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唐宪宗

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本名李淳,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一位皇帝(805-820年在位),唐德宗李适孙子、唐顺宗李诵长子。

贞元四年(788年),册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改名李纯,监国理政。同年八月,继承皇位。

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威望,史称“元和中兴”。

元和十五年(820年),驾崩于大明宫中和殿,享年四十三岁。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庙号宪宗,葬于景陵。

(概述内图片来源:《三才图会》 )

人物生平

幼时经历

李纯原名李淳,为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大历十三年(778年)二月十四日,生在长安宫中。 李纯出生时,正是曾祖唐代宗李豫的晚年。他出生的第二年,祖父德宗李适即位,父亲李诵被立为太子。

李纯六七岁的时候,唐德宗把他抱在膝上,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我的怀里?”李纯道:“我是第三天子。”唐德宗惊奇并且喜欢他。 作为当时皇上的长孙,按照祖、父、子的顺序回答为“第三天子”,既闻所未闻,又很契合实际,李适不禁对怀里的皇孙增添了几丝喜爱。

自幼遭遇战乱,家庭关系有些混乱。母亲王氏,曾是唐代宗的才人,另外有位同父兄弟,被祖父李适收养为子。李纯自己的婚姻关系颇为奇特。贞元九年(793年),时为广陵王的李纯娶了郭氏为妻。郭氏,是尚父郭子仪的孙女,父亲是驸马都尉郭暧,母亲是代宗长女升平公主。升平公主与郭暧之间的故事,后人编成了一出《打金枝》的戏剧,流传很广。郭氏由于母亲是唐代宗长女,这样算来,郭氏与顺宗李诵是表姑侄,郭氏就长了李纯一辈。或者说,论辈分,李纯要比自己所娶的妃子郭氏低了一辈。他们成婚后,李诵因为郭氏母贵,父祖有大勋于王室,对郭氏儿媳表示无比的宠爱。李纯自己对这位妃子似乎也不怎么冷落,因为,贞元十一年(795年)时,也就是他们婚后两年,郭氏就生了儿子李宥,他就是后来的唐穆宗

登基为帝

贞元四年(788年)六月,十一岁的李纯就被册封为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四月六日,封为皇太子。七月二十八日,权勾当军国政事, 代理监国之任。八月四日,李纯得到顺宗李诵传位。八月九日,正式即位于宣政殿。

李纯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他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

削平藩镇

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研究藩镇的专著《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唐末黄巢之乱时才开始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

元和元年(806年),李纯刚刚即位,西川节度使刘辟就进行叛乱。宪宗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刘辟屡战屡败,最后彻底溃败被俘,被送到长安斩首。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朝廷遣使吊祭,拒而不纳,继而举兵叛乱,威胁东都。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李纯决定对淮西用兵。淮西节度使驻于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自李希烈以来,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李纯对其用兵,正是改变这种状态的决心表现。

对淮西用兵,震动很大。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感到威胁,就采用声言助官军讨伐吴元济,实际上支持吴元济的两面派手法,企图巩固自己的地位。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李纯命自愿亲赴前线的裴度以宰相兼彰义节度使。裴度立即奔赴淮西,与随邓节度使李愬等,大举进攻吴元济。九月,李愬军首先攻破蔡州,大败淮西军。吴元济没有料到李愬军快速异常,毫无防备地束手就擒。持续三年的淮西叛乱,宣告结束了。

吴元济败死,李师道恐惧,初欲献地归顺朝廷,并以长子入侍为质,后来举兵叛唐。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宪宗调遣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前往讨伐。在大兵庄境的情况下,李师道内部矛盾激化,其都知兵马使刘悟杀死李师道,淄、青、江州地为朝廷平定。

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宣武节度使韩弘入朝,并两次贡献大量绢帛、金银、马匹,要求留在京师。李纯以韩弘守司徒,兼中书令,另以吏部尚书张弘靖充宣武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讨伐李师道有功,李纯以其兼侍中。为了向宪宗李纯表示忠心,使其兄弟子侄皆到朝廷做官。

