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三习一弊的简单介绍

今天给各位分享三习一弊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大清三朝元老孙嘉淦为何能名留青史?雍正:他是当朝直谏第一人

孙嘉淦始终坚守清正廉洁的品格,即使在官场腐败的清朝,也保持了清廉的形象。他告老还乡时,两袖清风,为官清廉的名声深入人心。孙嘉淦的直谏、办实事和清廉,使他成为名留青史的好官,乾隆为其上谥号“文定”,是对其为官近四十载最好的褒奖。

然而,孙嘉淦之所以能名留青史,直言进谏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他身上还有很多值得当代官员学习的优秀品质。直言进谏 在官场沉寂近十年的孙嘉淦,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突然异常勇敢地向刚刚登基的雍正上疏直谏了三件事,即“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单说“亲骨肉”,这可是直戳雍正的痛点。

另外,雍正初年,国库空虚,雍正用人不拘常理,鼓励纳捐,即可以花钱卖官,孙嘉淦提出“停捐纳”,也是和雍正过不去。雍正在西北用兵,是急于证明自己,是想用“外战”来稳定“内政”,孙嘉淦却偏偏要雍正“罢西兵”。孙嘉淦提的这三条建议,虽然句句都是真话,但每一条都让雍正不爽。

孙嘉淦是什么人?他最后被吓死到底经历了什么?

1、后来的伪造上疏事件让孙嘉淦彻底害怕了,明白了皇权的威严,也对众多因文字而获罪的事件胆战心惊,最终这位名臣,因直言进谏而闻名的孙嘉淦还是被封建的皇权统治“吓死了”。

2、十七岁那年,他一位堂兄不知原因被人杀了,孙嘉淦的父亲急火攻心失去理智,失手把凶手给杀了,被官差带到衙门去了。孙嘉淦一天一夜没睡,赶了三百里路,为父亲奔走于相邻。他说那凶手是他杀的,并且愿意替父亲顶罪,县令最终被感动,没有治他父亲的罪。

3、孙嘉淦,字锡公,号懿斋,别号静轩,山西兴县人,以其敢言直谏和刚直不阿的形象,在康乾年间名震朝野。他自幼聪颖好学,尽管出身贫寒,却在康熙五十二年以优异成绩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在康熙朝,尽管孙嘉淦的仕途初期较为平淡,但他兄弟三人皆中进士的荣耀在兴县流传至今。

4、最终,不但没有治孙嘉淦的罪,还升了他的官。但孙嘉淦并没有因此收敛,有一次,又和雍正唱起了对台戏。雍正又要治他的罪。不过想了半天,又说,这个人虽然憨,但是不爱钱,那就让他去管理银库吧。其实,雍正让孙嘉淦去管理银库,其实是试探他,看他是不是真的不爱钱。

孙嘉滏“大清第一名疏”---三习一弊疏孙嘉淦(清)

孙嘉淦在疏文中指出,治乱的循环如同阴阳交替,皇帝耳目易受赞誉和奉承的影响,导致听不进反对意见,易产生耳习于所闻的倾向。他认为,皇帝的智慧和能力过盛,可能导致臣子畏缩和奉承,形成目习于所见的现象。同时,过于自信和偏好己见,会滋生心习于所是的弊病,使皇帝偏好小人而疏远君子。

孙嘉淦乾隆元年的奏折:耳习于所闻,则鼓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三习既成,乃生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

由孙嘉淦《三习一弊疏》想开去……这篇是大臣给皇帝上奏折,更象是在上政治课.文章里分析了三习、一弊。 三习是指:耳、眼、心。 一弊是指:近小人,远君子。

关于三习一弊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