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吉州庐陵人(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
周必大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及第。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博学鸿词科。曾多次在地方任职,官至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封许国公。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嘉泰四年(1204年),在庐陵逝世,享年七十九岁,获赠太师。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
周必大从政四十五年,以宰相之尊主盟文坛,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名家交游频繁。他初学黄庭坚,追摹欧阳修,在南宋中叶的词臣中居于领袖地位。在校勘、刻印书籍方面也颇有建树,曾主持校订、刊刻了《文苑英华》。有《省斋文稿》《平园续稿》《玉堂类稿》等传世。后人汇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
概述内图片来源:《历代圣贤名人像册》
宋钦宗靖康元年七月十五日(1126年8月15日)巳时,周必大出生在平江府府治长洲(今江苏苏州),祖籍郑州管城。他的祖父周诜,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曾在庐陵任职,因此定居庐陵。其父周利建,曾任太学博士。
建炎三年(1129年),周必大四岁时,其父周利建卒于扬州,周必大被寄养在外祖母家,由母亲王氏督促他读书。十二岁时,母亲又去世了,只好跟随伯父去广东。十四岁时,周必大回庐陵,不久,又随伯父辗转各地。青少府颂记年时的周必大生活飘泊不定,但他刻苦勤学,终于成才。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周必大登进士第,授左迪功郎、徽州司户参军。同年,娶司封郎官王葆之女为妻,之后又回到江西。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博学宏词科,被任命为建康府教授、左修职郎。
绍兴三十年(1160年),官拜太学录,应召前往应试馆职,宋高宗读了他的策文后说:“是个负责起草诏书的人才(掌制手)。”之后周必大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馆职再次召试的例子从此开始。此后巩射乌,周必大兼国史院编修,拜官监察御史。
周必大像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孝宗即位。八月,周必大拜官起居郎。一次,他到孝宗面前奏事,孝宗说:“朕过去看过你写的文章,把你的近作拿来看看。”周必大应召呈奉,孝宗十分满意。之后孝宗亲临经筵时,周必大奏道:“经筵嘱脚请并不是分析文章讲解句子的地方,想从容不迫地了解情况,增益于圣德,就要探求治理之本。”周必大在经筵侍讲时,曾论及边境事务,孝宗为四川感到担忧,周必大陈说蜀中百姓困苦已久,希望能减少四川赋税。九月七日,金国索取绍兴和议时的旧礼,周必大等上书剖析和战的形势,为折衷之谕。而他原本草拟的劄子更为激进,请求改正敌国称呼,兼修武备,孝宗大为赞赏,金国为之气沮。九月十四日,因几次直前奏事甚合孝宗意,孝宗便命周必大兼任编类圣政所详定官。之前,左右史之职空缺,史料记注中断、累积许多,周必大奏请必须记下君臣的言行举止,他兼程修史,每月一次呈给孝宗看。因此周必大又兼权任中书舍人。
