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朱允炆削藩,以及朱允炆削藩过程各大王的下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所以由此我们便可以大致得出朱允炆削藩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朱允炆虽然年轻,但是其还是抱负的一位皇帝,并非是昏聩的君主。他之所以亟需削藩,就是为了想将藩王的权力收回中央。
2、藩王们的反对是必然的,那么,朱允炆要想实施自己的政策,那就必须要削藩,清除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以他才那么着急,因为只有削藩之后,他才能放开手脚构筑自己的理想国。原因三:实力实力,还是实力朱允炆敢于那么快削藩,自然有自己的底气。
3、首先,朱允炆一上位就着急要削藩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心虚了。要是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了,身为帝王的他有什么好心虚的呢?实际上令他心虚的,正好是他帝王的身份。
4、朱允炆的削藩手段太过于激进 虽然朱允炆削弱藩王的决策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朱允炆太过于着急了,削藩的手段太过于激进了。
5、朱允炆即帝位时,藩国势力已壮大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国家的治理上,采用了藩王制。太祖有二十六个儿子,从洪武三年(1370)起,太祖先后三次分封,除立为太子的长子朱标和早夭的第二十六子外,其余二十四个儿子均被封为王,加上一个重孙,共二十五个王。诸王长大后,纷纷就藩各地。
6、明太祖朱元璋把子孙分封制到全国各地做诸侯王,诸侯王的阵营日渐富强。因皇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建文皇帝朱允炆称帝,其国号为建文。建文皇帝与心腹重臣黄子澄,齐泰布局了一系列的撤藩对策。它们确定先削这些整体实力柔弱的诸侯王。
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随后,朱允炆就在心腹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的怂恿下开始削藩。他们在筹划一番后,决定先削曾有犯法行为的周、齐、湘、代、岷等五王,砍去朱棣的手足,然后再行削夺。朱允炆于是开始削藩,下令将周王、岷王、代王、齐王的王爵先后削去,降为平民,而湘王则自焚而死。
年朱元璋死,由皇太孙朱元炆即位,称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削藩”建议。1399年8月6日(明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日)在齐泰、黄子澄等的协助下削废五王。同日,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朱棣打着“请君侧”的旗号,向南京进攻,这次战役号为“靖难”。
一开始,朱允炆先拿弱小的藩王开刀,柿子专捡软的捏,朱允炆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采取行动,先把周王朱橚(1361—1425年)拿下,他是第一个倒台的,接着另外四个王子也被整垮了,他们是:代王朱桂(1374—1446年);湘王朱柏(1371—1399年);齐王朱榑(1364—1428年);以及岷王朱楩(1379—1450年)。
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朱允炆便强削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等五位藩王,其中湘王朱柏更是被逼全家自焚而死。在这种情况下,其它诸王莫不战战兢兢。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正式靖难,起兵南下,用时三年就攻下金陵,代侄为帝。
所以建文帝朱允炆只要采取温和削藩的推恩令,再重用有能力武将,搞好文武平衡的话,肯定是可以成功的。
首先,朱允炆一上位就着急要削藩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心虚了。要是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了,身为帝王的他有什么好心虚的呢?实际上令他心虚的,正好是他帝王的身份。
所以建文帝用推恩令只会加速大明的灭亡,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重演五胡乱华,建文帝削藩的方式远远比不上汉景帝和汉武帝,但是不从结果看,建文帝的方式更加快捷,像推恩令这样的阳谋已经不适用了。
与其说藩王势大早晚必反,还不如说朱允炆削藩操之过急引起强烈反弹,这是政策上的失误,是朱允炆团队反智的体现。
登基后,朱允炆锐意改革,推行削藩政策,相继废黜多位藩王,其中燕王朱棣借此契机,引发了震动朝野的“靖难之役”。这场战役中,建文帝的下落成为历史的悬案,而他的“建文新政”则展现了他对文人士大夫的厚爱,宽刑减赋,试图以复古理想主义缓和社会矛盾。
他削藩的同时却未能得到勋贵的支持,形势逐渐不利。削藩看似是一个问题,但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军队集团和文人集团的对抗。朱元璋时期,为了让朱允炆登基,处理了大批军队出身的勋贵,这让军队感到寒心。而在朱允炆上台后,他却更加重用文官集团,导致武将们感到被忽视,权力分布不均。
所以,推恩令虽然被誉为无解阳谋,可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神乎其技。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大获成功是因为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方式。而一旦时间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比如在明朝建文帝时期,推恩令就没有发挥的空间,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无解的阳谋了。
建文帝不采用“推恩令”的方法削藩的原因 处境不同 建文帝和汉武帝所面临的削藩处境是不一样的。汉武帝在实行“推恩令”的时候,各地藩王并没有足够的实力与朝廷对抗,各地藩王也只能任由朝廷宰割。
因为推恩令其实就是将诸侯的封地越削越小,而明朝的王爷没有封地,所以推恩令施展不开。朱允炆没有找到最合适的削藩方式,还因此丢了江山。推恩令不适用于明朝汉景帝在位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七王之乱,汉景帝派兵镇压,此后诸侯的实力大打折扣,一直到汉武帝登基的时候都没有回血。
1、许多人都认为,朱允炆采取的削藩手段太过激进,如果他能采用刘彻的推恩令,可能会兵不血刃地让各地藩王束手就擒。事实真会是这样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朱允炆决定削藩时,户部侍郎卓敬等人就曾建议朱允炆采用推恩令的策略来曲线削藩。
2、汉武帝时期就不同与明朝朱允炆时期,他实行的推恩令,强令诸侯国王把自己的领土、民众、政权分割开来让他的每个儿子都承接,让每个儿子都能享受到朝廷赏赐他们的地位和利益,从而达到瓦解诸侯国日益强大的局面,逐步进行削藩软着陆。
3、所以,在明朝,如果实施推恩令的话,非但不会削弱藩王,反倒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强藩王的实力。 不是没有人建议,只是建文帝没有采用 当然,如果单纯觉得,建文帝很傻很天真,连推恩令都想不到,那也就是我们太傻了。就算建文帝真的傻,手下人也不可能想不到吧? 在历史上,不是没有人给建文帝提过相关建议。
4、所以,凭朱元璋政治才能和政治经验,他给朱允炆留下的政治格局,即便也会有一些缺陷,但这个权力格局,肯定是非常稳定的,至少对皇权产生不了任何威胁。否则,不需要朱允炆,向来铁血的朱元璋自己就会动手削藩。
5、建文帝的削藩政策,非但没有实行成功,反而让自己皇冠落地成为一个失败者。汉武帝刘彻和建文帝同样都是削藩,建文帝还有汉武帝的成功案列可以借鉴,但为何他没有采取汉武帝的推恩令方法来削藩。
关于朱允炆削藩和朱允炆削藩过程各大王的下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