以上情况,都说明宪宗在削弱藩镇势力,加强朝廷集权方面是有显著成绩的。

前明后暗

李纯继位后刚明果断,能用忠谋,力图削平藩镇割据。在位初期,任用杜黄裳、裴度、李绛相继为相。平定了四川节使度刘辟、镇海节度使李琦,招降了河北三镇,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并且使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但是,在和藩镇的战争中,李纯重用宦官,竟任命心腹宦官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将军、兼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和招讨处置使等要职,作为统帅带兵出征,使宦官势力增大。有的大臣劝说李纯要防止宦官权力过大,他却回答说:“吐突承璀只不过是一个家奴,不管给他多大的权力,我要除掉他,还不是如同拔掉一根毛那样轻而易举。”

李纯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任用奸臣皇甫镈而罢免贤相裴度,政治日见衰败。信仙好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元和十三年(818年),下诏征求方士。皇甫博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柳泌的山人,配制长生药。派遣宦官使至凤翔迎接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恳切诤谏。李纯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极刑。裴度等奏言韩愈忠直,李纯才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次年,李纯开始服用长生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宦官集团又分为两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划立李恽为太子,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李恒为太子。

去世

唐宪宗晚年遇到了太子的问题,郭妃是郭子仪的孙女,不论后宫还是朝堂,都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其子李恒不即位是不行的。唐宪宗不想被牵制,也不喜欢这个儿子。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宪宗暴崩,郭妃集团主导了一切,李恒登基。纵观唐宪宗元和一朝,掌权的宦官全是宪宗的心腹,全是唐宪宗提拔上来的,宪宗的信任和威信是自己的绝对保障。唐宪宗一死,元和朝的宦官,除了依附太子李恒(唐穆宗)的以外都尽数被诛灭。

历史学家黄永年指出,唐朝宦官和皇帝的关系只是家奴和主子的关系,中晚唐宦官的所作所为,实际是家奴在参与皇室的内部纠纷,如同旧社会豪门大族里各房的奴婢分别帮助其主子争产业,而并非奴婢的权力真大到可以夺取整个大家族的家产。

为政举措

政治

唐宪宗将“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能用忠谋,不惑群议”。唐宪宗先后任用了一批年轻有为、忠谠有才干、力主削藩、反对宦官干扰军政的宰相。

宰相李吉甫

反对宦官操纵朝政,力谏攻打淮西。

宰相杜黄裳

坚决主张讨刘辟,以法度整肃诸侯,铲平藩镇。

宰相裴垍

请贬宪宗最宠幸的宦官吐突承璀,罢其军权。宪宗初平吴蜀,励精思理,裴垍总机务,甚称中旨。裴垍在翰林,举李绛、崔群同掌密命,及在相位,用韦贯之、裴度知制诰,擢李夷简为御史中丞,其后继踵入相。 

宰相李绛

运筹分化河北,不战收魏博。主张京西北神策军割隶当道节度使以防吐蕃。朝臣柳公绰、白居易等人为奸人所排陷遭贬黜,绛每密疏申论,皆获宽宥。

宰相武元衡

坚决削除割据的藩镇李琦,主淮西用兵。

宰相裴度

坚决支持宪宗讨淮西,亲自挂帅督战平淮西。在淮西决战阶段,废除监军制,兵权归将帅,取得胜利。 

宰相崔群

在翰林,说言正论闻于时。

宪宗周围还有一批极言直谏,维护政治清明的大臣。如翰林学士、左拾遗白居易反对宦官吐突承璀挂帅出征,主张国家征战责成将帅; 东台御史元稹纠劾不法,与中使抗争;刑部侍郎韩愈,谏止宪宗迎佛骨佞佛等。

李纯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为了纠正朝廷权力日益削弱、藩镇权力膨胀的局面,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盛况。

经济

唐宪宗任用裴垍为相,采取措施,减轻江淮人民的赋税负担。裴垍责令天下留州送使物,请一切用省估。其观察使,先税所理州以自给,不足部分征收所属州的税。由是江淮人民稍苏息。

