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荀林父(荀林父兵败亡师主要内容)

今天给各位分享荀林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荀林父兵败亡师主要内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荀林父的介绍

荀林父(?-前593年),姓不详,荀氏,名林父,因曾任中行之将,以官为氏,别为中行氏,谥桓,又称荀伯、荀桓子、中行伯、中行桓子、中行林父,是逝敖的长子,知氏始祖荀首的哥哥。晋国中军将。因荀林父任中行之将,故以中行为氏,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家氏号,故多称荀林父。

公元前593年,荀林父自觉部分弥补了邲之战的过失,宣布告老,士会执政,荀林父之子荀庚代父入六卿。中行宣子 荀庚(?前576年),荀林父之子,公元前593年继承父亲的爵位为晋国六卿之一,公元前576年卒。其子荀偃即位。

荀林父(?-前593年):姬姓,中行氏,名林父。因任中行之将,故以中行为氏,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家氏号,故多称荀林父。因死后的谥号为“桓”,称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桓子。

中行(háng)氏,东周时期晋国六卿之一,前632年成立,前409年败亡。中行氏的直系先祖是中行桓子。中行桓子,姬姓,中行氏,名林父,因中行氏出于荀氏,故多称荀林父(生卒年不详),谥号曰桓,史称中行桓子。荀林父为纯臣荀息长孙,大夫逝敖之长子。

关于荀姓的变化,还有一个说法: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名叫逝敖,被分封在荀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他的儿子以地名为姓氏,叫荀林父。荀林父的后代就都姓荀。在古代,荀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内。荀氏后来又分为荀氏、中行氏和智氏三支。荀子,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赵国人。

荀况 就是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况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中行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介绍

荀吴(?前519年):姬姓,中行氏,名吴,谥号曰穆。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吴,史料中称之中行穆子。春秋晋国六卿之一,军事家。前555年,晋军在中行偃的率领下,大举伐齐,一度攻至齐都临淄。中行偃于第二年因水土不服等原因而病危,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

荀林父也就成了晋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担任过中行将这样一个职务的大夫,大概是为了纪念这样具有特殊意义的职位,荀林父便以中行为氏,成为晋国中行氏的开创者,荀林父也因此被称为中行伯、中行桓子。 作五军之后,荀林父没能进位为卿,一直到襄公七年(621BC)的夷之蒐,荀林父才算是进入了内阁。

中行是复姓,源自于荀姓,得姓始祖是晋文公卿荀林父。《左传》记载,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屠击将右行,先蔑将左行。译成白话文是,晋侯设立三行军队抵御狄人,荀林父是中行,屠击是右行,先蔑是左行。中行相当于后世的中路军。领兵中行是国君的信任,也是一种荣誉。

中行吴(?—前519年):姬姓,中行氏,名吴,谥号曰“穆”。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吴,史料中称之中行穆子。春秋晋国六卿之一,军事家。

荀首的任职经历

公元前593年3月,荀林父告老,士会执政,荀首担任上军佐:中军将:士会 中军佐:郤克上军将:赵朔 上军佐:荀首下军将:荀庚 下军佐:栾书此时,荀林父的儿子荀庚也进入六正行列。从此,中行氏、智氏在六正中常有两个席位,“一家人”相互扶助,发展迅速,危难时刻也要安全了许多。

前597年,邲之战之时,他担任下军大夫,与兄长荀林父共同参战,在楚军压倒的军力前,晋军崩溃,他的儿子荀罃被楚国俘虏。荀首俘虏了公子榖臣、射杀连尹襄老。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晋军大败之局。前588年,荀首提出楚共王异母兄弟公子榖臣交换自己的儿子荀罃,共王同意了。智罃回国之前谒见共王。

邲之战后,先毂因通狄被杀,荀首在其兄荀林父的保举之下列位六卿,至景公七年荀林父告老后又担任上军佐的职务。在此后几年,随着内阁人事的不断调整,到景公十一年时,荀首已经担任中军佐,地位仅次于郤克。 荀首担任中军佐后,晋楚之间再次达到均势,两国有了相互接触的意愿。

关于荀林父和荀林父兵败亡师主要内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