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汉朝爵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汉朝爵位制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周朝: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2、古代侯爵等级划分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3、从最高的二十等到最低的第一等,依次是:彻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
4、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 先秦时代的封爵 夏商时期 案《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
5、中国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中国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世爵从夏商时期开始,到中华民国建立后结束。《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
1、汉武帝时,为筹措战费,令卖二十等爵(关内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为人所轻。
2、彻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西汉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并存,一直延续到清代。
3、二十等爵 高祖未称帝时,杂用六国旧制对有功将士封爵,名目不一。汉朝建立之后,沿用秦二十等爵。
4、西汉初分封了八个异性诸侯王,不久大多扫除,又分封了一批同性诸侯王于关东,镇土抚 民。初期诸侯王国一般较大,常有几郡,国内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 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5、汉武帝推行推恩析国政策,诸王遂以郡立国。东汉初,汉光武帝刘秀曾废王爵,封九皇子为国公,旋即复旧。两汉除王莽、曹操以权臣称王外,异姓功臣只能封为列侯。
汉初军功爵的等级划分有侯级爵、卿级爵、大夫级爵、小爵等四大等级。侯级爵 即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彻侯。这是二十级军功爵制中最高两个爵位。其实在关内侯、彻侯之间也有差别。
汉朝的侯分两个档次:关内侯和列侯,关内侯的级别低于列侯。
列侯更高。秦汉时期,侯分两等:列侯(彻侯,通侯),地位相当于春秋战国的诸侯;关内侯,地位相当于春秋战国的附庸。
临战,斩敌首一级(颗),即赐爵一级。秦朝、汉朝沿用此制。到了唐朝,爵位分为九等,分别是: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
两汉汉初,在二十等爵外,又先后分封异姓、同姓为王。诸王封爵,带有浓厚的分封制色彩,与中央集权制相■格。文帝、景帝,特别是武帝奉行削藩政策,限制并削弱诸王权力,诸王遂不得领民亲政,惟衣食租税。
初期诸侯王国一般较大,常有几郡,国内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 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六,县制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
1、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最初在乡侯之下还有亭侯,后省)、关内侯。
2、从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枭,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列侯公士 爵位名。
3、到了唐朝,爵位分为九等,分别是: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唐朝也基本继承了汉武帝时期的做法:皇帝的儿子除皇太子外其他的可以封为亲王。
4、秦朝以前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汉朝开始公之上设王爵,王爵只封给开国功臣,品级是官职的等级,与爵位是两码事,爵位是世袭的,品级不能世袭。
5、左庶长是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级。商鞅变法前秦国有四种庶长,分别是: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这四种都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
6、而很多人所认知的公侯伯子男是周朝的五等爵制,这个五等爵制的里面的侯爵和二十等爵制里面的侯爵完全不是一回事。
汉朝爵位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汉朝爵位制度、汉朝爵位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