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为官有声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颜真卿生于京兆府万年县敦化坊。颜氏家族本籍琅玡临沂,但自颜真卿的五世祖颜之推起,颜氏家族已徙居京兆长安。
颜真卿三岁时丧父,由母亲殷夫人亲自教育。他长大后,学问渊博,擅长写文章,对母亲殷夫人非常孝顺。 开元九年(721年),七月,颜真卿随殷夫人南下,寄居苏州外祖父家。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他就读于京师长安的福山寺。十月,到尚书省吏部应试。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颜真卿中进士甲科。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经吏部诠选,任校书郎。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颜真卿因殷夫人病逝,赴洛阳丁忧三年。
天宝元年(742年),颜真卿回到长安,并中博学文词秀逸科(制举考试的一种)。 十月,被任命为醴泉县尉。 天宝五载(746年),三月,迁长安县尉 。据《云溪友议》所载,颜真卿又曾任临川内史,使“浇风莫竞,文政大行”,颇受赞誉。 经两次提升,任监察御史,奉命巡查河东、陇州。他在巡视过程中平反了五原冤狱,受百姓称赞。巡查河东时,劾罢不孝的朔方县令郑延祚,使其被朝廷下诏终身禁止录用。
天宝八载(749年),颜真卿升任殿中侍御史,因受宰相杨国忠厌恶,被外调为东都采访判官。 次年,再任殿中侍御史。 天宝十一载(752年),转任武部员外郎。 杨国忠始终想排挤他,于次年将颜真卿调离京师,出任平原太守。
首唱大顺
平原郡属安禄山辖区,当时安禄山谋反的迹象已显露出来,颜真卿便假托阴雨不断,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壮丁,储备粮草。表面上每天与宾客驾船饮酒,以此麻痹安禄山。安禄山果真认为他是个书生,不足忧虑。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河北郡县大都被叛军攻陷,只有平原城防守严密,颜真卿派司兵参军李平骑快马到长安向玄宗报告。玄宗初起初听到安禄山反叛的消息,叹息说:“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等到李平到京,玄宗大喜,对左右的官员说:“我不了解颜真卿的为人,他做的事竟这样出色!” 当时平原郡有三千静塞兵,他又增招士兵一万人,派录事参军李择交统领,任用刁万岁、和琳、徐浩、马相如、高抗朗等人为将领,分别统领军队,在城西门盛大地犒劳士兵,颜真卿慷慨陈词,泪水直流,全军都感奋。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忠、景城司马李〈目韦〉、邺郡太守王焘各领军来归附他。朝廷命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率领五千精锐士兵渡河援助。 叛军攻下洛阳,派段子光送李憕、卢奕、蒋清的头到河北示众。颜真卿担心大家害怕,哄各位将领说:“我一向认识李憕等人,这些头都不是他们的。”于是杀了段子光,把三颗头藏起来。过了些时候,用草编做人身,接上首级,装殓后祭奠,设灵位哭祭他们。
此时,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任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杀了叛军将领李钦凑等人,清除了土门的敌人,十七个郡同一天自动归顺朝廷,推举颜真卿为盟主,有二十万兵力,截断了燕赵的交通联络。朝廷任命颜真卿为户部侍郎,辅佐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讨伐叛军。颜真卿任李晖为自己的副手,而任李铣、贾载、沈震为判官。不久,被加拜为河北招讨采访使。 清河太守派郡人李萼来向颜真卿求援,李萼建议颜真卿联结清河郡,利用其钱粮。颜真卿便派出六千援兵,又向李萼求计,李萼说:“朝廷派程千里统帅十万军队,自太行山向东进发,准备兵出山郭口,限制叛军前进。您如果攻打魏郡,杀掉叛将袁知泰,用精兵打下〈山郭〉口。迎接朝廷的军队出〈山郭〉口攻打邺城、幽陵,平原、清河两郡共十万军队攻向洛阳,分出精锐部队控制要冲。您坚守不与敌人交战,不超过几十天,叛贼必然溃败,自相残杀而死。”颜真卿同意,就传送文告给清河等郡,派大将李择交、副将范冬馥、和琳、徐浩与清河郡、博平郡的五千军队驻扎在堂邑。袁知泰派白嗣深、乙舒蒙等领兵二万交战,叛军战败,被斩了一万多颗首级,袁知泰败逃到汲郡。 史思明围攻饶阳,派游军截断了平原郡的救兵,颜真卿害怕打不过敌军,便写信请贺兰进明,把河北招讨使让给他。贺兰进明在信都作战失败。恰逢平卢将领刘正臣据渔阳起义,颜真卿想坚定他的信心,派贾载渡海送去十多万军费,并用自己十岁的儿子颜颇做为人质。众人坚决请求将颜颇留下,颜真卿不听。
