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姓余的皇帝,以及余姓帝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余 阙(1303-1358):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元代监察御史(先祖为唐兀人),居河西武威(今属甘肃省),曾任都元帅,与红巾军相拒数年,著有《青阳集》。
没有 余姓,中国百家姓氏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余姓人口约460余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38%,排名第51位。人口分布以南方省份居多,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北,安徽,广东,福建,四川等省。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阳一带,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
余善(-前110年),即东越王或东越武帝,是闽越国历史上的一位君主,公元前135年至前110年在位。余祭—前544年),春秋时期吴国君主,为寿梦之子,诸樊之弟。前548年,诸樊去世,他继承了王位,在位时间5年(前548年─前544年),元年为前547年。余眛(─前527年),余祭之弟。
余姓的出于皇帝的一支血统源流,是可以肯定的。大禹之妻是涂山之女,大禹赐小儿子为余姓,有纪念妻子之意。在上古时代,“余”字与“涂”字通假。姒罕的后裔子孙,以先祖赐姓为姓,称余姓,读音作xú(ㄒㄩˊ),是非常古早的行姓氏之一。
为了躲避追捕,铁穆宰相的九子一婿逃至贵州,在凤锦桥下藏身。追兵到来时,太祖误以为只是水波荡漾,便命令继续追赶,从而使铁穆氏十人得以逃脱。 逃脱后,他们原本想将姓氏改为“金做神和氏”,但最终决定改为“余氏”。
相传在古代的姚笛,有一个叫龚安庆的人,就是掌管粮库出入的大夫张裕。他在历史上被称为张。在后裔中,有以祖先官衔为姓的,称为余氏,代代相传,是最早的姓氏之一。第二种来源:出自周朝官员的姬姓,属于官衔。
历史上,带有“于”字的皇帝据统计共有36位。他们分别是:夏朝的少康、商朝的武丁、汉朝的刘秀、蜀汉后主刘禅、南北朝时期后梁的朱温、唐代诗人于鹄、五代时期后唐的庄宗李存勖,以及北宋和南宋时期的于姓皇族,其中南宋时期的于姓家族被视为第二大族。
雍正帝以于振为其登极首科状元,恩赐有加。除依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以修撰衔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出任湖广学政。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
于: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于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获封于邘国(河南),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余: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余字因古时读音区别,故有多种不同的源流差异。
另据《姓氏考略》记载,唐朝元和初年,复姓淳于氏因避宪宗皇帝李纯的名讳,就改为姓于,从此就形成了又一支于氏族人。
淳于在汉唐是个常见的复姓,唐代高僧鉴真,俗姓淳于,为避唐宪宗李淳名讳,淳于复姓易为单姓于。当代经济学家于光远,在参加革命初期的1937年,为了避祸,先后3次改姓,最后改为于姓,子孙便以于为姓。于姓发源于北方,后来向南方迁徙。
于 于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一般认为于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获封于邘国(河南),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春秋战国,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
没有姓俞的皇帝。中国的皇帝一般指的是最高统治者的尊称,而姓俞的人虽然也有不少,但并没有任何一个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俞柑是喻姓的祖先,他在黄帝时代担任医官。 俞柑的后代继续传承俞姓,至今已有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 在南宋时期,俞姓的后代中有一位名叫俞樗的人,他聪明好学,被举荐为进士,对世事无所不知。 皇帝喜欢俞樗的才智,将喻姓赐予他,从此他的子孙便开始姓喻。
故今天在两广生活的俞姓大部分是俞文俊的后代。俞献可歙(今安徽省歙县)人,宋代官吏。太宗端拱初进士,官吏部郎中。真宗时为广西转运使,平定抚水蛮乱。官终龙图阁待制。俞庭椿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宋代官吏、学者。孝宗年间进士,仕至新淦令。师事陆九渊,博通经术。有《周礼复古篇》、《北辕录》。
其中,江陵人俞文俊上书则天皇帝,指出这是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导致的地气隔塞山变为灾,这番大胆的奏言激怒了女皇帝,俞文俊被流放到岭南,其后裔也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俞姓在大陆百家姓中已经达到前六十七名位置。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在早期的历史上并没有太突出的表现。
