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 刘乃亮)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同中书门下三品,以及同中书门下三品 刘乃亮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同中书门下三品介绍

高宗时期,同中书门下三品由众多官员担任,包括张柬之袁恕己、杨再思、祝钦明、李怀远、唐休璟、韦巨源等。中宗时期,宋璟、魏知古、崔湜、卢象先、窦怀贞、岑羲等担任此职。睿宗时期,李隆基继位后,宋璟继续担任这一要职,并有魏知古、崔湜、卢象先等官员接替。

“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是中书、门下正三品官,加此衔以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贞观十七年(643年),李绩为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号第一次出现。其后,以此衔为参政标志,虽本官品级高于三品者也要加此衔才得为宰相。“平章”意为评议辨别,引申为断决处理。

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分别为三省长官,并为宰相。以其他官员参予政务的,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名义(中书令、侍中为三品官)。资历不及三品者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是事实上的宰相。武则天时改称“同凤阁鸾台三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是唐朝中央政府设置的一个重要官职,其名称沿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643年到662年,这个官职被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接着,从662年到672年,名称变为同东西台三品。然后,从672年到684年,名称再次变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在684年到705年间,名称变为同凤阁鸾台三品。

唐代中书侍郎为正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最高的宰相,常常以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首席宰相。宋仍有此官。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与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为宰相。宋仍有此官。

平章事同平章事历史沿革

北宋时期,同平章事主政,枢密院事主兵,被称为“二府”或“两地”。元丰五年,宋神宗改革官制,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成为宰相。此后,南宋孝宗时期外,不再设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一职位在宋朝正式结束。同时,中书门下成为政事堂,宰相的权力相比唐朝有所下降。

同平章事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唐朝,最初由唐太宗所设立。自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开始,实际担任宰相职务的人被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简称同平章事。这一制度意味着与中书、门下两省共同协商处理政务。在宋朝初期,同平章事仍然是宰相的官衔之一,但在元丰改制后被废止。

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预朝政机密。其本官阶品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改称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

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简介

“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是中书、门下正三品官,加此衔以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贞观十七年(643年),李绩为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号第一次出现。其后,以此衔为参政标志,虽本官品级高于三品者也要加此衔才得为宰相。“平章”意为评议辨别,引申为断决处理。

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分别为三省长官,并为宰相。以其他官员参予政务的,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名义(中书令、侍中为三品官)。资历不及三品者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是事实上的宰相。武则天时改称“同凤阁鸾台三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综上所述,同中书门下三品制度是唐代官员在参与政务时的特殊职务称呼,最初为资历达到三品的官员所享有,后随着职位变化和历史发展,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号。这一制度体现了唐代政治制度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是研究唐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中书门下三品担任者,是唐朝官职中重要的高级官员,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自太宗至肃宗时期,众多名臣相继担任这一要职,以下列出各时期担任者的名单,供参考。太宗时期,李世绩、萧瑀高士廉相继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官名。唐初定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从太宗起,在者不轻以授人,常令他官居相职,给以“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等名义。贞观十七年(643),诏以萧瑀为太子太保,李靖为詹事,二人并同中书门下三品,意谓与侍中、中书令相同。

同中书门下三品,是唐朝中央政府设置的一个重要官职,其名称沿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643年到662年,这个官职被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接着,从662年到672年,名称变为同东西台三品。然后,从672年到684年,名称再次变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在684年到705年间,名称变为同凤阁鸾台三品。

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称沿革

同中书门下三品,是唐朝中央政府设置的一个重要官职,其名称沿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643年到662年,这个官职被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接着,从662年到672年,名称变为同东西台三品。然后,从672年到684年,名称再次变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在684年到705年间,名称变为同凤阁鸾台三品。

代宗时,中书令升为二品,将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改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

“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是中书、门下正三品官,加此衔以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贞观十七年(643年),李绩为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号第一次出现。其后,以此衔为参政标志,虽本官品级高于三品者也要加此衔才得为宰相。“平章”意为评议辨别,引申为断决处理。

刘景先被封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发生了什么?

1、年,刘景先担任黄门侍郎并负责修史,被封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级别的权力。高宗病重期间,命太子李哲(原名李贤)监国,刘景先与裴炎、郭正一同为东宫平章事辅佐太子。高宗驾崩后,李哲即位,是为唐中宗,但实权掌控在武太后手中。武后摄政期间,刘景先接替裴炎担任侍中。

2、年,时任黄门侍郎负责修史的刘景先被封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实际上相当于宰相。683年末,高宗病重,命太子李哲(李贤于680年被废)监国,由刘景先、裴炎、郭正一兼东宫平章事辅佐太子。不久,高宗驾崩,李哲继位,是为唐中宗,实权大部掌握在摄政的武太后手中。 684年左右,刘景先代裴炎任侍中。

3、刘景先可以说是标准的官三代,家庭背景雄厚,他的祖父刘林甫在唐高祖、唐太宗年间历任内史舍人、中书侍郎、吏部侍郎,封乐平男,爵位由他的父亲刘祥道继承。刘祥道在高宗年间任宰相,封广平郡公。刘祥道于666年去世后,刘景先就继承了广平郡公的爵位。

4、年,刘景先因父亲刘祥道病逝而承袭父爵为广平郡公,随后被高宗赐封为晋州司马。他的官途一路晋升,担任过黄门侍郎,并参与修纂国史。在永淳元年(682年),他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协助处理国家政务。

5、丙寅,黄门侍郎刘景先同平章事。十二月,南天竺、于阗各献方物。突厥余党阿史那骨笃禄等招合残众,据黑沙城,入寇并州北境。二年春正月甲午朔,幸奉天宫,遣使祭嵩岳、少室、箕山、具茨等山,西王母、启母、巢父、许由等祠。二月甲午,洛州长史李仲玄为宗正卿。庚午,突厥寇定州、妫州之境。

6、六月癸丑,黄门侍郎高智周同中书门下三品。秋七月,彗起东井,指北河,渐东北,长三丈,扫中台,指文昌宫,五十八日方灭。八月乙未,吐蕃寇叠州。庚子,以星变,避殿,减膳,放京城系囚,令文武官各上封事言得失。壬寅,置南选使,简补广、交、黔等州官吏。青、齐等州海泛溢,又大雨,漂溺居人五千家,遣使赈恤之。

同中书门下三品名称沿革

同中书门下三品,是唐朝中央政府设置的一个重要官职,其名称沿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643年到662年,这个官职被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接着,从662年到672年,名称变为同东西台三品。然后,从672年到684年,名称再次变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在684年到705年间,名称变为同凤阁鸾台三品。

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预朝政机密。其本官阶品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改称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

宰辅就是宰相,狄仁杰是正三品官。唐朝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舍人、门下侍郎是宰相。尚书令,以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为长官任宰相职。唐高宗后,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关于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三品 刘乃亮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