此时,太子李亨(唐肃宗)已在灵武登基。颜真卿多次派使者带着用蜡丸封的信向李亨汇报军政事务,李亨任命他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复任河北招讨使。当时军费困难,李萼劝颜真卿收取景城的盐资源,让各郡之间互相调济,保证了军费供给。理财家第五琦后来效仿此法,也使军中物资丰富。
重振朝纪
安禄山乘虚派史思明、尹子奇急攻河北一带,各郡又沦陷,只有平原郡、博平郡、清河郡防守坚固。但人心惶惶,不能再振奋起来。颜真卿经与众人商议,于至德元载(756年)十月,放弃平原郡,渡过黄河,走崎岖小路到凤翔拜见李亨,李亨任命他为宪部尚书,又调任御史大夫。此时,朝廷正处于混乱状态,但颜真卿仍像平常一样按法律治事,武部侍郎崔漪、谏议大夫李何忌都被他弹劾降职。 广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唐代宗)统率二十万军队收复长安,辞行的那天,在行宫门前不敢上马,快步走出栅栏才上马。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于李俶上马,颜真卿予以弹劾。李亨退回他的奏章,慰勉说:“朕的儿子每次外出,朕都谆谆教育他,所以不敢失礼。管崇嗣年老腿跛,你暂且宽容他。”百官由此都严肃守礼起来。 长安收复后,李亨派左司郎中李选祭宗庙,在祝词上署名“嗣皇帝”,颜真卿对礼仪使崔器说:“太上皇还在川蜀,这样行吗?”崔器立即报告李亨更改,李亨因此赞赏颜真卿的才识。颜真卿又建议在长安郊野筑坛,由李亨向着东方哭祭,然后再派出礼仪使,李亨未采用此建议。宰相厌恶颜真卿直言劝谏,调他出京任冯翊太守。转任蒲州刺史,封丹阳县子。又被御史唐旻诬陷,降为饶州刺史。
乾元二年(759年),颜真卿任浙西节度使。淮西节度副使刘展将要反叛,颜真卿指示预先做好战备,都统李峘认为他无事生非,反而攻击他,李亨因此召颜真卿为刑部侍郎。刘展后起兵反叛,渡过淮河,李峘逃奔江西。李辅国将太上皇李隆基迁居西宫,颜真卿率百官问安,此举招致李辅国的厌恶,致仕其被降为蓬州长史。
宝应元年(762年),太子李豫即位,起用颜真卿为利州刺史,没有下任命书,改任吏部侍郎。又授荆南节度使,还未赴任,改拜尚书右丞。
广德元年(763年)十月,为躲避吐蕃入侵,李豫避难陕州,颜真卿请求让自己奉诏召仆固怀恩回朝,但李豫不同意。十二月,李豫回京,颜真卿请李豫先参拜陵墓宗庙,后在正殿即位。宰相元载认为他迂腐,颜真卿生气地说:“这意见用不用在您,进言的人有什么罪过?但朝廷规章哪能经受您两次破坏呢?”元载记恨在心。
广德二年(764年)正月,李豫命颜真卿以检校刑部尚书的职务任朔方行营宣慰使,劝说仆固怀恩入朝。颜真卿回答说:“陛下在陕州时,臣去用忠义的道理质问他,让他前来奔赴国难,他还有可来的道理。如今陛下已经回宫,他进不是勤王赴难,退则无法向大家解释,这时去召见他,他怎么肯前来呢!再说,告仆固怀恩谋反的人,仅有辛云京、骆奉仙、李抱玉、鱼朝恩四人而已,其余大臣都说他冤枉。陛下不如用郭子仪取代仆固怀恩,这样可以不战而使其臣服。” 李豫同意。颜真卿因而留在京城主持尚书省事务,改封鲁郡公。 元载结党营私,怕群臣奏报李豫,因而让他下诏,让群臣进言时,都经自己审查才能上奏。颜真卿上奏劝阻,于是宦官在朝廷内外传播此事。
历职抚湖
颜真卿掌管太庙的事务,说祭器没有整治,元载认为他诽谤朝廷,将其贬为峡州别驾,后改任吉州司马。大历三年(768年)四月,颜真卿改任抚州刺史。后任湖州刺史。 在抚州任职的五年中,颜真卿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针对抚河正道淤塞,支港横溢,淹没农田的现状,他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颜真卿,将石坝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
刚正遭嫉
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被杀,经宰相杨绾、常衮举荐,颜真卿获召入朝,担任刑部尚书,随后升任吏部尚书。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驾崩,颜真卿任礼仪使。他上奏说前几朝皇帝追加谥号的礼节繁复,请按初定的礼节为准。颜真卿的意见遭袁傪排斥,往往无法上报朝廷。时值战乱之后,典章法令废弛,颜真卿虽然博古通今,但他的建议多被权臣阻扰,难以实施。 颜真卿因刚正而得罪宰相杨炎,被改为太子少师,但仍兼任礼仪使。到奸相卢杞掌权后,更加厌恶颜真卿的刚正,改授他为太子太师,罢免其礼仪使一职。卢杞还多次派人探听哪一个方镇方便些,准备把他排挤出京都。颜真卿去见卢杞,告诉他说:“你先父卢中丞(指卢奕)的头颅送到平原郡,脸上满是血,我不忍心用衣服擦,亲自用舌头舔净,您忍心不容忍我吗?”卢杞表面惊惶地下拜,但内心却恨之入骨。
忠至灭身
建中四年(783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卢杞建议派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传达朝廷旨意,唐德宗李适同意。朝臣为此大惊失色,宰相李勉秘密上奏,“以为失一国老,贻朝廷羞”,坚决要求留下他。河南尹郑叔则也劝他不要去,颜真卿回答说:“圣旨能逃避吗?”