此后,周必大又兼任给事中,他在任内封驳政令失当之处,不用权贵、宠臣。当时,婉容(宋代女官名)翟苏芳(后来的谢皇后)进封,破例违反止法(官员在升迁至一定官阶不能再升迁,但可以将官阶回授给自己的宗族亲属)的规定,周必大竭力争执,认为此举在朝中尚没有先例,在内廷更不能逾制。孝宗说:“原以为你只会写文章,没想到你如此刚强正直。”十一月,朝廷给北宋奸臣蔡卞的儿子蔡仍复官,周必大认为蔡卞的恶名比其弟蔡京更甚,如果连此等奸臣的后代都可以身居要职,那么朝廷纲纪就会混乱。孝宗听从了周必大的意见。十二月,周必大又应孝宗诏令条奏十事,都切中时弊。
隆兴元年(1163年)三月十三日,周必大与给事中金安节等上疏回驳孝宗授宠臣(近习)龙大渊、曾觌为知閤门事的任命,孝宗仍重申前令,周必大因此向宰相史浩上书,坚决请求外出辣犁奉祠,以劝谏孝宗。朝廷多次不准其请祠的要求,但周必大去意已决,孝宗终于在三月二十八日批准其出管台州崇道观。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二十六日,周必大出任南剑州知州,之后又改任提点福建刑狱。他在入宫承对时,希望孝宗朝廷内外举荐文武人才,将他们所长之处分别登记造册,藏于宫腿少祝中,以备缓急之用。七月十八日,拜秘书少监兼权直学士院,并兼领史职。当时任命周必大为秘书少白抹应料监的制书为郑闻草拟,孝宗又亲自修改了结尾,其中引用了汉宣帝的话。周必大明白孝宗此举的意思,便上奏批评西汉诸臣学力浅薄而喜颂古非今,希望孝宗要认真考察儒臣的真伪,不可有轻视儒士的名声。孝宗喜爱他论述精辟,知识广肯民询请博,甚至希望与他日夜讨论文章。
十一月六日,孝宗举办郊祀大礼,之后要加太上皇(即高宗)尊号,周必大引用唐玄宗退位后的旧例,还举出建炎年间南宋朝廷遥称徽宗为皇帝的史实,认为不应在册文中称“嗣皇帝”,应称“皇帝”,孝宗采纳。接着要加太上皇后(即高宗吴皇后)的尊号,当时朝臣议定吴皇后尊号为“慈明”。十一月二十三日,周必大上书称太后尊号为“明慈”更符合文意,后来为避太宗之女申国公主讳,周必大“明慈”的意见被采纳。之后,周必大又起草了太上皇和吴皇后的答诏,因为周必大在措辞时巧妙处理了人物说话的语气问题,孝宗十分满意。
十二月二十四日,丞相赵雄、宗室赵伯骕出使金国时,要携带国书,朝廷讨论受国书的礼节。周必大立即具体草拟,大致内容是:“尊卑名分之定,有人计较等级、威风;叔侄亲戚关系,难道还计较是坐着还是站立?”孝宗对此颇为赞赏。
乾道七年(1171年)五月,周必大兼任兵部侍郎,他奏请敬重侍从以储备将相之才,增设台谏官以广开言路,选择监司、郡守以补充郎官的不足。不久,兼领直学士院,并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八月六日,兼任礼部侍郎,在后殿谈论治效、人才、科举代笔三件事情,还同王之奇、陈良翰到选德殿应对,孝宗从袖中拿出手诏,举唐太宗与魏徵关系之例,询问他在位久,却未成功绩,治政的好坏及他自己不能发觉的解决办法,命周必大等尽言对错。周必大认为孝宗频繁更换将领与郡守,是两大弊端。孝宗赞同,便革除这两种弊端。江、湖二州干旱,周必大请求捐出南库钱二十万代民交税,孝宗很是赞赏。
