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悼王(?—前381年 ),芈姓,熊氏,名疑(一作类),楚声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前402年——前381年在位)。
楚声王六年(前402年),楚声王被“盗”所杀后,熊疑继承王位,为楚悼王。
据清华简《系年》记载,楚悼王早期大臣有鲁阳公、平夜(悼武)君、阳城(桓定)君,右尹昭之竢,景之贾,舒子共,郎庄平君
据出土楚简记载楚声王死后,楚悼王与其兄王子定争夺王位,楚悼王胜出,第二年王子定逃到魏国,楚悼王二年三晋攻打楚国可能就是王子定不服而引三晋入楚。
楚悼王元年(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时,国内外形势,已远非他的曾祖父楚惠王时的情景。最主要的变化是国外,三晋已经强大了,楚国处于一种被逼的窘境。
楚悼王二年(公元前400年),三晋联军败楚师于乘丘(今山东巨野县西南),三晋的意图就是要削弱楚的右翼,以解除其左翼的威胁。
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国攻打韩国,夺取了负黍(今河南登封县西南)。
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三晋联军又来报复,大败楚师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榆关(今河南新郑东北)。楚国不仅丢失了这两处重要的战略要地,连楚国侵占郑国的大梁等地也被魏国夺去,弄得楚国无法招架,只得“厚赂于秦”,请求秦国援助,秦国于是出兵攻占韩国的六邑,三晋便转而对付秦国,这样才减轻了楚国的压力。三晋见秦楚联合,便转而拉拢齐国,从此三晋与楚的矛盾也就更尖锐、复杂,因而对楚构成了极严重的威胁。
楚悼王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极想摆脱这种困境地,但自己又拿不出良策,不知从何下手。更令他伤脑筋的是,没有一个能替他分忧办事的大臣。屈、景、昭三家大贵族他们都有很大的势力,掌握着一些要职,他们欺压老百姓有办法,但在治理国家,抵御外侮方面却没有办法,他们依仗权势,连悼王有时也要让他们三分。悼王一方面羡慕他的先辈都有贤臣辅助;一方面也在积极寻访和物色人才。他为此作了多年的努力,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正当他热切盼望人才的时候,吴起来到了楚国,对悼王来说,真是喜从天降,他感到这是上苍有眼,没有辜负有心人。因此,悼王用隆重的礼节和最高的规格接待了吴起。
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并当朝宣布:令尹的命令就是我的令命,敢违抗者,杀无赦!吴起非常感激悼王的知遇之恩,决心充分施展抱负,报效楚国。因此上任之后,即大刀阔斧地开始改革。
首先,削减大贵族的特权,制定明确的法令,对大臣的权力进行限制。如颁布“减爵禄之令”,减就是减少和减免,爵即爵位,禄即俸禄,也就是当官的薪水。显然这是针对大臣和封君的,也就是降低他们的爵位,缩小他们的领地,减少他们的属民。又根据不同对象,有“损”、“收”、“平”等不同的具体作法。如将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中那些霸着位子不做事的人裁汰下来,也即史书所载“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收即收回来,也即史书所载的“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其爵禄”。也就是封君的封号和他的领地,只有他本人一代、儿子一代和孙子一代有效,到第四代国家就要收回去,再不能像过去一样,世世代代享受下去。“平”是针对尚在位的高官,即史书所载的:“平其制禄”,也即限制其收入,对其赏赐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限制其权益不能过大,自然更不能无功受禄和让其巧取豪夺。
其次,整顿吏治,也即史书所载的“明法审令”。吴起从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入手,削去了许多不必要的官职,接着打击不正之风,“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即堵塞和杜绝私下里的请求(行贿受贿),改变楚国的不良习俗;禁止结党营私,勉励百官奉公守法;反对为了一已的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制止奸佞之辈用谗言掩盖忠臣的忠心;提倡和鼓励为了“行义”而不顾牺牲个人的名利。同时,还提拔和起用一些有才有识之士,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国家机关的行政办事效能。
其三,积极开发边远地区。吴起把那些收回了爵禄的贵族“往实广虚之地”,也就是把他们迁到地广人稀的地区,特别是楚国的南方。这样不仅新开垦出许多耕地,增加了楚国的粮食,这些贵族他们失去了俸禄,有的就从寄生虫变成了自食力的劳动者;而且,他们原来占有的土地,收归国(王)有,又可出租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不仅增加了国家收入,也缓和了阶级矛盾。