颜真卿到后,李希烈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在见面时,李希烈让自己的部将和养子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厅堂内外。颜真卿刚开始宣读圣旨,那些人就冲上来,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围住他又是谩骂,又是威胁。颜真卿面不改色,李希烈才用身子护着他,命众将退下,让颜真卿住进驿馆。李希烈逼他写信给朝廷,来洗刷自己的罪行,颜真卿不听,李希烈就借他的名义派他的侄子颜岘与几个随从到朝廷继续请求,李适没有答复。颜真卿每次给儿子写信,只告诫他们严谨地敬奉祖宗,抚养孤儿,从未有其他的话。
李希烈派李元平劝说他,颜真卿斥责李元平说:“你受国家委任为官,不能报答国家,想我没有兵杀你,还来诱说我吗?”李希烈请来他的同党,设盛会,唤来颜真卿,并指使戏子们借唱戏攻击和侮辱朝廷。颜真卿愤怒地说:“您是皇帝的臣子,怎么能这样做!”起身拂衣离去。李希烈非常惭愧。当时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藩镇的使者都在座,对李希烈说:“很早就听说太师的名望高,品德好,您想当皇帝,太师来了,选人当宰相谁能超过太师?”颜真卿斥责说:“你们听说颜常山没有?那是我的兄长,安禄山反叛时,首先起义兵抵抗,后来即使被俘了,也不住口地骂叛贼。我将近八十岁了,官做到太师,我至死保持我的名节,怎么会屈服于你们的胁迫!”众人面尽失色。
李希烈最终将颜真卿逮捕,用甲士看守着。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传言说要活埋他,颜真卿约见李希烈说:“死生有命,何必搞那些鬼把戏!”荆南节度使张伯仪兵败时,李希烈命令把张伯仪的旌节以及被俘士兵的左耳送给颜真卿看,他痛哭扑地,气绝后又苏醒,从此不再与人说话 。恰逢李希烈同伙中的周曾、康秀林想偷袭杀掉李希烈,尊颜真卿为帅,事情泄露,周曾被杀死,李希烈就把颜真卿押送到蔡州的龙兴寺。颜真卿估计自己一定会死,于是写了给德宗的遗书、自己的墓志和祭文,指着寝室西墙下说:“这是放我尸体的地方啊!”李希烈称帝时,派使者问登帝位的仪式,颜真卿回答说:“老夫年近八十,曾掌管国家礼仪,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 胡三省评此语“辞不迫切而义甚严正” 。后来,唐军日益强大,淮西形势转变。李希烈派部将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住所,在寺中堆起干柴说:“再不投降,就烧死你!”颜真卿起身跳入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与朱泚叛乱被杀,李希烈因而发怒,派宦官前往蔡州杀害颜真卿,说:“有诏书!”颜真卿拜了两拜。宦官说:“应该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没有完成使命,有罪该死,但使者是哪一天从长安来的?”宦官说:“从大梁来。”颜真卿骂道:“原来是叛贼,何敢称诏!”于是被缢杀,享年七十六岁( ),时为兴元元年八月初三(784年8月23日) 。嗣曹王李皋听到颜真卿死节的消息后,为他流下眼泪,三军都为之痛哭。 半年后,叛乱平定,淮西节度使陈仙奇派军将护送颜真卿的灵柩回京,颜真卿之子颜頵、颜硕至汝州襄城县迎丧。同年,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 德宗为他废朝五日,追赠司徒,谥号“文忠”,另赠钱五十万、粟二百硕。
贞元六年(790年)十一月,朝廷录用颜真卿的一个儿子为正员官。 次年二月,朝廷授颜頵为河中户曹参军,“旌忠烈之后”。
绍兴三年(1133年),宋高宗赵构御赐颜真卿庙额为“忠烈”,尊其为神。
颜真卿书法
· 成就、地位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 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比较端庄遒劲还有《颜勤礼碑》也是他的作品,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与其早年时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浑厚大气,乃晚年之代表作。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他的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习字的颜氏苗裔,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正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所说:“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真卿的楷书,尤其是印岁以后的楷书,已形成一种范式,后世学习者极多,甚至有“学书当学颜”的说法。
· 书学境界
颜真卿一生书学境界的历练,大略有三:
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
在五十岁以前,是第一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确立自己的“颜体”面目。如果以天宝五年(746),张旭在裴儆府上授笔法于颜真卿为一个界线,那末在此以前颜真卿尚在艰苦的摸索阶段。此一阶段传世之作鲜见。如天宝元年写《张仁蕴德政碑》,天宝五年写摩崖书法禾山石壁“龙溪”二字。此时颜真卿在书学方面已有相当的修养,这在张旭考问颜氏十二笔意时,颜真卿或以从张旭处领教所得,或以自己攻习所悟对答如流,使张旭深以为然。他志向高远,期在“齐于古人”。张旭也因此愿意再授笔法。