1、余善(-前110年),即东越王或东越武帝,是闽越国历史上的一位君主,公元前135年至前110年在位。余祭—前544年),春秋时期吴国君主,为寿梦之子,诸樊之弟。前548年,诸樊去世,他继承了王位,在位时间5年(前548年─前544年),元年为前547年。余眛(─前527年),余祭之弟。
2、俞姓在大陆百家姓中已经达到前六十七名位置。俞姓起源相当古老,据通志氏族略上说,俞姓源于上古时期黄帝的臣子俞拊,俞拊善医术,他能刨开人体皮肉,对体内五脏进行治疗。于是俞拊的后代以此为荣,就世代以“俞”为姓了。
3、从余子俊所写余氏族源一章可以看出,其史实和修辞,用语与宋濂写的成吉思汗传无异。对整过元朝的兴衰、皇室传承、得失评价,与元史相符,乃至年代,最多也只有二年的出入。在全谱中没有一个传说,也没有任何神话。对待历史的态度是十分严谨的。如:粤稽我祖,始姓奇渥温。
4、俞文俊:唐代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县西)人,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就挺身而出上书则天皇帝说:“陛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臣以为非庆也……”这番大胆的奏言,当然激怒了当时目空一切的女皇帝,因此被流放到岭南,俞氏的后裔也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
5、有冯、华、苏、范、苗、柳、薛、鲍、蓝、濮、雍等二百余姓起源于封邑和采邑。(2)以祖先的姓氏、名字、谥号、封号为姓以祖先的姓、名、字、号、谥号、封号为姓,产生在周朝,尤其在春秋战国时代较多,有孙、张、孔、金、柏、潘、葛、奚、昌、凤、方、俞、袁、史、常等三百余姓。
6、八世瑰,淳佑七年(1247)丁未科进士,官至翰林院学士,有三子:康、宁、平。九世康,潮阳县教谕,有二子:仲杰(元朝中叶创建潮阳华棉村)、仲伟(元朝末叶创建澄海莲阳永新乡)。九世宁,迁居开基于榕邑(揭阳),有子仲伦。九世平,别居于普宁钱湖桥寨仔内,为普宁余姓开基祖,有子起二。
1、历史上,带有“于”字的皇帝据统计共有36位。他们分别是:夏朝的少康、商朝的武丁、汉朝的刘秀、蜀汉后主刘禅、南北朝时期后梁的朱温、唐代诗人于鹄、五代时期后唐的庄宗李存勖,以及北宋和南宋时期的于姓皇族,其中南宋时期的于姓家族被视为第二大族。
2、于敏中: 字叔子(1714-1779),号耐圃,清江苏金坛人,于汉翔孙,清雍正癸卯年(1723年)状元于振之弟。少时资性过人,读书勤奋,雍正七年(1729年)考取举人。乾隆丁已年(1737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执掌山西试。不久担任山东、浙江学政,掌管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
3、字义夫,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侨居蕲州(治今湖北蕲春东北),南宋名将。嘉熙年间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淳佑元年(1241),赴援安丰,败蒙古军,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总领,兼夔州路转运使。从淳佑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36战,战果显著。
4、中国历史上,黄姓皇帝一共有36位,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西汉、东汉和南北朝时期。
5、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清山西永宁人,康熙时,官至两江总督,以清廉著称,时称天下清官第一。地望分布:河南河南郡,山东东海郡。于姓起源参考之二 中国的于姓和其它许多姓氏一样,其姓源的出处并不是单一的。
6、东阿谷城于氏之于林,位于山东平阴县洪范池北5公里,两河两海之间,龙泉、扈泉、日月双泉、孝泉、天地泉、墨泉、拔箭泉、白雁泉八大名泉环绕祖茔流入黄河。四周华山、云翠山、大寨山、双祯山等数百个山峰,形成百鸟朝凤、万花吐芳之势。于林为坐北朝南的陵园,面积达4公顷。
余姓起源于姬姓,春秋时期秦国御医由余之后。由余为祖先,其后代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尊奉由余为得姓始祖。 余姓出自姒姓,源于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赐姓为余,其后代相传为余氏,纪念妻子之意。 余姓源于赤狄族,出自秦、汉时期赤狄族隗姓之后。
余姓起源共有四个说法:春秋时期,秦国的由余之后代开始以余为姓。相传夏禹的后代也有余姓。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由其他民族或姓氏改姓而来,例如云南镇雄县的余姓原为铁木姓。得姓始祖是由余,春秋时期秦国的大夫。他帮助秦穆公规划攻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戎的霸主。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古蜀国褒余之道,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世代居于褒余栈道沿途之民众工匠、驿站官吏、商家栈伙等,其中以陕西汉中一带秦姓为主的流民,皆有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褒余氏、褒斜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读音作xié(ㄒㄧㄝˊ)。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姓余的皇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余姓帝王、姓余的皇帝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