乾道八年(1172年),周必大兼任翰林侍讲,又兼中书舍人。不久,他辞去直学士院之职,得到批准。二月十六日,外戚张说再次拜为签书枢密院事,给事中莫济封驳回孝宗诏拟的草令,周必大奏道:“过去满朝之人都认为张说这个任命不合适,陛下自己也知道错了而加以制止了。未到一年,这个任命又下发。贵戚参预政事,公私两方面都受到损失,臣不敢草拟此令。”孝宗迅速让王曮草诏,贬二人为宫观官。张说公开荐举二人,孝宗减轻了贬斥的力度,于是莫济和周必大分别被贬到温州与建宁府地方任职。莫济接到任命立即离朝,周必大到丰城后称病而归。莫济很后悔自己的行动。周必大却三次请求担任宫观职,他因此名气更大。
淳熙二年(1175年)三月二十二日,周必大还朝任敷文阁待制兼侍读,暂代兵部侍郎,并兼直学士院。孝宗对他说:“你不迎合别人,不附会权贵,朕十分倚重你。”九月五日,周必大正式任兵部侍郎,不久后又兼任太子詹事。他上奏说:“太宗(赵光义)储备人才,为真宗(赵恒)、仁宗(赵祯)所用;仁宗储备人才,为英宗(赵曙)、哲宗(赵煦)所用。自章惇、蔡京打击士气后,最终导致外族入侵之祸(靖康之变)。秦桧嫉妒刻薄,驱逐人才,其弊端遗留至今。希望陛下在闲暇之时储备人才。”
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周必大被封为管城县男爵。随后周必大又兼任朝散大夫。吕祖谦致信给他,希望其积极进取,勿太退让,又荐举刘清之。之后周必大升兼侍读。八月,周必大在当值时被孝宗召见,上奏:“金星靠近前面的星,武士踢球,太子参与,臣很担心。”孝宗让周必大把这些话转告太子,周必大说:“太子是人子,陛下令他驱驰,臣怎么敢劝他违命,陛下不要命令他即可。”九月,吕祖谦致函与周必大,求再得任命。在周必大的推荐下,吕祖谦被授予秘书郎。十二月二十四日,出任吏部侍郎。
淳熙四年(1177年)五月二十六日,周必大拜朝请大夫兼翰林学士。九月,天下久雨,周必大奏请减少后宫供给,松缓对浙郡长期以来积欠的租税的逼责,令省部讨论对百姓抚恤之事。十一月七日,周必大与孝宗讨论校正《圣宋文海》一书的事情,并与参政知事王淮建议交付吕祖谦去做,孝宗同意。
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周必大多次乞求回乡,未得到批准。五月,周必大认为孝宗过分重用他,以至于招致非议,并举苏轼之例,于是孝宗想召人为他分担职责,便问周必大:“吕祖谦能写文章吗?”周必大回答说:“吕祖谦的涵养很深,了解典故,不仅仅工于文字。”之后,孝宗派遣使者李裕文令周必大撰写《选德殿记》。十一月,周必大奉旨到选德殿观览亲书的《选德殿记》石,孝宗赐酒、茶及御书白居易《七德舞》、《七德歌》一轴。十二月四日,担任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淳熙六年(1179年)初,《圣宋文海》一书著成,周必大向孝宗请求命名为《皇朝文鉴》(《宋文鉴》),孝宗同意。二月十八日,得旨为其作序。孝宗看后大为嘉许。五月十日,为太子赵惇讲完《礼记》。故于五月二十三日,转大中大夫。十一月二日,又升任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孝宗令礼官讨论明堂典礼,周必大建议祭天与祭地分别举行。
淳熙七年(1180年)三月,吕祖谦复信与周必大,转告张栻病逝消息,并劝周必大帮助朱熹请祠。五月十七日,周必大拜官参知政事。二十七日,进封荥闻郡侯。六月,吕祖谦再次给周必大写信,勉励其致力政事,不可推脱。八月,朱熹函复给周必大写信,深为孝宗不采纳自己意见不快,以病剧为由请祠。并提到南康军救灾的事情。随后三次致信请求周必大上奏孝宗,申请南康军减税之事。九月,吕祖谦为请祠事三次致函与周必大,兼及朱熹、刘清之事,且为其弟吕祖俭乞岳庙,以度荒年。