在接受张旭的笔法后,颜真卿欣喜地说:“自此得攻书之妙,于兹五年(或作七年),真草自知可成矣”。因此,从天宝五年以后的五年(或七年)时间,可说是颜真卿依照张旭的指引,刻苦再磨砺的阶段。果然在天宝十一年后,颜真卿书碑渐多,在社会上已享有一定的声誉。天宝十一年书有《郭虚己碑》、《郭揆碑》、《多宝塔碑》、《夫子庙堂碑》等。天宝十三年又有传世名作《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碑阴记》等。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颜真卿投身于金戈铁马与叛军作战之中,无暇顾及笔砚艺事。此可为颜氏书法历练的第一阶段,也是第一境界的历练。
在这一时期,虽然各碑面目或有差异,但总体上说,是“颜体”的初步形成阶段。从《多宝塔》等典型作品的分析中可知,颜真卿所追求的是用笔上沉着、雄毅,以健力立骨体,敷以较厚之肉彩;结体上整密、端庄、深稳,由瘦长型变为方正形;在布白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白而趋茂密。这一阶段,颜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点画皆有筋骨”,“点画净媚”,“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另外他基本上专门攻习真书、草书,虽有隶书、篆书之作,并不多。颜真卿的第一境界,从初唐而来,又脱出初唐之轨辙,自立一家面目。这种境界的历练又多循张旭所示为门径。
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
从五十岁后至六十五岁,是第二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颜体”形神兼具,已渐成熟。其间作品有《金天王庙题名》、《请御书逍遥楼诗碑额表》、《鲜于氏离堆记》、《磨灭记》、《颜允南碑》、《韦缜碑》、《臧怀恪碑》、《郭家庙碑》、《颜秘监碑铭》、《颜乔卿碑》、“逍遥楼”三字、《殷践猷碑》、《张景倩碑》、《元子哲遗爱碑》、《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麻姑山仙坛记》、《小字麻姑山仙坛记》、《大唐中兴碑》、《颜含大宗碑》、《宋广平碑》、《重建颜含碑》、《八关斋会报德记》等。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以及其后接二连三地排挤,使颜真卿一次又一次拓展了心灵的空间,人生体验更多,艺术体味也就更深。这些,颜真卿“一寓于书”,将前期的“颜体”反复锤炼,炼形炼神,从而神形兼备,终至成熟。可以看到,他加强了腕力,中锋运行,取篆籀方法,圆转藏锋,如印印泥。笔画形成蚕头燕尾,直画则成弓弩蓄势之形。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耀其精神。其捺笔表现出一波三折的节奏。其直钩、平钩、斜钩,饱满取势,弯度均匀,圆劲有力。其折笔则提笔暗转,形成斜面折下,以“折钗股”拟之。从结体上说,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侧取势,不以左紧右松取妍,而像篆隶以对称的正面形象示人。在布白上,字间栉比,行间茂密,以形密取气势,不以疏宕取秀逸。
既至此境界,颜真卿已一扫初唐以来的那种楷书风貌:前者侧,后者正;前者妍,后者壮;前者雅,后者直;前者瘦,后者肥;前者法度深藏,后者有法可循;前者润色开花,后者元气淋漓。可谓变法出新意,雄魂铸“颜体”。
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
在六十五岁以后的十多年中,是第三境界的历练。从成熟中加以神奇变化,一日有一日之进境,一碑有一碑之异彩。此时期的作品有《元结碑》、《干禄字书》、《竹山堂联句》、《妙喜寺碑》、《颜杲卿碑》、《李玄靖碑》、《颜勤礼碑》、《马璘碑》、《颜家庙碑》、《颜氏告身》、《奉命帖》、《移蔡帖》等。如《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典型碑刻中,颜书在老辣中富有新鲜活泼的生机,在疏淡中显示质朴茂密的风神,在笔锋得意处显现功力的炉火纯青,在圆润丰腴中透露自己的豪迈气度。
颜真卿晚年在对生命与书艺在反省中得到悟彻,并将生命哲学与书艺哲学打通,因此在其点捺撇画中既留着生活的血泪斑驳,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栉比鳞次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辉。其书如老枿枯林,却有浓花嫩蕊,一本怒生,万枝争发。
思想
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尤崇忠孝。他认为德有三,“孝悌称其至”。常有五,“仁道原其终”。善事父母谓孝,和睦兄友谓悌。孝悌为仁之本。竭诚奉君主谓忠,“率义忘穷谓勇”,“子仕教忠之谓慈”,战阵勇敢谓孝,“慈孝有裕”,则道存于方册。他主张君主要掌握赏罚二柄,此为事在必行。“无功受赏,为善不劝;有罪不罚,为罔辨” 。应使天下知道有必行之法,有必赏之令。
颜真卿总结唐立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建言唐德宗李适要广开言路。颜真卿不但精通儒学,而且身体力行,以尽忠孝,被后世儒者奉为修身楷模。
礼制
颜真卿久任礼仪使,参定礼仪,对唐朝的礼仪制度多有厘正。建中三年(782年),颜真卿向李适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史称其“集( )中《庙享议》等篇,说礼尤为精审”。
文学
颜真卿在《颜真卿集》中所撰的作品,大多系实用性文字,言辞率真慷慨,意直气壮,生动感人,对唐代古文运动有促进作用。为后世所称颂的《论百官论事疏》、《与郭仆射书》等,宏词沉郁,忠节之言,如见其人,充分体现了颜真卿的忠烈刚直品节。
南宋学者晁公武称颜真卿“学问文章往往杂于神仙浮屠之说,不皆合于理”。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评道:“鲁公情欣所遇,悉综古调,颇尚格气,不事弥文。虽有一二近体,不过游戏之作,非所以系幽悰也。今集中所载不及百篇,大都守吴兴时,与皎僧、陆处士之流结思岩林,相忘外道者也,然旷世之情,优入三昧,殊非守平原时色相。”
