现了强大的战斗力,松赞干布大惧,率部退出党项、白兰羌、吐谷浑等地,遣使谢罪。松赞干布派遣其宰相禄东赞致礼,进献黄金五千两、以及其他珍宝数百。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宗室女)嫁给松赞干布。
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25岁,唐朝派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赞干布亲率禁卫军劲旅从吐蕃远道出迎。文成公主一行往西由倒淌河、日月山等地到达黄河河源附近的柏海(扎陵海),与松赞干布迎亲的队伍相会。松赞干布对李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与文成公主返回吐蕃,对自己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筑城邑、立宫殿。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人的赭面习俗,松赞干布下令停止赭面习俗,自己也换下毡裘,穿上丝绸衣服,还派吐蕃贵族子弟到唐朝国学去学《诗》、《书》,又请唐朝识文之人管理吐蕃的表疏。
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不是皇帝的女儿)。《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
学者王尧等人指出,赞蒙即觉蒙、朱蒙。在被用于称呼赞普的女人时,蒙(btsan mo)、朱蒙、觉蒙(jo mo)等头衔没有区别。朱蒙有被写作末蒙。《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兼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 这两项待遇,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
关于泥婆罗的尺尊公主,敦煌吐蕃文献、吐蕃金石铭刻等吐蕃史料里奇幻荒谬成分较少的部分以及汉人史料的记载里,都有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却都没有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事仅来源于部分吐蕃书某些奇幻荒谬小说剧情过多的章节(例如柱间史(西藏的观世音)、西藏王统记等书的某些章节)。甚至有国外藏学家写了《松赞干布的妻子》,说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是虚构的。实际上,泥婆罗尺尊公主地位比较低。
唐太宗伐高句丽返回,松赞干布使禄东赞上书说:“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其献的金鹅高七尺,中实酒三斛。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王玄策出使,被中天竺劫掠,松赞干布派精兵跟从王玄策击破中天竺,派人来献俘虏。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松赞干布被唐高宗册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献金银珠宝十五种祭昭陵。唐高宗称赞松赞干布,进封他为賨王。根据松赞干布的容貌雕刻石像,陈列在昭陵玄阙之下。
英年早逝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 去世,享年34岁。其死因众说纷纭:一说是由于尺尊公主感染了瘟疫后传染给了松赞干布,不久松赞干布便在彭域的色莫岗(位于今西藏自治区林周县彭波农场附近)逝世;另一说松赞干布是被仇视佛教的苯教教徒暗杀而死的。次年吐蕃以极为隆重的葬礼,在琼结的吐蕃历代赞普王陵之间为松赞干布建起了一座很高大的坟墓,称之为“木日木波”。由于其子共日共赞早逝,遂由孙芒松芒赞嗣位,大论禄东赞摄政。
咸通十年(869年),吐蕃本土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平民和奴隶大起义。乾符四年(877年),起义达到最高峰,吐蕃境内的王室、贵族、大小奴隶主几乎被逐杀殆尽,四名奴隶军首领将历代赞普王陵瓜分并大肆挖掘。松赞干布的“木日木波”陵被没庐氏和久氏(党氏)分得,因此未被挖掘,保存至今。