其四,改革军制,“要在强兵”。在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吴起建议悼王“砥励甲兵,以时争利于天下”,也就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这当然更符合悼王的心意。吴起建议把收回的俸禄和裁减官员省下来的钱,用来抚养士兵,扩充军备。悼王也很钦佩吴起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才干,便把重新组建和训练军队的任务全权授予了他。吴起来楚国之前,曾著有《吴起兵法》或简称《吴子》,在魏国他按自己的兵法进行了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在再一次进行实践,并结合实际作了许多补充:第一步他在全国招募兵员,选择年轻力壮之士,视其身材和特长分类编队,对善于使用五种兵器(戈、矛、戟、殳、弓箭),身强力壮,行动敏捷,“志在吞敌”的人予以提拔。第二步进行严格的训练,包括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他还特别注意训练骨干,“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正是用这种方法,使全军的素质迅速得到提高。除了反复地严格操练之外,又特别强调纪律和赏罚分明,一切行动必须坚决听从指挥。史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吴起领兵和秦人作战,两军尚未击鼓交锋,有个士卒克制不住杀敌情绪,不待上级令下,勇猛地冲上前去,杀了两个敌人回来,吴起下令把这个士卒斩了!军吏前来劝说:“这个士卒非常勇敢,很有才干,将军为什么要杀掉他。”吴起说:“他虽然很勇敢,但不是按命令行事,触犯军纪,就该斩啊!”军吏等无话可说。这就是用刑“不可不严”,罚得要准,惩处要及时。吴起不仅讲求重罚,更注重重赏,他将军功分为“上功”、“次功”,根据不同军功给予不同奖励。对立有大功的不仅升职提拔,对其家属和子女也予以赏赐,不只让为国杀敌立功的个人感到光荣,还让他全家都感到光荣。在两千多年前能考虑到这一点,的确是很不简单的,吴起不愧为伟大的军事家。
与此同时,吴起还极力奖励耕战。史书载:“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也就是禁止士民脱离农耕和行伍,鼓励士民努力耕种,储积粮食,这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达到兵精粮足的目的;而且也改善了士民及其家属的生活,从而解除了士卒的后顾之忧。
吴起还禁止纵横家到楚国来游说,以便让全国更安心变法和搞好生产。
由吴起领导并得到悼王全力支持的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果。原来“贫国弱兵”的楚国很快强盛起来了。吴起统率楚军,驰骋征战,首先征服了南方五岭一带的百越部落,使楚国南部的领土,扩展到今湖南和广西交界的一带。建国以后,在这一带出土的楚文物,已充分证明这一事实。接着又在西面打败了秦国。历来对楚国威胁最大的是北面的三晋,特别是魏国对楚更是虎视眈眈,威胁最大。楚国在北方的一些土地,如原陈、蔡的一些地方,也被他们占去不少。魏国的威胁,成为悼王的心腹大患,不打败他们,压倒他们,悼王寝室不宁。悼王总在寻找机会,希望能战胜他们。机会终于来,悼王十九、二十年(公元前383——382年),魏、赵两国为争夺卫国而交战,齐国协助魏国,于是魏、齐、卫联合伐赵,战况激烈,于赵不利。赵走投无路,便向楚求救。楚国谋臣中有人主张这是三晋内部的事,用不着去管他;也有人主张不如坐山观虎斗,也可派点兵去观望,如果赵快取胜,就帮他一把;不过魏太强,赵要取胜难,当魏快胜利时,就快把兵撤回来,我军不去和魏拼,免得吃亏。吴起力排众议,认为这是出兵战胜魏国的好机会,我们不出兵,魏胜赵后,力量会更强,于我更不利;而我们现在出兵,看来是我们帮赵,而实是赵帮我们,并且现在的楚军,已足以打败魏军,何况还有赵军帮忙呢?有人认为吴起太狂,说魏还有齐、卫帮忙呢!吴起说:齐、卫并不会真正肯下大力气,再者他们的力量并不强,只要打败了魏军,他们就会自动撤走。
楚悼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命吴起统大军救赵。吴起分析了当时的战局,如果直接赴赵,一是路途较远,楚军需要长途跋涉;二是魏军的主力都到了赵地,而自己国内空虚,不如直接攻魏,攻魏薄弱的地方,这样,既可解赵之围,又可迅速取得战果。这一着果然十分灵验,楚军攻势凌厉,前线的魏军只得赶紧撤回,在州西被楚军打得大败。楚军所向披靡,横扫中原,一直打到黄河边;而赵军也趁势反击,占领魏的棘蒲等地。魏军成了缩头乌龟,齐军则跑回老家了。这一仗打出了楚军的威风,不仅收复了北方原陈、蔡被三晋占去的土地,并又新拓卫一些土地。而且,从战略意义来看,楚、赵从此修好,赵不再参与魏、韩伐楚,从此也就瓦解了三晋联盟,实际是楚在魏的后方找到了一个牵制魏的力量。这样,魏已再不是楚最可怕的劲敌了。正当楚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捷报不断向郢都都传来的时候,悼王可能太兴奋、太激动了,突然病逝。吴起只得从前线赶回都城,进宫料理悼王的后事。然而,旧贵族屈宜臼、阳城君等人不甘心失败,认为复仇的时机已经到了,他们纠集在一起,借到王宫对悼王进行悼念之机,丧心病狂地向吴起发起突然袭击。吴起情知自己性命难保,急中生智,临死卧伏王尸,并大喊“群臣乱王”,这些疯狂的贵族,仍未停息,继续射杀吴起。乱箭射中吴起,同时也射中王尸。
悼王的丧事料理完后,楚悼王的儿子熊臧继位,为楚肃王。肃王下了一道命令:要新令尹把射杀吴起的贵族统统抓捕归案,依法惩处。因为按楚国的法律,凡用兵器触到国王尸体的,一律处死,并罪及三族。除旭城君一个逃走外,其余70多家都被一网打尽。而这些正是在吴起料想之中的,故《吕氏春秋·贵卒》的作者认为,这是“吴起之智”。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父辈
父亲
熊当
楚声王
平辈
二弟
熊定
王子定
子辈
长子
熊臧
楚肃王
次子
熊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