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范阳起兵(范阳起兵安禄山)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范阳起兵,以及范阳起兵安禄山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范阳起兵的事件经过

1、在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奉朝廷密旨为名,率领蕃、汉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族兵15万,号称20万,秘密南下,向洛阳、长安进发,最终在范阳起兵叛唐。安禄山在叛乱爆发后,命令贾循守范阳,吕知诲守平卢,高秀岩守大同(今山西朔县东北),巩固后方基地。

2、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胡人,会六种少数民族语言,初为互市牙郎,从军后,因骁勇多机智,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任为捉生将。并收为养子,逐步被提升为平卢讨击使。他以贿赂交结朝廷派往河北的使臣,博得唐玄宗的称许。天宝元年(742年),升为平卢节度使。

3、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次年六月,叛军攻占潼关,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仓皇西逃入蜀。途经马嵬坡时,六军不发。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遂请求处死杨贵妃,以免后患。

4、安史之乱爆发,755年,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杨国忠和安禄山有矛盾,安禄山怕杨国忠对己不利,所以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到两月,就已攻打到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安禄山破潼关以后,活捉了唐朝将领哥舒翰,冲入长安。

5、第从安禄山起兵,到洛阳称帝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虽然紧急启用了封常清、李琬、高仙芝等人,驻守洛阳。

6、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 安禄山 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安禄山范阳起兵在哪里

安禄山起兵的范阳在现在的河北省涿州市。秦朝在秦王政21年初设范阳县,因在范水之北而得名。范阳在历史上的所辖区域多有变动,最初实在河北保定定兴县固城镇,后河北保定涞水县亦为称范阳县。从唐大历四年起,“范阳”仅限于涿州范阳县,为涿州治所,在今涿州市。

安禄山起兵的范阳在现在的河北省涿州市。秦朝时期,范阳县因位于范水之北而得名。范阳县的地理位置经历了多次变迁,最初设立在河北保定的定兴县固城镇,后来河北保定的涞水县也曾被称为范阳县。从唐朝大历四年开始,“范阳”仅指涿州的范阳县,这里是涿州的行政中心,在今天的涿州市。

安禄山起兵的范阳在今北京西南。安禄山(703年1月22日—757年1月29日),本姓康,字轧荦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粟特族。唐朝时期藩镇、叛臣。安禄山出身西域康国,其父早逝。其母阿史德氏,改嫁于右羽林大将军安波注之兄安延偃,从此改为安姓,精通九蕃语言。

治蓟县(今北京市城西南)。又为方镇名,本为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亦改为范阳。宝应元年(762年)改幽州节度使,并兼卢龙节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阳县(原涿县,唐改)。大历四年(769年),与固安等县扑克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安绿山范阳起兵,范阳是现在的河北省涿州市。历史上范阳所辖区域多有变动,约在今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北部。从唐大历四年(769年)起,所谓“范阳”则仅限于涿州范阳县,为涿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州市。 广义上的范阳有时和幽州通用。

简述一下,安史之乱的叛乱历程?

1、第从邺城之战,到安庆绪被杀 公元757年,唐军收复长安,开始向洛阳进军,安庆绪不得已败逃至了邺城,向镇守范阳的史思明求救。在史思明的支援下,安庆绪成功击败了,郭子仪所率领的唐朝大军。一年后,郭子仪等将领又率领了六十万大军,来进攻据守在邺城的安庆绪。

2、安史之乱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由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引领的一场持续八年之久的叛乱。 安禄山,营州柳城混血胡人,凭借其狡诈多智,深得唐玄宗的宠爱。身兼三镇节度使,权势滔天,兵力强大。

3、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发动叛乱,自称“大燕皇帝”,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他率领的叛军迅速攻占了陈留、荥阳、洛阳等城池,并直逼潼关。同年,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避难四川。途中,在马嵬驿发生了士兵哗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自尽。此后,叛军占领了长安。

4、安史之乱:唐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唐天宝十四年(755),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所部兵将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从幽州(今北京)起兵,一直打到洛阳、长安,并将两京御府珍宝运回幽州。

5、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这场内战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禄山为什么不从河东和范阳同时起兵,而是单从范阳起兵?

安禄山选择从范阳起兵的原因,主要与他的政治根基和军事策略有关。范阳作为他的起家之地,他在此地经营多年,形成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军事力量,这使得从范阳起兵更具优势。范阳地区的特殊性也成为了安禄山选择此地起兵的重要因素。

因为范阳是安禄山的起家的地方并且经营多年,根深蒂固,且范阳汉胡混杂,起兵成功几率大,而河东多为汉人,豪门大族众多,又是李唐龙兴之地,在河东起兵,难度大,或许安禄山还未起兵,就有人告密了。

综上所述,安禄山发现晚年的唐玄宗已经沉浸于懈怠朝政、骄奢淫逸的生活。而与此同时呢,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又与自己多番争执,于是他不再犹豫,毅然起兵造反。从此,安史之乱爆发。

此时朔方节度使(治所灵州,又叫灵武郡,在今宁夏灵武)郭子仪起兵勤王,东渡黄河打下山西重镇晋阳(今太原,河东镇治所),从安禄山背后插了一刀,郭在战斗中了解了李光弼治军才能,上表让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郭、李联合攻打安禄山在河北的州郡,河北部分州郡又重新纳入唐朝掌握,安禄山后路岌岌可危。

安禄山在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诈称奉朝廷密旨,率兵入朝讨伐杨国忠,在范阳起兵反唐。从此前后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爆发他以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平卢,别将高秀岩守大同(今山西朔县东北),以巩固后方基地。

关于范阳起兵和范阳起兵安禄山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