唐宪宗又任用李绛为相,绛在北边营田养兵,减轻财政开支。元和七年(812年)李绛奏振武、天德左右良田可万顷,请释能吏开置营田,可以省费足食,宪宗准奏。李绛命度支使卢坦经略,四年时间,开田四千八百顷,收谷四千余万斛,岁省度支钱二十余万缗,边防依赖之。

宪宗还委任了一批理财的宰相,如元和元年(806年)以李巽为度支盐铁转运使,巽充使一年征课所入达到刘晏征收最高年份,明年过之,又一年加一百八十万缗。“旧制,每年从江淮运送五十万斛米到河阴,但长期以来达不到这个数目,只有李巽领转运使的那三年达到了”。

元和四年(809年)李巽上奏章荐举彬州司马(王叔文党,八司马之一)程异,吏才明辨,请以为扬子留后,宪宗准许。程异复为扬子留后、淮南等五道两税使,江淮钱谷之弊,多所铲革。元和四年(809年)三月,以河东节度使李鄘充诸道盐铁转运使。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盐铁转运使王播奏:江淮河岭以南、兖郓等盐院,在元和五年收入卖盐价钱六百九十八万五千五百贯。

元和六年(811年)天下大稔,米斗有值二钱者。

军事

讨刘辟

宪宗施政图治,“志平潜叛”,削平藩镇。永贞元年(805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病死,支度副使刘辟自为留后,阻兵自守,并要求朝廷同意他兼领三川(即西川、东川、山南西道)。宪宗不许。刘辟发兵围东川节度使李康于梓州,对抗朝廷。宪宗旋即命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将步骑五千为前军,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将步骑二千为次军;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共同讨伐刘辟。高崇文克成都,擒刘辟,解至长安并族党诛之。既平辟,宰臣入贺,宪宗目示杜黄裳说:“此卿之功也!”杜黄裳是坚决主张讨刘辟、削平藩镇的。

除李琦

元和二年(807年)夏,夏州杨惠琳、蜀中刘辟被平定后,藩镇极为恐惧,多数请求入京朝见。 镇海节度使李也感到不安,请求入京朝见。唐宪宗允许了。等到该入朝时,李琦上表声称身染疾病,请求延缓到年底再入京朝见。门下侍郎、翰林学士武元衡主张削藩,以为不可放纵。宪宗也认为应行威令。十月五日,宪宗颁诏征调李琦出任左仆射,任命御史大夫李元素为镇海节度使。李琦不接接受。宪宗削除了李琦宦爵及属籍(淮安王神通后代),以淮南节度使王锷统诸道兵为招讨处置使,征宣武、义宁、武昌兵,并淮南、宣歙兵俱出宣州,江西兵出信州,浙东兵出杭州,以讨伐李琦。李琦被擒获,械送京师,李琦被腰斩。唐朝朝廷把没收的李琦家的财产赐给了浙西的百姓,用以代替他们当年的租赋。

收魏博

元和七年(812年)八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依故事,立其子怀谏为副大使,知军务。田怀谏十一岁,不能主军,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等人。宪宗与宰相议魏博事,宪宗欲以左龙武大将军薛平为郑滑节度使,控制魏博。

