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杜衍(杜衍怎么读)

今天给各位分享杜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杜衍怎么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仲冬严寒帖作者简介

1、杜衍,字世昌,北宋时期山阴(今绍兴)人,大中祥符元年考取进士。初任平遥、乾州等地地方官,政绩显著,当地百姓对其恋恋不舍,曾有“夺我贤太守”之说。后以太常博士之职提点河东路刑狱,公正平反冤狱。章献太后对其政绩赞不绝口。庆历四年,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成为宰相。

杜衍:北宋宰相、名臣,支持庆历新政,为相百日而罢

杜衍由于孙甫刚奉诏出使契丹,于是暂扣此奏,丁度因此对杜衍十分怀恨。等到杜衍被罢职时,丁度草诏指责杜衍结纳朋党。当时,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因主持“庆历新政”,遭到攻讦。仁宗打算罢免二人,杜衍独自为其辩白,反被认为是结纳朋党。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虽然杜衍新政失败后,被罢相,但是日后还是有机会,东山再起的。但是这时他担任宰相的时间只有一百天,因此他也成为了北宋时期罕见的百日宰相。得罪很多小人 杜衍成为百日宰相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得罪了很多小人。

庆历三年(1043年),任枢密使。庆历四年(1044年),拜同平章事,支持“庆历新政”,为相百日而罢,出知兖州。庆历七年(1047年),以太子少师致仕,累加至太子太师,封祁国公,退居南都共十年。嘉v二年(1057年),杜衍去世,年八十。追赠司徒兼侍中,谥号“正献”。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登进士第,补扬州观察推官,历知干、扬、天雄、永兴、并等州军,以善辨狱闻。宋仁宗特召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后改知审官院。宝元二年(1039年),复知永兴军。庆历三年(1043年),任枢密使。

杜衍在庆历年间担任宰相,尽管曾与范仲淹在边事上有分歧,但并未因此记恨。新政失败后,他公正地为范仲淹辩护,尽管因此被罢相,但他仍以清廉著称。退休后,他生活简朴,寓居南京,不追求奢华,仅为一枕一席而终,去世时享年八十,谥号为正献。

唐代人物杜衍简介

杜衍早年聪慧,年轻时学识渊博,远近闻名,是老乡魏福思不离不弃的朋友。他对韦孚泗说:“皇上喜欢任用隐士,正是苏伟隐居的时候,他才被提拔到一个很漂亮的位置上。”所以一起隐居太白山,其实是一种对功名的追求。隋文帝听了,恨之入骨,把他们流放到江南。

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为人刚直有奇节,曾指时弊,深忧藩镇、吐番的骄纵,后果言中。其诗风骨遒上,豪迈不羁,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於杜甫;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唐代,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诗人,与“诗仙”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史诗”。杜牧、杜荀鹤父子也是唐代较为知名的诗人,尤其是杜牧,《阿房宫赋》正是他的作品,因他比杜甫年轻,故被称为“小杜”。唐代还有名相杜如晦。宋代,平章事杜衍也是一位杰出的杜姓人物。

他的家族源自京兆杜氏,唐朝时京兆杜氏常自称为杜陵人。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而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他的诗歌以深刻的社会写实著称,条理清晰,情感丰富。杜延年(?—前52年),西汉时期的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出生于南阳郡杜衍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一带)。

杜衍做了百日宰相被宋仁宗罢免,背后真正原因是?

1、杜衍成为百日宰相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得罪了很多小人。因为庆历新政失败,杜衍被罢相,但还是有机会东山再起的,但得罪小人,无疑是给仕途增加了很多阻碍。杜衍成为宰相后,很喜欢推荐贤人入朝为官,来抑制奸佞,所以得罪了不少小人。

2、杜衍由于孙甫刚奉诏出使契丹,于是暂扣此奏,丁度因此对杜衍十分怀恨。等到杜衍被罢职时,丁度草诏指责杜衍结纳朋党。当时,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因主持“庆历新政”,遭到攻讦。仁宗打算罢免二人,杜衍独自为其辩白,反被认为是结纳朋党。

