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阿史那贺鲁,以及阿史那贺鲁的父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西突厥的杰出将军与可汗,阿史那贺鲁,出生于室点密五世的家族,是曳步利设射匮特勤之子。他最初在咄陆可汗的麾下担任叶护,驻守在多罗斯川(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上游),领导处月、处密、姑苏(哥舒)、歌逻禄(葛逻禄)、弩失毕五姓的部落。
2、阿史那贺鲁(?~659)西突厥将军、可汗。室点密五世孙,曳步利设射匮特勤之子。原为西突厥咄陆可汗麾下的叶护,居多罗斯川(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上游),统处月、处密、姑苏(哥舒)、歌逻禄(即葛逻禄)、弩失毕五姓之众。
3、西突厥历史上的人物阿史那贺鲁,出身显赫,是室点密五世孙,曳步利设射匮特勤之子。起初,他作为咄陆可汗的叶护,在多罗斯川(即新疆额尔齐斯河上游)统领处月、处密、姑苏(哥舒)、歌逻禄(葛逻禄)和弩失毕五姓部族。
在备受瞩目的电视剧《神断狄仁杰》中,阿史那贺鲁是一位备受争议的角色。王心圣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他阴险狡诈的形象,贺鲁被描绘为一个充满危险性的人物,他的行为常常展现出凶残的一面。然而,深入挖掘,贺鲁并非全然的恶,他展现出的是坚强的意志和果敢的性格,以及不凡的抱负。
第四位是贺鲁太子,剧中他为剔骨小队御风者之主,是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他早年逃亡唐朝,被封为昆丘道行军总管,后叛唐自立,被苏定方率军平定。最后一位是阿史那步真,剧中他是半朝銮驾,西突厥继往绝可汗。
显庆三年(658年),升任伊丽道行军大总管,作为统帅西征,击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主力,追至石国,俘获贺鲁,灭西突厥。因功升左骁卫大将军,封邢国公。显庆四年(659年),受任安抚大使,再次西征,至叶水,围马保城,迫降叛乱的铁勒思结部首领都曼等,安定葱岭以西。再迁左武卫大将军。
显庆元年(656年)八月,程知节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阿史那贺鲁,攻击歌逻、处月二部落,斩首千余级。十二月,程知节引军至鹰娑川,遇西突厥强兵二万骑,其前军总管苏定方率五百骑驰迎冲击,西突厥大败。唐军追奔二十里,斩敌一千五百余人,缴获的战马及器械,漫山遍野,不可胜计。
西突厥历史上的人物阿史那贺鲁,出身显赫,是室点密五世孙,曳步利设射匮特勤之子。起初,他作为咄陆可汗的叶护,在多罗斯川(即新疆额尔齐斯河上游)统领处月、处密、姑苏(哥舒)、歌逻禄(葛逻禄)和弩失毕五姓部族。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统率大军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但因屠杀降军,丧失人心,最终无功而返,因此被免官。但不久又被唐廷起用,此时咬金年事已高,遂向朝廷告老还乡。麟德二年(665年)病死(活得确实比较长),陪葬昭陵。评论:除了活的长,其他没什么特别的。
1、西突厥历史上的人物阿史那贺鲁,出身显赫,是室点密五世孙,曳步利设射匮特勤之子。起初,他作为咄陆可汗的叶护,在多罗斯川(即新疆额尔齐斯河上游)统领处月、处密、姑苏(哥舒)、歌逻禄(葛逻禄)和弩失毕五姓部族。
2、查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我们发现北魏时期确实存在一位名为贺鲁头的人物,但他是吐谷浑的世子,并非北魏将军。《魏书》中的记载仅限于此,而《唐书》和《新五代史》中频繁出现的“贺鲁”也并非县志中的贺鲁将军。
3、对非正统的“杂书”不感兴趣,这可能导致他们对历史记载的选择性忽视。实际上,《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中的《魏书》只记载了一位名为贺鲁头的人物,他是吐谷浑的世子,而非北魏将军。因此,县志中关于贺鲁将军的记载很可能是一个误传。
4、年(唐贞观七年),处月部首领曾随西突厥贵族阿史那弥射至长安朝见唐太宗李世民,后归属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642年(贞观十六年),乙毗咄陆可汗进攻伊州并派处月、处密围攻天山军。郭孝恪击退突厥,攻克处月俟斤之城。648年,阿史那贺鲁降唐后,处月朱邪阙俟斤也归附唐朝。