宪宗与宰相们计议有关魏博的事宜,李吉甫请求起兵讨伐田怀谏,李绛认为对魏博不一定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田怀谏就会自行归顺朝廷。李吉甫极力陈述不能不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宪宗说:“朕的意思也认为是这样的。”李绛说:我私下里观察河南、河北骄横强暴的藩镇,都分出一部分兵力,隶属给各个将领,不让兵力专门由一人掌握,这是担心掌握兵权的将领权力与职任过重,便会趁机图谋自己的原故。各将领势均力敌,不能相互节制。倘若他们打算广泛地相互联合起来,则大家的心思并不相同,谋划肯定要泄露出去。如果他们打算单独起兵,发起变乱,则兵马太少,力量微薄,肯定不能成功。加之,各镇既悬赏优厚,又刑罚严厉,所以各将领互相顾虑,彼此畏忌,都没有胆量率先发难,骄横的藩镇就是仗恃着这些,作为自己长远的计策。然而,我私下里考虑此事,假如经常得以起用能够节制各将领竭尽死力效命的严明的主帅来驾驭他们,大体上就能自行安定下来了。现在,田怀谏只是一个乳臭小儿,还不能够亲自听政断事,军府的大权必然要有一个归向,对待各将领有厚有薄,不能均衡,必定要产生怨恨,不肯服从主帅的命令,这就使以往分散兵力的策略,恰好足以成为如今滋生祸乱的缘由啊。即使田氏不被举家屠杀,陈尸示众,也会全家人成为俘虏与囚徒,还用烦劳朝廷的兵马吗!田怀谏由众多的将领中起来代替主帅,相邻各道所憎恶的,没有比这一点更为严重的了。田怀谏如不倚赖朝廷的援助而自存,就会立刻被相邻各道捣碎成细粉。所以,我认为不一定要用兵,是可以坐着等候魏博自行归附的。我只希望陛下屯兵不动,蓄养声威,严令各道挑选并操练人马,以待日后的敕令。假使魏博将领知道了朝廷的动向,不会超过几个月时间,肯定就会有在军中主动请求效命的人了。到时候,只在于朝廷敏捷迅速地接应他们,看准时机,不爱惜官爵俸禄,以此奖赏效命之人。使河南、河北的藩镇得知这一消息,担心自己的部下效法魏博,以期得到朝廷的奖赏,因而肯定都会害怕起来,要争着向朝廷表示恭敬顺从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不战而屈人兵。”宪宗称善。

不久,由于田怀谏幼稚弱小,军中政事完全由家中的仆从蒋士则决断。蒋士则屡次凭着个人的爱憎调动诸将,大家都愤怒起来。朝廷的任命长时间没有送到,军中将士更是不能安下心来了。田兴在早上前往军府,数千名士兵田兴担任留后,田兴对大家说:“你们愿意听从我的话吗?”大家都说:“请下命令吧。”田兴说:“不许冒犯副大使,遵守朝廷的法纪命令,向朝廷申报版图户籍,请朝廷任命官吏,做到这些以后,我才答应你们。”大家都说:“遵命。”于是,田兴杀了蒋士则等十多个人,将田怀谏迁移到外地去了。

十月,魏博监军将这种状况向朝廷作了报告,宪宗以田兴为魏博节度使。张忠顺没有返回朝廷以前,宪宗的命令已经到达魏州,田兴因感激朝廷的恩典而流出了眼泪!将士们没有不欢欣雀跃的。 李绛又建议:“魏博已经有五十多年没有沾润着皇帝的德化了,现在忽然带着魏、博、贝、卫、澶、相六州土地前来归顺,挖空了河朔地区的中心,倾覆了反叛作乱的巢穴,如果没有超过他们所希望的重赏,便无法抚慰士卒之心,并使四周相邻各道受到劝勉,感到羡慕。请陛下拨发内库钱一百五十万缗,赐给魏博。”宪宗亲近的宦官认为:“给与的赏赐太多,若以后再有此例,将拿什么给他们呢?”宪宗将宦官的话告诉了李绛,李绛说:“田兴不肯贪图专擅一地的好处,不顾四周相邻各道的祸患,归顺本朝,陛下怎么能够珍惜微小的费用,反而丢掉重大的谋划,不肯用这点钱财去收取一道的人心呢!钱财使用光了会重新得到的,而时机一旦失去就不能够再追回来了。假如国家征发十五万兵马去攻取魏博六州,经过整整一年才战胜敌军,这需要的费用难道是一百五十万缗就可以止住的吗?”唐宪宗高兴的同意了。十一月六日,宪宗派遣知制诰裴度前去安抚魏博,带去钱一百五十万缗,奖赏军中将士,对六州百姓免除一年的赋税徭役。将士们得到赏赐,发出了雷鸣般的欢呼声。

平淮西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彰义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以父病闻于朝,自领军务。

