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燕惠王,以及燕惠王劝乐毅文言文翻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乐毅后来重新和燕国交好,以客卿的身份往返于两国之间,最终老死在赵国,本来乐毅在燕昭王的支持下南下攻齐,在5年之间攻下了70多座城池,逼迫齐王迁都,在即将取得胜利之时,却遭到猜忌,最终功败垂成,乐毅也只能远走赵国。
2、最终,乐毅死于赵国。乐毅去世后,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比如唐朝时期,唐肃宗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燕王国昌国君乐毅”便是其中之一,战国时期被列入“十哲”的名将,除了乐毅,则只有吴起、白起而已。
3、说来也是有点讽刺,乐毅替燕国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就差最后一步就把齐国给灭国了,最后却被迫逃往赵国;而设计逼走乐毅,并一举让齐国复国的田单,最后却也被“卖”给了赵国,还替赵国攻下了燕国几个小城。
4、乐毅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后以客卿身份终老死于赵国;乐毅,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5、最终,乐毅在赵国病逝。田单 田单(dān),妫姓,田氏,名单,临淄(今山东临淄市)人。战国时期齐国名将,齐国远房宗室。在乐毅伐齐后,田单率族人以铁皮护车轴逃至即墨,被推举为城守。即墨全城军民由田单率领抵抗,双方交战五年。乐毅强攻不克,改用包围策略。
燕惠王,战国时期燕国的第四十任君主,生于未知时期,于昭王三十三年(前279年)继位,成为燕国的统治者。他在位初期,与名将乐毅之间存在矛盾。即位后,尽管使用乐毅,但并未完全信任他,最终用骑劫取代乐毅的领导地位。乐毅因此选择逃离燕国,投奔赵国。
燕武成王,姬姓,名不详,是燕惠王之子,战国时期燕国第四十一任君主。燕惠王七年(公元前272年),燕惠王去世,燕武成王即位。燕武成王七年(公元前265年),齐国将领田单率军攻打燕国,夺取燕国的中阳。燕武成王十四年(公元前258年),燕武成王去世,其子燕孝王即位。
战国时期燕国:燕献公→燕孝公→燕成公→燕湣公→燕釐公→燕后桓公→燕后文公→燕易王→燕哙→子之→燕昭王→燕惠王→燕武成王→燕孝王→燕王喜。
燕惠王(?─公元前272年),姬姓,名不详,燕昭王之子,战国时期燕国国君,公元前279年―公元前272年在位。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燕惠王为太子时,与将军乐毅有过节。燕惠王即位后,因中齐国反间计,对乐毅有所猜忌,任用骑劫代任其职,乐毅逃亡赵国。
燕惠王,姬姓,名不详,是燕昭王之子。燕昭王在位时,将其立为太子。燕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因忌兵败 燕惠王做太子时,对将军乐毅有些不满。
那么为什么燕国的大功臣、大将军乐毅会被燕惠王逼迫而走呢?这是由于燕惠王他和乐毅早有宿怨了,因此在燕昭王死后,与乐毅本就有着宿怨的燕惠王继位之后,燕惠王他又受到了齐国的反间计,于是燕惠王便是开始怀疑乐毅。而乐毅他为了保命,也是直接向西去了赵国。
乐毅之所以逃离燕国,是因为燕昭王去世,燕昭王的儿子燕惠王在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他继位后听信齐国的反间计,让大将骑劫代替乐毅攻打齐国,下令乐毅回国,乐毅怕回国被害,只好逃到赵国。
写第一部分的作者的态度,很显然,对乐毅是充满着同情和敬意,对燕惠王则表示出憎恨和厌恶,因此,这两部分的基调是一致的。 乐毅,生卒年不详,战国名将。乐毅原本赵国人,魏国大臣,出使燕国,受到燕昭王的礼遇和信任,便留了下来,被封为亚卿。燕昭王二十八年,乐毅曾带兵大破齐军,战功赫赫。
不过乐毅功成名就之后,晚年却出逃赵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可能不少小伙伴都会觉得乐毅是受到燕惠王的猜忌,所以才逃走,不过当时乐毅的处境其实更加复杂一些。燕国的贵族势力也对乐毅意见很大,反而是燕惠王最后后悔了,可能他对乐毅并没有那么大的成见。
1、乐毅在《报燕惠王书》中,以伍子胥的教训为自己辩护,坚称对先王忠心,反驳惠王的指责,表达了功败垂成的愤慨,以及不为昏君效愚忠的决心,以自己的出走捍卫了抗争精神。
2、战国时期名将乐毅,为招贤纳士的燕昭王所用,拔齐七十余城,立下大功,燕昭王死后,齐人用反间计,使燕惠王听信谗言,撤销乐毅兵权,乐毅畏祸,弃燕归赵。后齐国反攻,燕将大败,燕惠王惧乐毅帮赵国乘机攻打燕国,自己不深切悔悟,承认过失,反而文过饰非,使人责让乐毅。
3、乐毅攻燕齐五年,攻齐70余城,皆为燕地,唯独莒﹑即墨未攻下。前279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作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
