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倪宽

倪宽

倪宽(?—公元前103年)西汉官员,字仲文,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历仕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汉武帝太初九年,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精通经学和历法,且善文辞。

生平简介

倪宽幼时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他就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

诵读,细心研究。这就是至今为人们传颂的“带经而锄”的故事。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后来又受业于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所以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被当时的郡国选诣为博士。

后来,倪宽通过答辩考试(即射策),做了掌握礼乐制度的“掌故”(官名)。不久,补为“廷尉文学卒史”(协助廷尉办理文字的官)。这时,张汤为廷尉,主管刑狱。张汤刑法残酷,素有酷吏之称,所用之人,都是些善于施用严法酷刑的人。倪宽为人温良清廉,擅长文学,不善于动武,所以,在廷尉府以不熟悉刑律为名,不被重用,被派到北地管理畜牧数年。由于他勤恳从事,牛羊大为蕃息。回廷尉府送回报材料(畜薄)时,正直廷尉府有疑案未决,几次奏报,均被汉武帝驳回。主办奏报的人甚为恐慌,不知如何是好。倪宽知道了,便为他重新写了奏章。写完后,读给大家听,都很佩服。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张汤,张汤大为惊疑,便亲自召见倪宽谈话,非常惊奇他的才能。倪宽写的奏章送上去后,立刻得到汉武帝的批复。第二天,张汤见到汉武帝,汉武帝问:“这次的奏章不是一般俗吏所能写出来的,是谁的手笔?”张汤说:“是倪宽所写。”汉武帝说:“我早就听说过这个人。”于是张汤提拔倪宽为奏谳(音yǎn)掾(音yuàn)(专门起草奏章的秘书官)。倪宽在廷尉府,说服张汤和廷尉府官吏,学习经学,按照《尚书》中《尧典》、《舜典》的教义来治理狱讼,成绩卓著,非常被张汤重用。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张汤做了御史大夫,推荐倪宽为侍御史,掌握纠察举荐官吏之权。汉武帝召见倪宽,让他讲论“经学”。倪宽引经据典,把《尚书》中的《尧典》《舜典》讲得非常精辟、透彻。汉武帝大悦,提升他为中大夫,专管朝廷议论之事。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倪宽迁升为“左内史”之职。左内史,相当于后来的京兆尹,负责治理京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民政。倪宽在任期间,以儒家道德教化民众,采取措施奖励农业、缓刑罚,重新清理狱讼,选用仁厚之士,体察民情,做事讲究事实求是,不务虚名。因此,深得关中地区民众拥戴。关中地区,秦时修建了郑国渠,两岸农民深得灌溉之利,土地肥沃,田赋是第一等的,是汉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之一。倪宽了解到,郑国渠上游南岸高卯之田仍然十年九旱。汉朝初年,这里“百亩之收,不过百石”,仍有一部分人民衣食不足。倪宽首倡开凿六辅渠。得到汉武帝的同意后,倪宽征发民工,在郑国渠上修筑了六条渠道,史称“六辅渠”,使两岸高卯之地得到灌溉,原来的郑国渠发挥了更大的效益。为了做到避免纠纷、合理用水、上下游兼顾,又制定和颁布了“水令”,使人民按令用水,上下相安。很快使关中地区出现农业丰收,经济繁荣的局面。倪宽关心民间疾苦,收租税时,对一些丰歉不同的地区和农户进行适当调整,对一些贫弱户和因故不能及时缴纳的可以延缓和减免,因而赋税征收速度较慢。后来,因军务用粮紧急,朝廷令左内史征收赋税。于是,大家户赶牛套车,小户担挑背负,交粮路上人车连绵不绝。结果,赋税任务不但没有落后,反而成为完成最快最好的。汉武帝愈加惊奇倪宽的才能。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封倪宽为御史大夫,跟从武帝东巡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倪宽主司封禅大典仪式。在此之前,梁国国相褚大精通五经,为五经博士时,倪宽为博士弟子,位在褚大之下。后御史大夫一职空缺,武帝召褚大入京。褚大自以为做御史大夫无疑。行至洛阳,听说倪宽做了御史大夫,心中不服,以为武帝用非其人。及至长安,与倪宽在武帝面前共议巡狩封禅之事,看到倪宽引经据典、对答如流、无懈可击,方知武帝知人善任,倪宽才能确实胜过自己。