宪宗自平蜀,即欲取淮西。宰相李吉甫也力主取淮西。宪宗准备讨伐淮西,张弘靖请求事先为吴少阳停止上朝表示哀掉,给他追赠官爵,派遣使者前去吊丧,赠送助丧的财物,等淮西出现了对朝廷不恭顺的行迹,然后以兵力相加。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先礼后兵,遣工部员外郎李君何吊祭。 吴元济不迎敕使,发兵四出,屠舜阳,焚叶,掠鲁山、襄城,关东震骇,李君何不得入而还。宪宗决意讨淮西,冬十月,以忠武节度副使李光颜为节度使。以严绶为申、光、蔡招抚使,督诸道兵讨吴元济,命内常侍知省事崔潭峻监其军。又笼络强藩,十年(815年)正月,加韩弘守司徒。弘镇宣武,十余年不入朝,颇以兵力自负,朝廷方倚其形势以制吴元济。命宣武等十六道讨吴元济。光颜又奏破淮西兵于南顿。

淮西战事连着山东、河北割据势力的存亡,吴元济纵兵抗衡,王承宗、李师道暗中配合,给予政治声援和军事援助,淮西之役,是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吴元济遣使求救于恒、郓,于是王承宗、李师道数上表请赦免吴元济。宪宗不答应,李师道遣大将率二千人趋寿春,声言助官军讨吴元济,实际上在军事上制肘官军。李师道又派刺客数十人,发盗数十人攻河阳转运院,杀伤十余人,烧钱帛三十余万缗匹、谷三万余斛,于是人情恇惧。群臣多请罢兵,宪宗坚决削藩,不许罢兵。诸军讨淮西久未有功,五月,宪宗遣中丞裴度诣行营宣慰,察用兵形势。裴度还朝,分析了淮西必胜的形势,并推荐李光颜为将。不久,李光颜败淮西兵于时曲(陈州殷水县西南),淮西兵大溃。李师道又派出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和裴度。结果,武元衡被刺死,裴度头受伤坠沟中,因毡帽厚,得不死。京城因此大骇。朝士未晓不敢出门。早朝,宪宗在御殿久等,班犹未齐。诏中外所在搜捕,于是京城大索。朝臣有的请求罢裴度的官,表示退让,以安恒、郓之心,宪宗愤怒地说:“若罢度官,是奸谋得成,朝廷无复纲纪,吾用度一人,足破二贼。” 裴度伤好以后,宪宗召裴度入宫对话,以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裴度向宪宗进策:“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朝廷业已讨之,两河藩镇跋扈者,将视此为高下,不可中止。” 宪宗与裴度在削藩见解上完全一致。

十一年六月,蔡州行营唐邓节度使高霞寓讨淮西大败于铁城,仅以身免。中外骇愕,宰相入见,多劝宪宗罢兵,宪宗却坚定地说:“胜败乃兵家常事,现在只应该讨论用兵方略,察明不能够胜任的将帅,将他们撤换下来,发现哪里军粮不充足,便去帮助哪里。难道能因为一个将领失利了,便忙着商议停止用兵吗!” 当时举朝皆言罢兵,只有裴度“言贼不可赦”,宪宗于是独用裴度之言。

元和十二年,官军讨伐淮蔡,四年不克,“度支供饷,不胜其弊,诸将玩寇相视,未有成功”,宪宗也很惆怅,以问宰相,李逢吉等竞言师老财竭,意欲罢兵。裴度回答:“臣请自往督战。”宪宗亲自为裴度送行,以裴度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彰义节度使、充淮西宣慰处置使,以刑部侍郎马总为宣慰副使,右庶子韩愈为彰义行军司马。裴度驰赴前线,实行元帅事,以郾城为治所。当时,诸道军中皆有中使监阵,进退不由主将,胜则先使献捷,不利则陵挫百端。裴度当即奏请免去监军,诸将始得专军事,战复有功。裴度治军,“军法严肃,号令画一,以是出战皆捷” 。

十月十四日,唐随邓节度使李愬自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祐、李宪将牙队三千人为前锋,李进诚将三千人为后军,出军东行,直奔吴元济营垒蔡州。当时出现非常大风雪,把旌旗都刮裂了,李愬冒着风雪,率军日夜兼行,于十五日“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 。官军从天而降,迅速攻下蔡州城,吴元济穷蹙请降。吴元济被槛车送往京师,十一月斩首。淮西割据三十多年后,被解除割据。