3、在宋仁宗时期,杜衍以贤相的美誉流传,他资历深厚,口碑良好。庆历七年,杜衍主动提出退休,仁宗应允,体现了他的高尚品格。杜衍为官清廉,从不滥用权力谋取私利,退休后甚至没有像样的住所,只能在南京应天府的回车院度过。回车院是官员卸任后的临时居所,他在这里简朴生活,长达十年,毫无怨言。

4、杜衍,早年经历坎坷,母亲改嫁后他遭受兄长虐待,流离失所。然而,他的仪表非凡引起了富户相里氏的注意,将其女许配给他。1008年,杜衍中进士,初任地方官,因其优秀的治绩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被依依不舍地送至边疆。后来,他以太常博士的身份提点河东路刑狱,公正平反冤狱,表现出色,得到朝廷的赏识。

5、失败的原因:触碰到其他官员的利益 宋朝的门荫制度和纳粟制度导致了冗官太多,素质下降。范仲淹决定首先削弱门荫集团,而这一决定触碰到了大部分人的利益,结果就是相当一批大官僚、地方官和大太监开始暗中串通,组织力量策划铲除范仲淹。

6、相关译文如下:自古以来,小人与正直之人,如同水火不相容,小人总是处心积虑,欲将阻碍他们利益者除之而后快,遂假借各种似是而非的言论蛊惑、诬陷别人。当时宋仁宗受这班小人迷惑,先是章得象、钱明逸先后进谗言,范仲淹、富弼被下诏罢免;接着陈执中多次与杜衍发生争执,也拟制书罢免他。

杜衍宋史文载

晚年,杜衍以太子少师身份退休,生活简朴,清廉不置私产。他去世后,皇帝给予高度评价,赠官司徒兼侍中,谥号正献。遗疏中,他叮嘱后人勿忘边防与财物管理,希望尽早确立储副,安定人心,对个人私事只字未提。史学家评价他与李迪王曾张知白同为贤相,他们的风范和正直,体现了古代社稷之臣的风采。

宋史文载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父遂良,仕至尚书度支员外郎。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擢进士甲科,补扬州观察推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平遥县。使者荐之,通判晋州。诏举良吏,擢知乾州。陈尧咨安抚陕西,有诏藩府乃赐宴,尧咨至乾州,以衍贤, 杜衍 特赐宴,仍徙衍权知凤翔府。

”后来交子终于没被废除。杜衍做枢密副使,推荐孙甫给朝廷,授任他为秘阁校理。这年,皇上下诏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三馆官员提建议。孙甫进献十二条意见,考察祖宗上代的历史事实,来比较当代的政治,看有哪些缺失,再加论述,用来讽谏皇上,名叫《三圣政范》。此后孙甫改任右正言。

杜衍在回车院一住就是十年,吃住简陋,却从无抱怨。杜衍不好酒,即便有客造访,也不过“粟饭一盂,杂以饼饵,他品不过两种”,简简单单,丝毫没有玉食笙歌的做派。

睢阳五老之杜衍:一生清白的廉洁宰相

在宋仁宗庆历七年的商丘南京应天府,一位69岁的白胡子老者杜衍,以太子少师的身份告老还乡,被尊称为“睢阳五老会”之一,与朱贯、毕世长、王涣、冯平共度晚年。杜衍的晚年生活简朴至极,居住在简陋的驿站,过着清贫的生活,直到最后。

在历史的长河中,杜衍,这位69岁致仕的清白宰相,犹如一座矗立在南京应天府的道德丰碑,以其低调的生活态度和崇高的品格,赢得了白胡子老杜的美誉。他虽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朴素的衣着,那朴素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他对权力的淡然和对廉洁的坚守。

睢阳五老图,为北宋时期画作。所谓“五老”,是指杜衍、王涣、毕世长、冯平、朱贯,皆大宋朝中重臣,辞官后寓居南京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颐养天年,经常晏集赋诗,时称“睢阳五老会”。

关于杜衍和杜衍怎么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