4、燕王哙时,齐湣王因燕乱起兵攻燕,掳掠燕国宝器运回齐国。燕人共立太子平为燕昭王。昭王厚礼招聘贤人,用乐毅为上将军,联合五国的军队攻破齐国。湣王死,齐人拥护襄王,乐毅攻莒、即墨,数年攻不破。燕惠王派骑劫代乐毅,乐毅奔赵。齐人大破燕军,杀骑劫。
5、文章前部分是史官的叙述,交代了乐毅为燕昭王破齐立下大功,后燕惠王误信齐国的反间计,夺乐毅兵权,乐毅不得已投奔赵国。齐乘机败燕军,收复失地,复兴齐国。燕惠王悔,派人去责怪乐毅不该离燕,并望他回国。为此,引出后部分乐毅的“报燕王书”,陈情述志,表明心迹。
6、出自:乐毅[战国时期]《战国策·燕策二》。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此文作于公元前279年,当时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燕惠王和乐毅本有嫌隙,就派人持书招回乐毅而委骑劫为将。乐毅因此而奔赵。 后来,齐国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失地尽复,燕国势弱不得不割地求和。
1、燕惠王篇(一):辉煌与转折的历史篇章 公元前279年,赧王三十六年的燕国历史舞台上,迎来了一场戏剧性的转变。燕君平去世,他的儿子惠王登上王位,然而,新王即位之际,乐毅的离去与燕齐战争的逆转,为燕国命运投下了一道阴影。
2、燕哙让国 前323年,燕国参加了公孙衍发起的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活动,燕国在此年称王。两年后,易王卒,儿子哙继位。 燕王哙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即前318年,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事,将燕王的君位“禅让”给相邦子之,并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玺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
3、前279年,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继位,田单使用反间计,使得乐毅被废除职务,燕惠王改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领,乐毅被迫出奔赵国。田单组织反攻,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齐国灭亡前265年,齐襄王死后由其子田建即位,齐襄王夫人君王后辅政。
4、燕文化的形成以燕昭王的报复伐齐和燕太子丹的谋刺秦王为主要标志。燕国在西周以后一向默默无闻,它引起天下人的注意始于战国中期的燕文公(前358—前330年在位,又称燕文侯,《竹书纪年》称燕成侯,《世本》称燕闵公)。燕文公二十八年,苏秦游说燕国结成六国合纵,赵国是合纵的主国,燕国是最初的发起国。
1、您好,从史书上看燕惠王不算是一个昏君,只是他中了敌国的离间计逼走了乐毅以至于后来丢城弃地。后来,他也向乐毅进行了道歉,封了乐毅的儿子官职,在历史上他不能算作一个昏君。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您的问题有所帮助。
2、燕惠王登台后,这位功臣却身受猜忌,不得不逃往赵国,以避杀身之祸。乐毅的遭遇,控诉了昏君惠王的虚伪与狡诈,暴露了君主专制的黑暗与残忍。 乐毅答复燕惠王的书信,历来传颂不已。它曾令汉人“未尝不废书而泣”,也曾被清人举至孔明《出师表》之上。
3、假如说并没有内情,想必大家都是不能够理解的,而也正因为乐毅选择放弃根据围困即墨城的形式,去进行这场战争才导致了燕惠王的猜疑,想来每一个君王在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都会有所猜疑,毕竟乐毅所表现出来的前后差距太大了。
4、乐毅在《报燕惠王书》中,以伍子胥的教训为自己辩护,坚称对先王忠心,反驳惠王的指责,表达了功败垂成的愤慨,以及不为昏君效愚忠的决心,以自己的出走捍卫了抗争精神。
5、燕昭王和燕惠王的区别就在于, 一个有自己的立场,绝对不听信是非言 ;一 个毫无立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左右摇摆。这也是圣君和昏君的重大区别之一 。 在是非面前,我们不但要学会抵制,还要学会培养自己的立场。我们一个最基本的立场就是不要恣意去怀疑别人,不要恣意去猜忌别人。
6、陆机为了感谢成都王司马颖的救命之恩,于是便跟其左右,任平原内史。凭借着自身出色的将才,在一次平叛讨伐中,司马颖任命陆机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
燕惠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燕惠王劝乐毅文言文翻译、燕惠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下一篇
募兵(募兵制是哪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