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会通河,以及会通河起止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改中都(北京)为大都定为国都。此时的大都和华北一带经长期战乱,经济萧条,无法养活大都百万人口和京畿大量驻军,一切都需南方运来。
(指“元朝漕运和海运航线图”讲解)会通河从山东东平到临清,全长250多里,通惠河,由通州到大都,全长160多里。这样,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了起来,漕运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加强了京师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的联系。
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元世祖下令开凿会通河即山东运河,起自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安山西南,至临清抵达御河,全长二百五十多里,建闸门31道。
1、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为便利南粮北运,元世祖令人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与通惠河。
2、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元世祖下令开凿会通河即山东运河,起自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安山西南,至临清抵达御河,全长二百五十多里,建闸门31道。
3、元世祖时开凿地会通河和_通惠河,使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漕运粮船可从_杭州___直通__大都 2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4、元朝的大运河中,最北的一段是元代新开凿的通惠河,由元朝著名天文学家、水利学家郭守敬支持开凿。粮食逐步以海运为主。意义 解决了南粮北调的运输问题,粮食从南方直达北京,而且沟通了中国部分主要水系,加强了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对元朝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政权也起到一定作用。
1、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定北平为北京,准备将都城北迁。永乐帝鉴于海运安全没有保证,为解决迁都后的北京用粮问题,决定重开会通河。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他命工部尚书宋礼负责施工,征发山东、徐州、应天(南京)、镇江等地30万民夫服役。主要工程为改进分水枢纽、疏浚运道、整顿坝闸、增建水柜等。
2、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北京被定为都城,随着北迁计划的实施,海运安全问题凸显,为确保迁都后的粮食供应,明朝皇帝决定重开会通河。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明成祖命工部尚书宋礼主持这项工程,动员了来自山东、徐州、南京(应天)和镇江等地的三十万民夫参与建设。
3、年(至元二十六年),元世祖下令开凿会通河即山东运河,起自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安山西南,至临清抵达御河,全长二百五十多里,建闸门31道,计役人工二百五十多万工。
4、经过明朝初年的大力治理,会通河的通航能力大大提高,漕船载粮的限额,每船由元朝的150料②,提高到明朝的400料;年平均运粮至京的数量,由以前的几十万石,猛增到几百万石。明初成功地重开会通河,加强了永乐帝迁都北京的决心,并宣布停止取道海上运输南粮。
旧会通河四百五十余里,淤者乃三之一,浚之便。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过去的会通河全长四百五十余里,淤塞的有三之一,疏通这条河更便于漕运。淤者:淤塞的地方。语出《明史宋礼传》,这是济宁州同知潘叔正说的话。
翻译是宋礼等人竭力陈说疏通的好处,并且说天气和暖放晴,应该及时用工。这句话出自谷应泰撰作的《明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于顺治十五年编成刊行,是纪事本末体史书,记载了从元朝至正十二年到崇祯十七年之间重要的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3分。注意“复”“浚”“会”等词语的翻译)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明成祖时开始建都城北京,从东南转运粮饷,水路陆路同时运输,依照元人的旧例,同时采用海运。等到会通河开通,海运陆运才一起停止。南边到达长江口,北边到达大通桥,漕运河道三千余里,总名叫做漕河。
会通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会通河起止点、会通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