主要著作
7世纪,松赞干布的大臣吞米桑波扎创建藏文后,首次在古卡尔玛日宫殿向松赞干布讲授藏文。松赞干布很快学会,并应用自如,先后撰写了三部著作(说法不一)。其中一部著作早已失传,另一部由于当时落后的印刷技术和经历的长远历史,到阿底峡大师时期,基本已残缺不全,后来被人整理时根据记忆增加了不少内容,使其本来的面貌荡然无存。《嘛呢全集》相传为松赞干布所著,但从书中所反映的密法修持和中观思想分析,《嘛呢全集》是松赞干布所著的可能性极小。《嘛呢全集》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松赞干布的传记及拉萨祖拉康(大昭寺)修建的历史过程;从唐都迎娶文成公主及迎请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的历史过程;观世音菩萨之瑜伽修行法;告王妃、大臣、民众的遗教等。是一部聚历史、宗教、法律、传记等为一体的珍贵文献史料。
政治
吐蕃王廷官制,原来专设大论(宰相)一人,统领内政外交,权力极大。松赞干布在大论以外,增设宰相多人,其中有小论(副相)、兵马都元帅宰相同平章事、副元帅同平章事,统领全国军队。此外,还有掌管民政的四个最高长官,都称为“宰相同平章事”,他们与大论共掌国政,一切重大国事都由宰相会议研究决定,报请赞普批准后执行。在宰相之下设置各类官员,分掌各种政务。其中有曩论(内相),掌管官员升迁调补等内政,相当于吏部尚书。纰论(外相),相当于鸿胪寺卿,掌管外国使臣的接待等外政事务。“岸奔”(度支使),分掌财政。资悉波折逋(大会计官),掌管征收赋税。喻塞波掣逋(断事官长),又称“整事大相”,掌管刑政,相当于刑部尚书。此外还有掌管宣发诏令的给事中等官员,合称宰相僚属。在上述诸官中,大论最尊,总揽政务,事无大小,必须由他批准。上述的官职都由贵族担任,父死子代,世袭其职。这样贵族就不能各行其是,而国家政治、军事等各项政务由王廷统一管理,加强了王廷权力。
松赞干布在官吏制度上还制定了官阶品级制度,向各级官员颁发告身(一种章饰),分六种,各有大小二等,共十二等。最上等为瑟瑟,次为金、银、镀金、铜、铁。
松赞干布制定和颁布法律。据吐蕃史书说“松赞干布在位,以臣民于君前忿教争竞,无礼无仪,乃创十善法律,使善者有所劝,恶者知所戒”。据记载当时颁布的律文有二十条,其主要内容在于:“令行善者劝,作恶者惩,强梁者以律绳之,贫弱者以法扶之,设四兵以为禁卫”。“定度量衡之法,设阡陌之制。教民习书,为马装备,创兴礼义。”这都是说的立法的意义。至于法律律文,有“争斗者罚金,杀人者依其大小抵偿。盗窃财物者,罚赔八倍,并原物为九。通奸者,断肢体而流之。诳语者,割舌”(刘立千译《史鉴》)。各种记载不同,有的说弃宗弄赞有“十善法律”,有的说有“德行诫命十八条”,多为道德训条,有些是出于后世附加的。根据史籍记载弃宗弄赞时制定法律,用刑罚来维护社会秩序,是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的。史书记载说吐蕃“用政严酷,人无敢违”。“其刑,虽小罪必抉目,或刖、劓,以皮为鞭,抶之从喜怒,无常算(数);其狱,窟地深数丈,纳囚于中,二三岁乃出”。当时吐蕃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制定这样落后的刑罚,也完全符合奴隶制度的情况。
军事
在兵制方面,松赞干布把地方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结合起来,把吐蕃全国分成四个如:伍如(中翼),辖以逻些为中心的雅鲁藏布江以北地区;约如(右翼),辖以雅隆河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叶如(左翼),辖雅鲁藏布江上游南北之地;拉如(后翼),辖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北之地。征服苏毗后又设一孙波如。“如”有“翼”、“旗”的意思,是吐蕃的大军事区和行政区。每如分为上下两个分如,共八个分如,每个分如各有四个千户所,每个如又各有一个下千户所,四如共有三十二个千户所和四个下千户所。另外,还有四个禁军千户所分镇四如。每个分如有元帅一人,副将一人,判官一人。分如在旗帜和马匹上各有不同颜色,作为区别。军队编制以一百余人为单位,设一个百夫长。一个大五百统帅五个百夫长,一个千夫长统率两个大五百,实际上每个千夫所有各约万人左右,统率二十个大五百,以后称为万户府或万夫长。各千户既是军事组织单位,也是地方行政单位,同时也是原来的贵族领地。大将以下各级官员,都是由当地的大小贵族担任,世袭其职,但须经王廷的任命。所有士兵都登记造册,由朝廷掌管,全国军队由兵马都元帅统率,调动以赞普的金箭为凭。