5、象秦琼、程咬金、李元霸、徐茂公、罗成这些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这些英雄人物在历史上大多确有其人,但其事迹往往与演义上描写的相差不少,有的甚至是大相径庭。在此向大家介绍一下,也好让大家了解一下隋唐好汉的真实故事。
6、第九位是魏文通,号称花刀帅,外形酷似关二爷。但却找不到原型人物,只能认为他碰瓷了关羽,故而“没本事”,第十位是尚师徒、第十一位是新文礼,这两位都没有历史原型,故而没本事。第十二位是秦琼(隋唐演义中,排位第十六,但由于十八条好汉,缺少中间几位,故而补位到十二)。
1、这次战争的背景是权力的更迭与利益的争夺。阿史那贺鲁利用唐朝与西突厥之间的矛盾,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唐朝则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与领土的安全,不得不采取行动。双方的较量,不仅是军事力量的比拼,更是对权力与控制的争夺。
2、突厥汗国与当时统治中原地区的隋朝为邻国,两国之间频繁发生边境冲突,历史上有多次重大战役记录,如突厥攻隋之战、隋反击突厥之战等。隋朝在其中一些战役中获胜,导致突厥内部分裂为西突厥汗国和东突厥汗国。东突厥在585年归附于隋朝,隋朝曾多次联合东突厥对西突厥汗国进行军事行动。
3、唐朝与西突厥之间的突厥战争始于唐永徽六年至显庆元年(655年-657年)。这是唐朝继永徽二年(651年)之后发起的第二次对西突厥的战役。唐朝派遣程知节作为讨伐西突厥的统帅(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当时的西突厥可汗为沙钵罗可汗,即之前臣服于唐朝的阿史那贺鲁。
4、武德七年(624年),唐朝统一全国后,决定反击,五陇阪之战中,李世民运用反间计迫使突厥退兵,标志着正式的战争开始。武德九年(626年)的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位,面对东突厥的入侵,他在渭水之盟中通过外交手段安抚,赠予财物,暂时平息了战事。
5、在7世纪初,唐朝与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爆发了一系列持续时间长达37年的战争,这场冲突从620年延续至657年。早期的战争以安抚和防御为主,标志性战役包括624年的五陇阪之战,626年的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这些战役反映了唐朝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进攻的战略转变。
6、苏定方下令休兵,恢复西突厥各部落的生活,修建道路,设立驿站,处理战后事宜。沙钵罗的财物被悉数归还原主,苏定方则亲自率军凯旋。沙钵罗最终在石国被诱捕,被送交给萧嗣业。战后,唐朝在西突厥故地设置了漾池、昆陵二都护府,由阿吏那步真和阿史那弥射担任都护,管理十姓各部。
1、都六有十妻,所生子皆以母族姓,阿史那是其小妻之子也。都六死,十母子内欲择立一人,乃相率于大树下,共为约曰:“向树跳跃,能最高者,即推立之。”阿史那子年幼而跳最高,诸子遂奉以为主,号阿贤设。此说虽殊,终狼种也。 其后曰土门,部落稍盛,始至塞上市缯絮,愿通中国。
2、在备受瞩目的电视剧《神断狄仁杰》中,阿史那贺鲁是一位备受争议的角色。王心圣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他阴险狡诈的形象,贺鲁被描绘为一个充满危险性的人物,他的行为常常展现出凶残的一面。然而,深入挖掘,贺鲁并非全然的恶,他展现出的是坚强的意志和果敢的性格,以及不凡的抱负。
1、阿史那贺鲁的叛乱被平定后,西突厥的各个首领纷纷归附唐朝,成为了唐王朝的官吏,原有的统治区域也随之并入唐朝的版图。之前迁移至高昌的安西都护府,在叛乱结束后被设在龟兹,也就是现在的库牢。而阿史那贺鲁曾经掌控的碎叶,则成为了唐安西四镇之一,进一步巩固了唐朝在该地区的统治。
2、拔也·婆闰继承父业,成为左骁卫大将军、大俟利发,主要功绩在于两次出征西域,助唐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叛乱。拔也·婆闰在唐永徽二年率领五千回屹骑兵配合唐军,击溃叛军,取得了初步胜利。
3、公元657年,苏定方成为伊丽道行军总管,以任雅相、回纥婆闰为副,集合唐军和回纥军万余人,再讨阿史那贺鲁,阿史那步真等人则配合他的行动,招抚西突厥部落。
关于阿史那贺鲁和阿史那贺鲁的父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