颜真卿传世作品以碑刻最多,楷书有《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像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行书有《争座位稿》,书迹有《自书告身》、《祭侄季明文稿》。其中《颜勤礼碑》比较端庄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之一,与其早年时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浑厚大气,乃晚年之代表作。
颜真卿著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后人辑其诗文为《颜鲁公文集》15卷。 《全唐诗》、《全唐诗补编》 及《全唐文》亦收录有其作品。
总评
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不阿于权贵,不屈意媚上,刚正有气节,以义烈闻名于时,最终以死明志。
历代评价
李隆基: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 (《旧唐书》引)
李萼: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 (《旧唐书》引)
李亨:立德践行,当四科之首。懿文硕学,为百氏之宗。忠谠罄於臣节,贞规存乎上范。述职中外,服劳社稷。静专由其直方,动用谓之悬解。山公启事,清彼品流;叔孙制礼,光我王度。惟是一有,实贞万国,力乃稽古,则思其人。 (《授颜真卿太子少师敕》)
卢杞: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旧唐书》引)
令狐峘:①奉大顺为元功,建大节为至忠,以安横流,以纽颓纲,秉是一心,祗事四朝。 (《颜真卿墓志铭》)②自登朝及作藩牧,常以安君厚俗为务,奖善伐恶为志。言非至公,不发於口;事非直道,不几于心。植操则夷齐之高也,理戎则羊陆之仁也,当朝则汲黯之正也,莅下则廉范之通也。蕴是具美,行乎至俭,强暴莫敢冲,千飙不能动。大义久废,公起之;醇风久(阙),公还之。非贤人之业,何以臻此?然虚已下士,不以名位自高,苟有道者,蓬门鹑衣,必与抗礼……善与人交,执友之子,义均甥侄。介操所至,不迁其守。刚而中礼,介而容众,静而无闷,动而有光。便于已,希权幸不为也;君有命,蹈汤火不辞也。心在弭乱不在功,志图报国不图生,故其杀身成仁,视死如归,虽汉之龚胜、魏之王经,无以加焉。 (《颜真卿墓志铭》)
李适: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属贼臣扰乱,委以存谕,拘肋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 (《赠颜真卿司徒诏》)
穆员:惟公道冠四朝,位先百辟。望安社稷,名动神祇。期以日照天临,风清雨涤。受命以出,视途如归。 (《为淮西宣慰使郑右丞祭颜太师文》)
殷亮:昨段秀实奋身击泚(朱泚)首,今颜真卿伏缢烈(李希烈)庭,皆启明君臣,发挥教训,近冠青史,远绍前贤。 (《颜鲁公行状》)
陆羽:徐吏部不受右军笔法,而书体裁似右军,颜太保受右军笔法,而点画不似。盖徐得右军皮肤眼鼻,所以似之,颜得右军筋骨心肺,所以不似也。 (《书谱》)
顾况:其鸿名大德……国朝则周择从令闻也,颜鲁公忠烈也,袁给事高谠正也,刘员外全白文翰也。 (《湖州刺史厅壁记》)
裴敬:以忠烈称者,颜鲁公、段太尉。 (《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刘昫:①国,是武之英也;苟无杨炎弄权,若任之为将,遂展其才,岂有朱泚之祸焉!如清臣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昌文之杰也;苟无卢杞恶直,若任之为相,遂行其道,岂有希烈之叛焉!夫国得贤则安,失贤则危。德宗内信奸邪,外斥良善,几致危亡,宜哉。噫,“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二君守道殁身,为时垂训,希代之士也,光文武之道焉。 (《旧唐书》)②自古皆死,得正为顺。二公云亡,万代垂训。 (《旧唐书》)
宋祁: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详观二子(段秀实、颜真卿)行事,当时亦不能尽信于君,及临大节,蹈之无贰色,何耶?彼忠臣谊士,宁以未见信望于人,要返诸己得其正,而后慊于中而行之也。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新唐书》)
孙甫:颜真卿之立朝,论议风节,时无伦比。 (《历代名贤确论》引)
石介:唐家六世树威恩,外建藩翰御不宾。二十三州同陷贼,平原犹有一忠臣。圣贤道在惟颜子,忠烈名存独杲卿。甘向贼庭守节死,不羞吾祖与吾兄。 (《颜鲁公太师》)
刘敞:鲁公极忠不避难,临难不违义,是其尘垢糠秕,犹将祗饰而诵习之,以劝事君,况其所自造之文乎?( )
欧阳修:①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集古录跋尾》)②颜公忠义之节,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像其笔画,而不免惑于神仙之说。 (《集古录跋尾》)
朱长文:(颜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续书断》)
苏轼:①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东坡题跋》)②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论书》)
李行中:平生肝胆卫长城,至死图回色不惊;世俗不知忠义大,百年空有好诗名。 (《读颜鲁公碑》)
马存:公之功名事业已绝于人,而文学之妙亦不可及。 (《颜鲁公祠堂记》)
范祖禹:真卿忠义奋发,而功不就者,以不与李、郭为犄角,而进明是让也。 (《志远斋史话》引)