据藏文史籍《五部遗教》、《贤者喜宴》等记载,改编后的兵力总计402400人,这与《新唐书.吐蕃传》中吐蕃“胜兵数十万”的记载相吻合。
经济
吐蕃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为有利于生产,繁荣经济,松赞干布从唐朝的均田制中得到启发,他结合当地的社会实际,施行了一种比较特殊的均田制。根据自由民在吐蕃社会所处的重要地位,他下令,首先把王田和一部分国家财物(如牲畜)分给了贫苦的自由民,“开拓荒地,划分良田牧场”,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并制定了“绿册”,登记平民的户口和耕地面积,随土地而固定赋税。
土地分配之法还曾推行于奴隶中,耕种王田的每户奴隶可按劳动力的多少分配一份土地,也立有专门的户籍册,并规定了所使用的土地及担负的租赋与劳役。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与社会安定,吐蕃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畜牧业上,饲养的牲畜以牦牛、马、羊为主,亦杂有猪、狗等家畜。春、夏季逐水草而居,秋、冬季节有固定的草场。“牛羊蕃息,蹊径皆满,”吐蕃王朝征收的“牛腿税”从侧面也反映了牧业发达的程度;农业上,此时已有了较高的生产水平,培育和引进了新品种,农作物以青稞、小麦、荞麦、豆类为主。在耕作技术上,一般采用“二牛抬扛”式的犁耕,农田相连,人民以“高地蓄水为池,低地于河中引水灌溉……开辟阡陌”并“广开田亩,兴修水利,沟渠纵横。”这些比以前都大大地进步了;商业、手工业得到了发展,淬火和磨砺技术的掌握,冶金业水平的提高,为干戈风云、驰骋疆场的千军万马提供了足够的铠甲刀箭等。吐蕃商队的足迹,踏遍了中亚细亚各国,创造了高原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文化
松赞干布在文化方面的建树,最为人称颂的是创制文字,派吐蕃子弟求学长安和崇奉佛教等项。从前,吐蕃没有文字,“其吏治……结绳齿木为约。”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吐蕃古昔并无文字,乃于此王(松赞干布)之时出现也。
根据吐蕃对外关系、生产发展及治理朝政的迫切需要,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派出以吞弥.桑布扎为首的16名贵族子弟到天竺(印度)等地留学,研究梵文和西域各国文字。经过反复的比较,采取笔划简单明确、易于书写的不同形体,创制了有30个字母的藏文拼音文字(都是辅音),又利用辅音重叠或在辅音上添加一定的符号构成复辅音。另外又设计了4个元音符号,加在字母的上下,用来拼写藏语。
藏文创制后,松赞干布不但身体力行,自己专心学习了4年,而且他号召大臣们学习藏文,特别规定青年贵族子弟必须学习,学业好的还要给以奖励。他又命吞弥.桑布扎撰写了《文法根本三十颂》,以韵文歌诀说明主要的文法规则,包括8种“格”和虚字的使用法,作为学习藏文的教科书(尽管有人对吞弥.桑布扎一人创制藏文之说持有异议,或者说是众多无名英雄的集体劳动成果,但藏文的创制的确是在松赞干布任吐蕃赞普时完成的,这一点一直为众所公认)。由此,吐蕃的民族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
松赞干布在位时,选派了一批精通藏文的贵族子弟到唐都长安,入太学学习《诗》、《书》,让他们大量地接受唐朝先进的文化。唐高宗时的吐蕃使臣仲琮精通藏汉两种文字,辩才无碍,曾为唐人所称道。又如唐中宗时赴唐迎娶金城公主的吐蕃使臣明悉猎与汉族文人对诗,由于其“玉醴由来献寿觞”极为得体,被传为佳话。
宗教
吐蕃人原来信奉苯教,以占卜休咎、祈福禳灾、治病送死、“役使鬼神”等为其主要活动。传说吐蕃先王以苯教治国,直到7世纪时,苯教首领在赞普朝廷中还保持着较高的地位,如大小盟会时告神的巫者即是。松赞干布从泥婆罗、唐朝引进佛教,将佛像、佛经、法物等输入到吐蕃。据载,吞弥.桑布扎回国时也带来了几部佛教经典,以后译成藏文,自此佛教开始传入了吐蕃。松赞干布在吐蕃建立了大昭、小昭二寺以及12座佛教寺庙。不过当时吐蕃人绝大部分是信奉苯教的,即所谓“好咒誓、谄鬼神”,还没有多少人出家为僧。直到赤德祖赞赞普时代(704—755年),佛教才逐渐在吐蕃境内传播开来。