汉朝初年,方纲大纪都是初创。历法还是沿用秦朝颁定的历法,其朔晦月建、

弦望满亏多有差错。元封六年,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宜改正朔”。汉武帝乃接受建议,诏令倪宽主持修改历法事宜。倪宽召集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二十余人,又加上方士邓平、落下闳等人共同推算制定出了新的历法,即汉朝的《太初历》。该历法较秦朝颁行的颛顼历有了很大进步,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推定一回归年为365.3851539日,一月为29.4381日。颛顼历以十月(即建亥之月)为岁首。《太初历》以一月(正月,即建寅之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了历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十九年设置7个闰月。太初历即今天所说的夏历或农历。自西汉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实行,经过不断改进,被一直沿用下来。

倪宽做御史大夫在位八年,于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病逝,归葬原籍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他的著作有《倪宽》九篇,《倪宽赋》二篇,《封禅颂》等,均已遗失。

汉书文载

倪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其精如此。以射策为掌故,功次,补廷尉文学卒史。

宽为人温良,有廉知自将,善属文,然懦于武,口弗能发明也。时张汤为廷尉,廷尉府

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宽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除为从史,之北地视畜数年。还至府,上畜簿,会廷尉时有疑奏,已再见却矣,掾史莫知所为。宽为言其意,掾史因使宽为奏。奏成,读之皆服,以白廷尉汤。汤大惊,召宽与语,乃奇其材,以为掾。上宽所作奏,即时得可。异日,汤见上。问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汤言儿宽。上曰:“吾固闻之久矣。”汤由是乡学,以宽为奏谳掾,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宽为掾,举侍御史。见上,语经学,上说之,从问《尚书》一篇。擢为中大夫,迁左内史。

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择用仁厚士,推情与下,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宽表奏开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收租税,时裁阔狭,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民闻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繦属不绝,课更以最。上由此愈奇宽。

及议欲放古巡狩封禅之事,诸儒对者五十余人,未能有所定。先是,司马相如病死,有遗书,颂功德,言符瑞,足以封泰山。上奇其书,以问宽,宽对曰:“陛下躬发圣德,统楫群元,宗祀天地,荐礼百神,精神所乡,征兆必报,天地并应,符瑞昭明。其封泰山,禅梁父,昭姓考瑞,帝王之盛节也。然享荐之义,不着于经,以为封禅告成,合祛于天地神祇,祗戒精专以接神明。总百官之职,各称事宜而为之节文。唯圣主所由,制定其当,非君臣之所能列。令将举大事,优游数年,使群臣得人自尽,终莫能成。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上然之,乃自制仪,采儒术以文焉。

既成,将用事,拜宽为御史大夫,从东封泰山,还登明堂。宽上寿曰:“臣闻三代改制,属象相因。间者圣统废绝,陛下发愤,合指天地,祖立明堂辟雍,宗祀泰一,六律五声,幽赞圣意,神乐四合,各有方象,以丞嘉祀,为万世则,天下幸甚。将建大元本瑞,登告岱宗,发祉闿门,以候景至。癸亥宗祀,日宣重光;上元甲子,肃邕永享。光辉充塞,天文粲然,见象日昭,报降符应。臣宽奉觞再拜,上千万岁寿。”制曰:“敬举君之觞。”

后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坏废,汉兴未改正朔,宜可正。”上乃诏宽与迁等共定汉《太初历》。语在《律历志》。

初,梁相褚大通《五经》,为博士,时宽为弟子。及御史大夫缺,征褚大,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至洛阳,闻儿宽为之,褚大笑。及至,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曰:“上诚知人。”宽为御史大夫,以称意任职,故久无有所匡谏于上,官属易之。居位九岁,以官卒。

人物墓葬

倪宽墓位于广饶县乐安街道田王村南约500米,南与“冢头欧阳墓群”相望。该墓为砖石

结构,现有封土高约3米,直径约40米,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过去墓地古木参天、景色幽静,旧志列为广饶八大景之一,有“倪冢秋烟”之喻。倪宽墓葬于1976年10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
薄皇后

下一篇
明德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