米芾:①颜真卿(书)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特立,卬然有不可犯之色。 (《宾退录》引)②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 (《海岳名言》)③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人俗品。 (《海岳名言》)
徐俯:公生开元间,壮及天宝乱。捐躯范阳胡,竟死蔡州叛。其贤似魏征,天下非贞观。四帝数十年,一身逢百难。 (《容斋三笔》引)
姚兕:吾慕其人耳。 (《宋史》引)
晁公武:世谓真卿忤杨国忠、李辅国、元载、杨炎、卢杞,拒安禄山、李希烈,废斥者七八,以至於死而不自悔,天下一人而已……而所为乃尔者,盖天性然也。 (《文献通考》引)
綦崇礼:昔唐天宝之乱,河北列郡并陷,独常山、平原能为国守者,盖杲卿、真卿二颜在焉。 (《困学纪闻》引)
刘珙:此五君子(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踈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 (《梅溪集序》)
朱熹:颜鲁公只是有忠义而无意智底人。当时去那里,见使者来,不知是贼,便下两拜。后来知得,方骂。 (《朱子语类》)
洪迈:颜鲁公忠义大节,照映今古,岂唯唐朝人士罕见比伦,自汉以来,殆可屈指也。 (《容斋随笔》)
童敏德:未说邦人怀使君,且为前古惜忠臣。德宗更用卢杞相,出当斯位诚艰辛。生逆龙鳞死虎口,要与乃兄同不朽。狂童希烈何足罪,奸邪嫉忠假渠手。乃知成仁或杀身,保身不必皆哲人。此公安得世复有,洗空凡马须骐驎。 (《容斋三笔》引)
赵秉文:①陛下勿谓书生不知兵,颜真卿、张巡、许远辈以身许国,亦书生也。 (《金史》引)②肃代有一颜真卿而不能用,德朝有一陆贽而不能用,宣朝有一李德裕而不能用,自是以还,唐衰矣。 (《唐论》)
徐钧:一曲霓裳失太平,渔阳鼙鼓暗风尘。君王只识杨丞相,不识平原老守臣。( )
王应麟:①颜鲁公为《郭汾阳家庙碑》云:“端一之操,不以险夷概其怀;坚明之姿,不以雪霜易其令。”斯言也,鲁公亦允蹈之。 (《困学纪闻》)②颜真卿、郑畋以兴复为己任,倡义讨贼,其志壮矣。真卿权移于贺兰进明,畋见袭于李昌言,功不克就。故才与诚合,斯可以任天下之重。 (《困学纪闻》)
文天祥:平原太守颜真卿,长安天子不知名。一朝渔阳动鼙鼓,大江以北无坚城。公家兄弟奋戈起,一十七郡连夏盟。贼闻失色分兵还,不敢长驱入咸京。明皇父子将西狩,由是灵武起义兵。唐家再造李郭力,若论牵制公威灵。哀哉常山惨钩舌,心归朝廷气不慑。崎岖坎坷不得志,出入四朝老忠节。当年幸脱安禄山,白首竟陷李希烈。希烈安能遽杀公,宰相卢杞欺日月。乱臣贼子归何处,茫茫烟草中原土。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当天。 (《过平原作》)
郑枃:其人亡,其书存,古今一致,作者十有三人焉……颜真卿含宏光大,为书统宗,其气象足以仪表衰俗。
陶宗仪:惟其忠贯白日,故精神见于翰墨之间者,特立而兼括,自篆籀分隶而下,同为一律,号书之大雅,论者谓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此其大槩也。又谓“如锋绝剑摧,惊飞逸势,至其千变万化,各具一体……其正书真足以垂世。 (《书史会要》)
罗贯中:①万古真卿义不磨,冲天豪气世间无。忠贞凛凛名犹在,烈烈轰轰大丈夫。 (《隋唐野史》)②颜鲁公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然以耄耋之年,犹不能豫为退身之策,卒至陷于逆贼之手,良足悲矣。 (《隋唐野史》)
孙承恩:乌合抗胡,白首陷贼。秉执节义,甘蹈鼎镬。坐斥降奴,视若蚁虱。劲气孤忠,严霜烈日。 (《古像赞》)
丰坊: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论书势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自钟、王以来,知此秘者……唐则欧阳信本、虞伯施、褚登善、薛纯陀、薛嗣通、孙过庭、钟绍京、贾膺福、李泰和、贺季真、李太白、张伯高、杜子美、颜清臣、柳诚悬、钱藏真、张从申……虽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师法,非孟浪者。 (《书决》)
何良俊:唐人书,欧阳率更得右军之骨,虞永兴得其肤泽,褚河南得其筋,李北海得其肉,颜鲁公得其力。此即所谓皆有圣人之一体者也。 (《四友斋丛说》)
王世贞:①书家铁手腕当推颜鲁公第一,如前数帖皆稿草,不经意而天真烂然,往往有歩武山阴意。至于文则愈窜改而愈不快,人有不胜其絮与沓拖者,何也?鲁公在唐举制科,又中文词清丽科,此尤不可晓。 (《弇州续稿》)②真卿知臣而不知将。 (《弇州四部稿》)
陈懿典:鲁公几历奸佞,几遭谗沮,卒能以忠节自著,而终为奸谗所陷。其从兄杲卿已先死难,一门靖节。 (《读史漫笔》)
高维岳:嗣若韩昌黎之文起八代,颜鲁公、文丞相之忠耿千秋,此其著者。 (《敬亭山记》)
董其昌: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杨凝式)得之,赵吴兴(赵孟頫)弗能解也。 (《画禅室随笔》)
钱谦益:鲁公以精忠大节,不容于本朝……此告(《自书诰》)流传至今,虽悍夫弱女见之,皆知改容敛手。然当日之事,回环思之,犹可为感激流涕也。 (《跋颜鲁公自书诰》)
宗本:颜鲁公具大节义,文章书法,孰能加焉? (《归元直指集》)
张凤翔:呜呼!古忠臣烈士不幸而死于奸臣之手,如伯嚭之杀伍子胥、王凤之杀王章、曹操之杀孔文举、王敦之杀周伯仁、李林甫之杀李北海、卢杞之杀颜鲁公、秦桧之杀岳武穆者非一,而独公与武穆,至今英雄之恨未销。 (《墓祠碑记》)
冯班:①唐人行书皆出二王,宋人行书多出颜鲁公。 (《钝吟书要》)②颜书胜柳书,柳书法却甚备,便初学。 (《钝吟书要》)③颜鲁公书磊落嵬峨,自是台阁中物。 (《钝吟书要》)④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钝吟书要》)
