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北方战争(北方战争名词解释)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北方战争,以及北方战争名词解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大北方战争背景

大北方战争(1700~1721)是俄罗斯帝国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及与瑞典王国争霸而发动的战争。 战争结果是俄罗斯称霸波罗的海,瑞典衰退并消失在欧洲列强名单上。 战争背景:16世纪至17世纪,瑞典建立波罗的海帝国,包括卡列利阿、爱沙尼亚等。然而,瑞典最终不能在长期战争中维持其军队。

在1560年至1658年间,瑞典崛起为一个以芬兰湾为核心的波罗的海帝国,其版图涵盖了卡列利阿、因格里亚、爱沙尼亚和立窝尼亚等地区。在三十年战争中,瑞典的军事扩张更为显著,他们在德意志占领了西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不莱梅公国和费尔登等地。

大北方战争爆发前,彼时的瑞典国王正是自视为中世纪骑士的查理十二。这样的称谓来源于他强烈的正义感,也可以说是为中世纪的世界警察,他看不惯欧洲诸国奢靡无度的巴洛克式生活。为此他引发了诸多的战争,废黜那些他认为不值得作为国王的对手,转而扶持他看得惯的人上位。

俄罗斯战争故事:北方战争

1、世纪的大北方战争,也称第二次北方战争,起自1700年,直到1721年,是俄国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霸权的一场关键冲突。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俄国确立了在该海域的主导地位,而瑞典则从此走向衰落,从欧洲列强的行列中逐渐淡出。

2、大北方战争是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与瑞典王国爆发的冲突。此战始于三十年大战与七年战争之后,对俄帝国意义重大,使之在波罗的海出海口掌握了主动权,瑞典王国则逐渐衰败。俄国出海口问题的根源始于10世纪中期的国家分裂,使得传统出海口被占领,为大北方战争埋下伏笔。

3、北方战争期间,俄国得到了丹麦、萨克森、波兰国和普鲁士等欧洲国家的支持,而英国则采取敌对立场,支持瑞典,提供了外交和物质军事援助。瑞典的扩张导致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如利夫兰、爱斯特兰、厄塞尔岛和哥得兰岛等被占领,还控制了德意志北部大片领土和奥得河、易北河的通航河口,使其成为“瑞典的内湖”。

4、—1721年北方战争,是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及其沿岸地区与瑞典进行的战争。 瑞典长期称霸波罗的海,到17世纪末,与周边国家丹麦、波兰、俄国等国的领土争端激化。1699年,俄沙皇彼得一世、丹麦国王和波兰萨克森奥古斯特二世缔结关于对瑞作战的条约(“北方同盟”)。俄国允诺在与土耳其缔约后开始军事行动。

5、俄瑞北方战争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700年至1721年。初期(1700-1706),同盟国由于军事协调不足和力量薄弱,接连遭遇败绩。奥古斯特二世与丹麦的冲突导致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采取行动,先与丹麦和解,随后迫使奥古斯特退出战争并与波兰结盟。

6、大北方战争(1700年 - 1721年),又称为第二次北方战争,是俄国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与瑞典争霸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俄国从此称霸波罗的海,而瑞典则从此衰退,由欧洲列强的名单上消失。【战云密布】在三十年战争后,瑞典获得了波罗的海的霸权,然而,这却引起了周边国家的妒忌和提防。

北方战争的结束

年,瑞典与俄国签订《纳斯塔德条约》,北方战争以瑞典的失败宣告结束。后果:瑞典的衰落:大北方战争中瑞典失败,俄国顺利夺取波罗的海地区,掌握出海口,此后瑞典丧失了欧洲大国的地位,被俄国取而代之。

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取得胜利,圆满地结束了它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而进行的长期斗争;这些胜利与彼得一世实行重大的内部改革一起使俄国成为一个强国。

波兰国力图再次占领1654年重新合并到俄国的乌克兰和1654-1655年已被俄军解放了大部领土的白俄罗斯。因此,在法国的斡旋下,同瑞典缔结了以恢复原状为条件的奥利瓦和约。北方战争以1660年5月27日瑞典和丹麦签订哥本哈根和约而告结束。

在大北方战争结束后,瑞典的败局已定。战争的转折点在于查理十二世去世前,反瑞典同盟内部对于权力分配的矛盾日益显现。乔治一世、弗里德里克四世和奥古斯特对北德的影响力各有企图,而彼得大帝的俄国则试图在波罗的海沿岸扩展其势力,并寻求在梅克伦堡建立海军基地。

瑞典对该结果的不满导致在下一个世纪中它对俄国发动了多次收复失地的战争,包括1741-1743年的瑞俄战争和古斯塔夫三世的俄瑞战争。 萨克森-波兰-立陶宛和瑞典没能达成了正式的和平条约,他们恢复了1660年结束第二次北方战争的《奥利瓦和约》。

波兰国力图再次占领1654年重新合并到俄国的乌克兰和1654~1655年已被俄军解放了大部领土的白俄罗斯。因此,在法国的斡旋下,同瑞典缔结了以恢复原状为条件的奥利瓦和约。北方战争以1660年5月27日瑞典和丹麦签订哥本哈根和约而告结束。

北方战争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北方战争名词解释、北方战争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