进讨李师道

唐朝平定淮西之后,唐宪宗削藩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朝廷处于优势,官军得以集中兵力进攻河北山东藩镇。元和十三年(818年)春正月,以淮西平,李师道忧惧,不知所为。遣使奉表,请使长子入侍,并献沂、密、海三州。宪宗受降,并遣左常侍李逊诣郓州宣慰。王承宗惧,求告于田弘正(即魏博田兴),请以二子为质并献德、棣二州,输租税,请官吏。田弘正为之奏请,宪宗准许归降朝廷。夏四月,魏博遣送王承宗子知感、知信及德棣二州图印至京师。

李师道在兵危巢倾的严重形势下,先降后悔。朝廷宣慰李逊至郓州,李师道大陈兵戈以迎之,继而表言军情不听纳质割地。宪宗决意发兵讨李师道。五月以忠武节度使李光颜为义成节度使,自许州徙镇滑州。秋七月,下制罪状李师道,令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兵共讨之,以宣歙观察使王遂为供军使。朝廷兴师讨李师道,韩弘惧,九月自将兵击李师道,围曹州。十一月,裴度指挥田弘正将全师自杨刘渡河,距郓州四十里筑垒,贼中大震。十四年春正月,韩弘拔考城,杀二千余人。武宁节度使李愬拔台(唐属兖州)。田弘正奏败淄青兵于东河,杀万余人。又奏败平卢兵于阳谷。二月,李愬败平卢兵于沂州,拔丞县(唐蓝陵县)。李师道军中兵变自溃。李师道部下率兵反叛,攻下郓城,捕索师道与二子置牙门外隙地,皆斩之。刘悟将师道父子三首遣使送田弘正营。弘正大喜,露布以闻。淄青等十二州皆平。

家族成员

祖辈

祖父:唐德宗李适

父亲:唐顺宗李诵

后妃

(注:唐宪宗没有立过皇后,以下“皇后”为后人尊称)

懿安皇后,郭氏,郭子仪孙女

孝明皇后,郑氏

纪美人,生惠昭太子李宁。

秋妃,杜秋娘

子女

儿子

唐穆宗李恒

唐宣宗李忱

惠昭太子李宁

澧王李恽

深王李悰

洋王李忻

绛王李悟

建王李恪

鄜王李憬

琼王李悦

沔王李恂

婺王李怿

茂王李愔

淄王李忄办

衢王李詹

澶王李忄充

棣王李惴

彭王李惕

信王李憻

荣王李忄责

女儿

梁国惠康公主,始封普宁公主,下嫁于季友。

永嘉公主,为道士。

衡阳公主,蚤薨。

郑国温仪公主,始封汾阳公主,下嫁韦让。

宣城公主,下嫁沈。

陈留公主,下嫁裴损。

岐阳庄淑公主,懿安皇后所生,下嫁杜悰。

真宁公主,下嫁薛翃。

南康公主,下嫁沈汾。

真源公主,始封安陵公主,下嫁杜中立。

普康公主,蚤薨。

永顺公主,下嫁刘弘景。

永安公主,希望做道士。皇帝下诏赐给永安公主封邑之印以及婚嫁财物。 

安平公主,下嫁刘异。

临真公主,始封襄城公主,下嫁卫洙。

定安公主,始封太和公主,下嫁回鹘崇德可汗。

义宁公主,未及下嫁薨。

贵乡公主,蚤薨。

轶事典故

唐宪宗为了不让皇后干涉自己任意宠幸女人,明确表示不立皇后。《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宪宗说,“帝多私爱,以后门族华盛,虑正位之后,不容嬖幸,以是册拜后时。” 从宪宗开始,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相继效法,也都没有立皇后,原因与其类同。这一时期史书上所称的皇后,其实都是她们的儿子当上皇帝以后加封的。

人物评价

李翱:伏以陛下即位十五年矣,乃元年平夏州,二年平蜀斩辟,三年平江东,斩、张茂昭,遂得易定,五年擒史宪诚,得泽、潞、邢、,七年田宏正以魏博六州来受常贡,十二年平淮西,斩元济,十三年王承宗献德、棣入税租,沧景除吏部,十四年平淄青,斩师道,得十二州。神断武功,自古中兴之君,莫有及者