王夫之:①二颜之起河北,张,许之守唯阳,皆率市人以战,贼之所望而目笑者也。 (《读通鉴论》)②颜鲁公一振于平原,旬日之闲,而得勇士万馀人,于是卢全诚于饶阳,李奂于河闲,李随于博平,而颜常山所收河北义旅凡二十馀万,张唯阳所纠合于雍邱者一日而得数千人,皆蹀血以与贼争死命。斯固三数公忠勇之所激,而岂此数十万比屋之民,皆养愤填胸、思拯国难者乎? (《读通鉴论》)③颜鲁公谓卢杞曰:“先中丞传首至平原,真卿以舌舐其面血,公忍不相容乎?”近世高邑赵冢宰以魏广微叔事逆奄,而欢曰:“昆溟无子。”鲁公陷死于贼中,冢宰没身于远戍,取祸之繇,皆君子之过也。 (《读通鉴论》)
释如纯:诗书法程,节义严峻,孰如颜鲁公? (《耶稣会文献汇编》)
褚人获:通幽顾家不顾国,承业冒功更忌功。坐使忠良被兵刃,空将血泪洒西凤。 (《隋唐演义》)
张彦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使人谋之允当而厥功,弗就则天地。杲卿二失、真卿二过……军国之事重矣,倚任非人,鲜不偾事,是以兄弟二人忠义凛凛,而功烈不就者,职是故也。天何咎哉? (《读史矕疑》)
李光地:①立言最要谨慎。魏郑公、颜鲁公,为人忠亮节义如此。 (《榕村语录》)②颜鲁公忠义强直,至死不变。 (《榕村语录》)
朱轼:杲卿、真卿各以一郡起兵,讨贼事虽无成,大义凛千载矣。义声一动,河北响应,以二公之才,乌合二十万,而常山未及旬日,平原亦终不支……杲卿骂贼百世下,如闻其声;真卿立朝忠贞劲直,侃侃乎社稷之佐。临难则抗节贼庭,至死不屈。二人为唐室增光,岂小哉? (《史传三编》)
金维宁:常山死于安禄山,平原死于李希烈,贞心劲节,允称二难,当为作颜氏双忠传。 (《垂世芳型》)
爱新觉罗.玄烨:史称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逾于球璧矣。 (《跋颜真卿墨迹后》)
郑元庆:公忠义之节,明若日月、坚如金石,自可以光后世、传无穷,不待其书然后不朽。 (《石柱记笺释》)
蔡世远:抗节不屈,则张、许、段、颜、文信国、余阙最烈。 (《历代名臣传序》)
纪昀:真卿大节,炳著史册。而文章典博庄重,亦称其为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杨以贞:若用李萼,则不让进明,而与李、郭为犄角矣,惜鲁公之不知出此也。 (《志远斋史话》)
周星莲:近又见得颜鲁公书最好,以其天趣横生、脚踏实地、继往开来,惟此为最。 (《临池管见》)
计大受: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 (《史林测义》)
蔡东藩:①拚生一击报君恩,死后千秋大节存。试览《唐书》二百卷,段颜同传表忠魂。 (《唐史演义》)②颜真卿奉敕宣慰,不受李希烈胁迫,且累叱四国使臣,直声义问,足传千古……唐室不谓无人,误在德宗之信用奸佞,疏斥忠良耳。 (《唐史演义》)
汪桢:呜呼!真卿之死其职,岂足以尽公之节哉?惟历折权奸而始终不以死生为顾虑,非笃于道者,何能致此。 (《史弋》)
御史雨
颜真卿担任监察御史时,曾巡查至五原。当地有冤狱很久没有断案,天又干旱,颜真卿平反冤狱后,天降大雨,五原的百姓称此为“御史雨”。
劾罢县令
颜真卿巡查河东时,上书唐玄宗李隆基,弹劾朔方县令郑延祚在母亲死后三十年还未将其下葬,李隆基诏令终身不录用郑延祚。听闻此事的人都感到害怕。
不屈权贵
酷吏吉温因为私怨,曾陷害御史中丞宋浑,使其被降至贺州任职。颜真卿说:“怎能因一时气愤就想害宋璟(唐玄宗初年名相)的后代呢?” 安史之乱时,任御史大夫的颜真卿仍遵守礼法,弹劾武部侍郎崔漪、谏议大夫李何忌及广平王府都虞候管崇嗣等人,使百官因此奉法守礼。 晚年时,他因刚正直言而相继得罪于宰相元载、杨炎、卢杞等人,最终因此遇害。
改善风俗
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时,县里有个叫杨志坚的人,酷爱学习,但家里贫困,不为乡人所了解。他的妻子因为钱财的供给太少,向他要休书离婚。杨志坚写了一首诗送给她说:“当年立志早从师,今日翻成鬓有丝。落托自知求事晚,蹉跎甘道出身迟。金钗任意撩新发,鸾镜从他别画眉。此去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他的妻子拿著诗,到州里去办理官府的公文,以便改嫁。颜真卿在评判的公文上说:“杨志坚很早就钻研儒家学说,很有作诗的名声,心里虽然羡慕高高地考中科举,自身却没有享受到一点俸禄。他的愚昧的妻子看他始终没有考中功名,竟然不想再和他一起生活下去,不愿意象冀缺的妻子,帮助丈夫成就事业;只想学朱买臣的女人,讨厌并抛弃自己的丈夫。给家乡带来耻辱,败坏了道德教化,如果不给以惩罚警诫,怎么能制止这类轻浮的行为呢?妇人应当打二十板子,任凭她去改嫁。杨志坚秀才,资助他粮食布匹让他随着军队暂时担任个职务。”四面八方的人们听说了这件事,没有不心悦诚服的。从此江表一带的女子,没有敢抛弃她的丈夫的。
封仙传说
古代神仙传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收录了颜真卿的传记,并引用全真道南宗的创派人白玉蟾之言,称“颜真卿今为北极驱邪院左判官”。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七十八》
《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七十八》
《书史会要.卷五》
《尧山堂外纪.卷二十七》
《六艺之一录.卷三百二十九》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列传五十一》
辈分 |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家世 |
祖先 |
颜回 |
字子渊,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
十六世祖 |
颜盛 |
字书台,一字书震,曹魏时官至青、徐二州刺史,封关内侯。 |
|
十二世祖 |
颜含 |
字弘都,东晋时官至右光禄大夫、光禄勋,封西平县侯,卒谥“靖”。 |
|
五世祖 |
颜之推 |
字介,北齐时徙居长安,隋朝时官至东宫学士。著有《颜氏家训》。 |
|
高祖 |
颜思鲁 |
字孔归,官至秦王府记室参军。 |
|
曾祖 |
颜勤礼 |
字敬,官至弘文馆学士。 |
|
祖父 |
颜昭甫 |
官至曹王侍读,追赠华州刺史。 |
|
父亲 |
颜惟贞 |
字叔坚,官至薛王友,追赠太子少保。 |
|
母亲 |
殷氏 |
教育颜真卿直至成人。 |
|
子辈 |
