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安史之乱的结局(安史之乱结局成功了吗)

今天给各位分享安史之乱的结局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安史之乱结局成功了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安史之乱的内容

1、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2、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3、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4、安史之乱是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捩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称天宝之乱。

5、起初,安禄山并非一开始就心存异志,他的叛乱之路是在逐渐膨胀的欲望与杨国忠的步步紧逼中形成的。然而,安禄山在攻入长安后的短暂欢愉中,最终败给了内侍的背叛,被杀身亡。史思明,这位与安禄山一同叛乱的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崭露头角。

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什么要发起安史之乱

1、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安史之乱,是因为社会矛盾。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2、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由唐朝内部矛盾和外部势力的干预共同导致的。叛乱首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在担任唐朝朝廷的北方边疆大将时,积极组织起义军,企图推翻唐朝政府。起义军很快攻占了唐朝的东都洛阳,进而攻陷唐朝的中央都城长安。唐朝政府被迫撤退到西安,开始了为期8年的反击战。

3、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4、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第五,它使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第六,唐朝中央权力日益削弱,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的结局是什么?

安史之乱结局是唐朝获胜,不过割据政权的局面已经出现。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两人的目的是争夺唐朝政权,虽然最后唐朝胜利,但安史之乱对大唐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是让唐朝由盛转衰的代表性事件。

”安史之乱“的结局: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广德元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

安史之乱的结局是叛军内部矛盾激化,首脑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害,导致军队士气大减,唐军趁机反击。宝应元年,唐代宗即位并借助回纥力量收复洛阳,史朝义逃至莫州后,仆固怀恩率领朔方军紧追不舍。广德元年春天,田承嗣投降并献出莫州,史朝义在走投无路中自杀,标志着这场持续七年多的动乱最终结束。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安史之乱影响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关于安史之乱的结局和安史之乱结局成功了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