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养廉银(养廉银制度)

今天给各位分享养廉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养廉银制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清朝的各品级官员俸禄多高

清朝时期,官员的俸禄根据品级差异而有所不同,分为文官、武官和宗亲三个类别。 文官俸禄标准:一品官年俸180两,禄米180斛,养廉银16000两;二品官年俸155两,禄米155斛,养廉银13000两。 九品官以下俸禄递减,九品官年俸33两14钱,禄米33斛14斗,养廉银1万8千。

一品官:年俸180两,禄米180斛,养廉银16000两(如总督),相当于相当可观的现代收入。二品官:年俸155两,禄米155斛,养廉银13000两(如巡抚),也有一定的经济保障。至九品官,俸禄逐渐递减,九品官年俸33两14钱,禄米33斛14斗,养廉银1万8千,显示出等级差距。

清朝实行年薪制度,官员的俸禄根据品级有所不同。一品大员的年俸是180两银子,加上180斛俸米,另加6万两养廉金。以目前的汇率计算,这相当于280余万元人民币。相比之下,九品官员的俸禄较低,年俸33两银子,33斛俸米,没有额外的养廉金,折合人民币约2万元。

在清朝,官员的俸禄根据品级有所不同。文官的俸禄按品级分列如下:- 一品官:年俸180两白银,禄米180斛,加上养廉银16000两,其收入在当时属于较高阶层。- 二品官:年俸155两,禄米155斛,养廉银13000两,保证了其生活品质。

正俸正从一品官员的俸禄为180两银子和90石禄米。 正从二品官员的俸禄为155两银子和77石5斗禄米。 正从三品官员的俸禄为130两银子和65石禄米。 正从四品官员的俸禄为105两银子和52石5斗禄米。 正从五品官员的俸禄为80两银子和40石禄米。

养廉银的意思是什么

养廉银为清朝独有之官员薪给制度,旨在通过高薪培养官员廉洁习性,避免贪污现象,故名“养廉”。 养廉银源于地方火耗或税赋,数额视地区富裕程度而定,通常为薪水的10倍至100倍。例如,刘铭传年薪155两,养廉银则达一万两。

养廉银是清雍正朝确立的一项为促进官吏廉洁的制度。雍正朝后,清代官员除常俸,饭食银外另可获得一笔养廉银,据萧一山《清代通史》所记,这笔银子远远高于官员常俸,其用意在高薪养廉。这项开销的来源主要是雍正二年(1724)始,火耗归公后新辟的财源。然而养廉银制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清廷制度中,官员除了常规俸禄外,还依据职务等级每年额外获得一定数额的银两,称之为“养廉银”。文职官员的养廉银制度始于雍正五年,而武职官员的养廉银制度则开始于乾隆四十年。在这一制度下,各省文武官员的养廉银由户部进行规划,并在雍正年间通过耗羡归公的方式进行调整,确定了各地区官员的养廉银标准。

如何评价清朝的养廉银制度

1、清朝的养廉银制度评价如下: 出发点与初衷: 养廉银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旨在通过给予官员一定的合法高薪,以减少其贪污腐败的行为,从而澄清吏治。 实施效果: 正面效果: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官员对百姓的盘剥,吏治得到澄清。

2、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是在官员俸禄过低,贪污腐败普遍的背景下产生的。为提高官员生活水平,保证官场廉洁,清朝在雍正时期创立了这一制度。 养廉银制度的实施对清朝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朝廷吏治的清廉,稳定了朝政,为清朝统治打下了基础。

3、从实际情况来看,雍正把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作为整顿吏治和财政的突破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十年之后,即雍正十二年,他也不无得意地说: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得澄清,小民免于扰累,此中利益乃天下所共见。

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是什么意思

1、养廉银为清朝独有之官员薪给制度,旨在通过高薪培养官员廉洁习性,避免贪污现象,故名“养廉”。 养廉银源于地方火耗或税赋,数额视地区富裕程度而定,通常为薪水的10倍至100倍。例如,刘铭传年薪155两,养廉银则达一万两。

2、养廉银,为清朝特有的官员之薪给制度。创建自1723年的该薪给制度,本意是想藉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事情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养廉银的来源来自地方火耗或税赋,因此视各地富庶与否,养廉银数额均有不同。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薪水的10倍到100倍。

3、清朝雍正时期,雍正非常明白官员是清苦的,而且还掌握着权力,如果不能给官员更好的待遇,这样一定会让更多的官员走向贪污腐败的道路,自己抓腐败就成了治标不治本。

4、养廉银是清雍正朝确立的一项为促进官吏廉洁的制度。雍正朝后,清代官员除常俸,饭食银外另可获得一笔养廉银,据萧一山《清代通史》所记,这笔银子远远高于官员常俸,其用意在高薪养廉。这项开销的来源主要是雍正二年(1724)始,火耗归公后新辟的财源。然而养廉银制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清朝养廉银是什么意思?养廉银有没有起到廉洁的效果?

养廉银是清雍正朝确立的一项为促进官吏廉洁的制度。雍正朝后,清代官员除常俸,饭食银外另可获得一笔养廉银,据萧一山《清代通史》所记,这笔银子远远高于官员常俸,其用意在高薪养廉。这项开销的来源主要是雍正二年(1724)始,火耗归公后新辟的财源。然而养廉银制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但是再好的政策都需要有一个好的执行者,所以,养廉银子在前期的作用非常大,而到了乾隆后期,对于官员是宽纵,官员又故态复萌,重新打起了歪脑筋,开始伸手向国库要钱,向百姓要钱了。养廉银子基本上成了他们除了正常拿俸禄之外,一些补贴家用的零花钱而已。

养廉银为清朝独有之官员薪给制度,旨在通过高薪培养官员廉洁习性,避免贪污现象,故名“养廉”。 养廉银源于地方火耗或税赋,数额视地区富裕程度而定,通常为薪水的10倍至100倍。例如,刘铭传年薪155两,养廉银则达一万两。

廉洁奉公只能是一句空话。清朝的养廉银制度,只有依附帝王的统治意志才能发挥功效,在雍正帝的严格执行和监管下是名副其实的。但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制度的松弛以及经费的紧张,养廉银名不符实,最终只能伴随着清朝的衰弱而功能弱化。

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它带来了哪些影响?

1、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是在官员俸禄过低,贪污腐败普遍的背景下产生的。为提高官员生活水平,保证官场廉洁,清朝在雍正时期创立了这一制度。 养廉银制度的实施对清朝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朝廷吏治的清廉,稳定了朝政,为清朝统治打下了基础。

2、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是为了应对官员贪污腐败问题而产生的。由于官员的俸禄极低,无法满足正常生活需求,导致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朝在雍正时期设立了“养廉银”制度,通过提高官员的收入来保证官场的廉洁。 “养廉银”制度的实施对清朝的影响是双重的。

3、“养廉银”制度形成的背景:贪污腐败现象危及清朝统治根基从制度上来说,清朝初期的统治者照搬明朝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官员的俸禄管理,这也导致出现了一系列和明朝一样的问题,官员们无法满足最低的生活需要。到了康熙年间,允许官员如果有必须花费的银两,可“先斩后奏”,之后补上公费即可。

养廉银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养廉银制度、养廉银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