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六国贵族和下级官吏也纷纷拥兵抗秦,一时群雄蜂起。这时,散居在瓯越间的越王勾践第十三世孙驺摇,也统率义军跟从鄱阳令吴芮投入灭秦的洪流。秦亡之后,又帮助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立下了战功。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汉王朝在瓯地建立了一个"东瓯国",东瓯王即为该国家的国王。
驺摇作为第一任勤政爱民的瓯王,他改变了瓯人“断发文身”、以蛇蛙鱼蛤为食的原始生活。同时他大力发展手工业,让温州在2200年前就形成了一个手工业的商贸城市。瓯地百姓为了纪念瓯王驺摇的贡献,把他当作神来供奉,希望他祛灾祈福,保佑人们生活安康。瓯王庙与其府邸瓯王府在百姓民间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东瓯王驺摇,是越王无疆次子蹄的六世孙,姓欧阳氏。驺氏是秦始皇平越后所赐之姓,意谓驯服之良驹,故史书中将欧阳摇记载为驺摇。战国时一般称人为氏,而不称姓,故在战国称欧阳摇,而不称姒摇。所谓姒姓,是尧帝赐禹王的姓氏。
勾践到摇的东瓯国君世系表如下:
勾践(战国时封越王)→鼠与→不寿→翁→侨伯→侯→无疆(伐楚为楚威王所灭)→蹄(欧阳宰勋,首任东瓯王)→伟→鸿业→海宇→伯历→安朱→摇
摇的父系表
勾践(战国时封越王)→鼠与→不寿→翁→侨伯→侯→无疆(伐楚为楚威王所灭)→蹄(欧阳宰勋,首任东瓯王)→伟→鸿业→完→庸→谟→摇
关于"东瓯国"的记载,温州市的史料记载较为详细:秦朝末年,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六国贵族和下级官吏也纷纷拥兵抗秦,一时群雄蜂起。这时,散居在瓯越间的越王勾践第十三世孙驺摇,也统率义军跟从鄱阳令吴芮投入灭秦的洪流。秦亡之后,又帮助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立下了战功。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汉王朝在瓯地建立了一个"东瓯国"(地域相当于今温州市和丽水、台州地区的范围),封驺摇为东海王,世称东瓯王。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国发兵攻打东瓯国,汉武帝派中大夫庄助从会稽发兵,浮海救援东瓯国。汉兵还未到达,闽越王便已闻讯撤逃。东瓯王望(驺摇的子孙)因担心闽越兵再度围攻,请求汉武帝同意,率领族属吏卒四万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舒城一带)居住。
东瓯国从建立到解体,虽然仅有55年,但它充分说明在该城区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行政建置,就将温台两地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
至于东瓯国的国都,温州地方史料称其"建在温州地区(一说在今永嘉县罗浮区)。"但至今尚未发现遗址。而在温岭,则至今仍保留着古城遗址。据宋《嘉定赤城志》记载:"故城在黄岩县东南三十里大唐岭东,外城周十里,内城周五里,高二尺,厚四丈,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崇十四级。城上有高木可数十围。"后经有关部门实地调查,外城墙断续可见,东城墙仍保存高2米,长40米;南城阙凸起依稀可见,西城墙尚保存高3米长80米。内城只存痕迹,已很难找到城墙。整个古城面积经实测约100万平方米,与文献记载相符。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宋伯谦先生和浙江博物馆研究员汪济英馆长鉴定,认为这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故宫基础。这座故宫遗址虽未经考古发掘,但与徐偃王关系极大,应该先前是徐偃王故宫,到了西汉初期代而换之成为东海王驺摇的故宫。
东瓯王汤和(1326—1395年),字鼎臣,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家。洪武四年(1371年)拜征西将军,率廖永忠、杨璟等部由瞿塘趋重庆,大军进至重庆,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降明。从徐达北伐,伯颜帖木儿降。晋封为信国公。洪武十八年(1389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山到沿海防备倭寇,选浙东民五万八千余人戍守,使倭寇不敢轻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无法讲话,见到朱元璋时,嘴角留着涎水,支撑着向他行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卒。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