外交
松赞干布对周边各国,采取了睦邻友好的政策。他在位期间,把坚持发展与唐的亲密关系,作为缔造强大繁荣昌盛的吐蕃王朝的基本国策,使吐蕃和唐朝的关系极为和睦,双方之间互敬互助,加强了彼此的友好情谊。尽管后来双方的统治者屡次失和,但两族的传统友谊却一直继续下来,双边使节往来与年俱增,络绎不绝,并在往返的信件中经常提到相互“虽云两国,实若一家”“舅甥修其旧好,同为一家。”
据粗略统计,自贞观八年(634年)至会昌六年(846年)的212年内,双方遣使来往达到200余次之多,平均近1年就有1次。为了便利交通,吐蕃境内进一步完善了驿站制度,“百里一驿”,驿有“量顿官”,对唐使“接待殷勤,供应丰厚。”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远征辽东返回。松赞干布立即派禄东赞入长安上奉表文,并献用黄金铸成的金鹅一只,“高七尺,中可实酒三斛”,作为吐蕃对唐友好的表示。
《新唐书》记载:(松赞干布)使禄东赞上书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其高七尺,中实酒三斛。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西域,为中天竺所钞,弄赞发精兵从玄策讨破之,来献俘。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使臣王玄策应差赴西域途中在中天竺被劫,所携财物被抢一空,王玄策前往吐蕃寻找援兵。松赞干布闻讯立即派出精兵千余人,又请尼婆罗出骑兵7千多人协助,由王玄策指挥,击败了中天竺劫贼,虏其王执献长安,再次体现了蕃唐间的互助友好关系。
如吐蕃人原来“以毡帐而居”,穿毡裘衣,此后不少人“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了。“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唐代诗人陈陶的这几句诗,正是对蕃唐和亲后,公主入藏对吐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作用的赞颂和真实写照。同样,吐蕃派遣青年到唐朝读书,吐蕃妇女流行的椎髻、赭面,以及吐蕃社会传统的马球游艺等,也传到了中原地区,为藏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增添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太子李治继位,他授于松赞干布“驸马都尉”之职,封爵“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对唐朝新君继位当即上表效忠朝廷,致书唐朝宰相长孙无忌表示:如果在朝廷内部或外部有人想借太宗新丧和高宗新立之际而发动叛乱,他将亲自点兵赴难,共同讨伐叛贼。并献金银珠宝15种,请置太宗灵前。唐高宗李治对松赞干布的忠心大为欣赏,特加封他为“賨王”,下令雕刻松赞干布的石像,与其他业绩昭著的王公将相的石像一道列于唐太宗墓陵旁边,以示对他的最高奖赏。
文成公主历经千山万水到达逻些后,吐蕃人民欣喜若狂,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热烈地迎接这位象征汉藏民族深切、亲密情谊的赞磨(王后)。
文成公主知书识礼,博学多才,笃信佛教, 她作为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先驱,将中原文化传播入藏,对于增进汉藏民族的亲密团结,促进中原和吐蕃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据西藏民歌流传,文成公主进藏时,曾带去谷物3800类,牲畜5500种,工匠5500人。尽管这些数字无疑有夸大、言过之词,但是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随着文成公主的入藏,内地平原地区诸如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等生产技术和历算、医药等科学知识,皆陆续传到了吐蕃。使当地人民的衣、食、住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总评