蒋系:宪宗嗣位之初,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顾谓丞相曰:“太宗之创业如此,玄 宗之致理如此,既览国史,乃知万倍不如先圣。当先圣之代,犹须宰执臣僚同心辅助,岂朕今日独为理哉!”自是延英议政,昼漏率下五六刻方退。自贞元十年已后,朝廷威福日削,方镇权重。德宗不委政宰相,人间细务,多自临决,奸佞之臣,如裴延龄辈数人,得以钱谷数术进,宰相备位而已。及上自籓邸监国,以至临御,讫于元和,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由是中外咸理,纪律再张,果能剪削乱阶,诛除群盗。睿谋英断,近古罕俦,唐室中兴,章武而已。任异、镈之聚敛,逐群、度于籓方,政道国经,未至衰紊。惜乎服食过当,阉竖窃发,苟天假之年,庶几于理矣。[1] 

刘昫:贞元失驭,群盗箕踞。章武赫斯,削平啸聚。我有宰衡,耀德观兵。元和之政,闻于颂声。[1] 

欧阳修:宪宗刚明果断,自初即位,慨然发慎,志平僭叛,能用忠谋,不惑群议,卒收成功。自吴元济诛,强籓悍将皆欲悔过而效顺。当此之时,唐之威令,几于复振,则其为优劣,不待较而可知也。及其晚节,信用非人,不终其业,而身罹不测之祸,则尤甚于德宗。鸣呼!小人之能败国也,不必愚君暗主,虽聪明圣智,苟有惑焉,未有不为患者也。[2] 

司马光:宪宗削平僭乱,几致治平,其美业所以不终,由苟徇近功,不敦大信故也。[3] 

苏辙:唐玄宗、宪宗,皆中兴之主也。玄宗继中、睿之乱,政紊于内,而外无藩镇分裂之患,约己任贤,而贞观之治可复也。宪宗承代、德之弊,政偾于朝,而畿甸之外皆为畔国,将以求治,则其势尤难。虽然,二君皆善其始,而不善其终,所以失之者一道也。

李纲: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淮蔡雄藩联四郡,千里公然旅拒。同恶相资,潜伤宰辅,谁敢分明语。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愬。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5] 

李默:汉武征西域而海内虚耗,唐宪复淮蔡而晚业不终。

储欣:亚于贞观,韩愈所称,颇无愧色。

蔡东藩:①宪宗之待藩镇,忽宽忽严,忽抚忽讨,毫无定见,殊为可笑。[6]  ②《淮西碑》归美君相,并非虚谀,乃以妇人一诉,遂令剗灭,宪宗已不能无失,佛骨何物?不必论其真伪,试问其有何用处,乃欲虔诚奉迎乎?疏中结末一段,最为削切,而宪宗不悟,反欲置诸死地,是何蒙昧,一至于此?其能平淮西,下淄青,实属一时之幸事,宪宗固非真中兴主也。…然宪宗亦志满意骄,因是速死矣。[7]  ③如宪宗之信方士,任宦官,好进奉,都自削平外患而来,卒之身陷大祸,死于非命,史官犹第书暴崩,不明言遭弑,本编依史演述,虽未直书弑逆,而首恶有归,情事已跃然纸上,岂必待显揭乎哉?[8] 

《剑桥中国隋唐史》:宪宗是一位重实干的坚强的君主,他抓住时机采取了干预的政策。...宪宗的又一个特点是,他没有从纯军事角度去看待藩镇的问题。他认识到,要削弱诸镇独立行动的能力,同样需要作出制度的改变。的确,他的改革旨在增强中央的权力而不是改善人民的生活。但直到9世纪的最后25年,除了河北几部分外,这些制度改革使中央政府得以在全帝国重新树立决定性的制度,从而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9] 123

史书记载

《旧唐书.本纪第十四》

《旧唐书.本纪第十五》 

《新唐书.本纪第七》

《资治通鉴.唐纪.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上一篇
吉中孚

下一篇
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