长子 |
颜颇 |
安史之乱时被颜真卿送为人质。 |
次子 |
颜頵 |
字葵山,官至河东士曹,封沂水县男。 |
|
三子 |
颜硕 |
官至秘书省正字。 |
|
曾孙辈 |
曾孙 |
颜弘式 |
唐文宗时被授为同州参军。 |
墓址
颜真卿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三兆村,原有七座坟墓,墓主依次是:颜师古、颜勤礼、颜杲卿、颜真卿、颜允南、颜允臧、颜幼舆。今茔地冢碑无存。
《旧唐书.颜真卿传》载:“及淮泗平,贞元元年,陈仙奇使护送真卿丧归京师(长安)。” 《新唐书.颜真卿传载》:“淮蔡平,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
令狐峘 《神道碑铭》载:“归葬于万年县之旧原。” 殷亮《颜鲁公行状》载:“淮西平,仙奇遣军将营送公神于京师。嗣子栎阳县尉頵、次子秘书省正字硕迎丧至汝州襄城县,乃葬焉……以其年十一月三日,葬万年县凤栖原之先茔。”
关于颜真卿的卒年日期,史书大体有两种观点:
1、兴元元年八月初三(784年8月23日):持此说的有《颜真卿墓志铭》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及《钦定续通志》 、《陔余丛考》 。其中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说明了采用此观点的原因:“《实录》及《旧(阙)》(应指《旧唐书.颜真卿传》)云(八月)三日,今从之。”
2、贞元元年八月二十四日(785年10月1日):持此说的主要是唐人殷亮所撰的《颜鲁公行状》,《行状》除记载“……其年八月二十四日,又使景臻等害於龙兴寺幽辱之所,凡享年七十七”外,还引用嗣曹王李皋的上言称“臣见蔡州归顺脚力张希璨、王仕禺等说,去年八月二十四日(颜真卿遇害)……臣听之未毕,涕泗交流。三军对臣,亦苦呜咽”。
纪念馆
颜真卿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广州路,东连乌龙潭公园,南望蛇山,西邻龙蟠里,北依清凉山、虎踞关,清静幽雅,翰墨流香。这里原名颜鲁公祠,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祭祀颜真卿的祠庙遗迹。现存的颜鲁公祠为砖木结构,青砖小瓦,有大殿,配殿、东西厢房12间,占地1500平方米。
1982年,颜鲁公祠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至1995年,鼓楼区政府拨款全面维修颜鲁公祠。并在原放生井上恢复修建新放生亭一座。庭院内增设景点,栽种名贵花木。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题“书坛泰斗”,镶金匾高悬与大殿内正中上方。
《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七言古诗。前两句通过对学习环境描写来表达年少读书时应该勤奋,后两句通过头发颜色变化来表达年长时时读书已晚。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
作品原文: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 ,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
白首方悔读书迟 。
注释译文:
⑴更:古时夜间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为两小时。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2]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⑵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⑶白首:头发白了,这里指老年。方:才。
劝学译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创作背景:
颜真卿3岁丧父,家道中落,母亲殷氏对他寄予厚望,实行严格的家庭教育,亲自督学。颜真卿也格外勤奋好学,每日苦读。这首诗正是颜真卿为了勉励后人所作。
作品鉴赏:
《劝学》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的诗歌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第一句用客观现象写时间早,引出第二句学习要勤奋,要早起。第二句为第一句作补充,表达了年少学习时应该不分昼夜学习,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报家报国,建功立业。
第三、四句写的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在想要学习也晚了。句子中“黑发”,“白首”是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从结构上看,三、四句为对偶句,“黑发”与“白首”前后呼应,互相映衬,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核心是“黑发早勤学,白首读书迟”。作为有志气的人,要注意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修身养性,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在三更五更,晨读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坚持,才能真正学到报国兴家立业的本领。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诗人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重视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