松赞干布是西藏历史上最重要、最广为人知的藏王。松赞干布的一生,功绩卓著,他统一了西藏,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沟通了与内地唐朝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松赞干布为加强与巩固政权,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迁都拉萨并建造布达拉宫;把西藏划为六大行政区域;推广佛教;创制文字;与唐王朝联姻,迎娶文成公主,并建成大昭寺、小昭寺;统一席量衡制度;鼓励众民开垦荒地;保护水利资源;开山修路以促进贸易,等等。这些对发展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藏族历来十分敬重松赞干布,他不仅被视为观音的化身,而且是有口皆碑的三大法王之一,另两位法王是赤松德赞和赤祖德赞。
历代评价
当时的臣民,这样称赞文治武功的松赞干布:上有首领如弃苏农赞(即松赞干布)之深沉,下有大臣如东赞(即禄东赞)之贤明,为首领者替天行道,为大臣者泽被大地,权位威严,治理有方,外蕃咸服,内政修明,黔首黎民,尊卑有次,征敛有则,居处受益,春秋有序,心愿有偿,强横则囚,顽抗是惩,凌犯者抑,善良者彰,贤明称赞,勇武蒙恩,为官称职,为民淳朴,普皆利乐。吐蕃昔无文字,松赞干布此时始命制定;建立法律官服,权别大小,职分高低,奖励忠贞,惩处悖逆。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评价:举凡吐蕃之一切纯良风俗,贤明政事,均为此墀松赞王者(松赞干布)之时出现也。
祖辈
祖父:达布聂西。
祖母:东君卓嘎。
父亲:朗日松赞,吐蕃王朝第32代赞普。
母亲:萨颓格姆。
兄弟
另据野史记载,松赞干布小时候有一长兄达赞干布,出生不满一年即因病夭折,因忌讳此事当地人均忌口不谈,后文献亦均无记载,故无从考证。
妻子
文成公主、蒙氏妃(即蒙萨妃)、尺尊公主。
后代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尺尊公主没有后代。松赞干布跟蒙氏妃生一子,称为贡松贡赞。松赞干布的儿子贡日贡赞逝世于松赞干布之前。所以松赞干布殁后由贡日贡赞之子芒松芒赞继任赞普。
陵墓
琼结县的藏王墓是西藏保存下来的最大规模的王陵,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都长眠于此。藏王墓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境内,是吐蕃王朝时期第29代赞普至第40代(末代)赞普、大臣及王后的墓葬群,总面积385平方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松赞干布墓。墓群背靠丕惹山,前临雅砻河,说明吐蕃当时已很注重"背山面水"的"风水"了。整个陵墓群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各墓封土高大,高出地表约10米左右。墓顶呈平顶形,跟内地馒头形封土显然不同,这与《通典》所作"其墓方正,垒石为之,状若平头屋"的记载基本上是吻合的。封土经夯实,夯层清楚,每层厚度约20-40厘米。
藏王墓究竟有多少座?众说不一。由于长年水土流失及流沙的堆积,位于山坡的几座陵墓已与丘陵相混,不易辨认,从现在看到的封土堆似为九座。
故里
西藏墨竹工卡县第二届甲玛松赞文化艺术节2011年08月22日在“松赞干布故里”——墨竹工卡县甲玛乡隆重举行。近年来,西藏墨竹工卡县积极打造松赞干布故里旅游文化品牌,探索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发展,甲玛松赞旅游文化品牌正日益深入人心。2007年,西藏墨竹工卡县举行了首届甲玛松赞文化艺术节。如今,甲玛松赞文化节内容正日益丰富,艺术节不仅成为广大农牧民展示歌舞的舞台,同时也成为当地群众销售土特产品、旅游文化纪念品的重要载体。近几年,墨竹工卡县加大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利用墨竹工卡县财政和江苏省南京市援藏资金,投巨资开工建设了包括松赞干布出生地纪念馆、古城墙及松赞圣泉改扩建和松赞拉康等为内容的甲玛景区规划开发项目。
艺术形象
出品时间 |
影视剧 |
扮演者 |
1986年 |
《文成公主》 |
王伯昭 |
1999年 |
《文成公主》 |
索次 |
2000年 |
《文成公主》 |
仁青顿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