淳熙八年(1181年)五月,有人借助后妃的引荐请求为郎官,孝宗把此事交给给事中与中书舍人处理,周必大说:“台谏、给舍与三省互相牵制,怎能禀承旨意办事呢?不听从旨意有失于礼节,听从了又有损于法则。旨令下达之日,我们应当一起上奏。”孝宗高兴地说:“肯如此任劳任怨吗?”周必大说:“应该给而未给就会有怨恨,不当给而不给,有什么怨恨呢!”孝宗说:“这是负责任,不是任怨。”
淳熙九年(1182年)九月,周必大拜官知枢密院事。孝宗说:“每次看见宰相不能处理的事情,你用几句话就解决了,三省根本不能少了你。”当时,雷世方乞求只差遣镇江一支军队五千人驻守山阳,周必大说:“山阳控扼黄河口,如果今天减少驻军而后又增加驻军,必然导致敌人的怀疑。扬州武锋军本来驻守山阳,不如每年拨三千人,与镇江五千人一同驻守山阳。”郭杲请求把荆南军队一万二千人移至襄阳永久屯守,周必大说:“襄阳固然是要地,江陵也是江北的襟喉。”于是留下二千人驻扎江陵。孝宗问:“金主(指金世宗完颜雍)已经回到上京,并分派他几个儿子镇守各地,要怎么办?”周必大说:“敌人的恫吓可能只是虚探,正担心我们先行动。我们应当静守,只是边地将领不可以不精心选拔。”
淳熙十一年(1184年),周必大担任枢密使。孝宗说:“如果边境出事,宣抚使之职只有你可胜任,其他人都难以胜任。”各位统帅呈上各军升迁名单,周必大不时点名召见一二人考察其才能优劣,统帅十分恐惧,不敢容于私情。周必大创行内外诸军点式法,对分散在外的军队就亲自去检阅。池州李忠孝自陈有二名正将不能拉开弓,乞求罢去他们的军职。孝宗说:“这是枢密使措置的效果。”
金州谋求军帅,周必大说:“与其让人私下举荐,不如正大光明地选报。”孝宗命令侍从、管军举荐将帅。有人传言大石林牙将要加兵攻金,忽鲁大王分别占据上京,驻守边境的大臣与西夏订立盟约。周必大一概不理会,劝孝宗持重,不要轻举妄动。后证明所传的话果然都是妄言。孝宗说:“你真是有先见之明。”
淳熙十四年(1187年)二月,周必大担任右丞相。他上奏道:“现在国内外安定,这种安定局面大约将近有二十四年了,这正是令人担心之时,应考虑国家的长远之计,不可以频频更改治国方针以图速强。”孝宗说:“如果朕有过失,你可以全部指出来。”六月二十一日,周必大因旱灾乞求罢官,孝宗说:“朕还要依赖众卿协助,如果你舍朕而去,谁与朕一共呢?”之后又请求降低自己的品秩,孝宗都不允许。于是周必大上奏请求宽减夏税,以救灾荒。秀州官员乞求减去大军总制钱二万缗,官吏请求核审是否合适,周必大说:“这难道是审核的时候?”立即蠲免了秀州的总制钱,孝宗称赞周必大为政宽仁。当时密封的奏章多说大臣们的同异,周必大说:“各尽所见,归纳到一处,怎么可能还相同呢?陛下恢复祖宗过去的制度,令三省反复阅读奏章后行动,正是想使上下互相牵持,并不是只是奉行文书。”
十月五日,举奏尤袤为太常卿。与王淮同举杨万里为秘书少监。十月八日,高宗逝世,周必大附奏四事,与吴皇后商量将李才人等遣散从便。并参与裁定高宗遗诏。十月九日,朝廷议定根据显仁皇后(高宗生母韦氏)逝世时的先例,派三位使者报告金朝。周必大说:“今天的事很特殊,不应当害怕敌人而曲意顺从。”阻止了派使者之事。
十一月十一日,高宗大敛。左相王淮与周必大因山陵使一事而矛盾激化。周必大主张差山陵使。而历朝往往以左相任山陵使,王淮听从尤袤的意见,又害怕自己因担任山陵使而去位,便挤兑周必大,坚决主张不置山陵使。十一月二十一日,金朝的贺正使来到宋,有人请求孝宗暂且穿淡黄袍在御殿接受国书,周必大执意不肯。孝宗便身着素色丧服,在帷幄中接见金使。十月二十五日,入奏起草致谢金国札子的事。王淮与周必大争论其事是非,纷争最终以周必大的意见被采纳结束。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三月十八日,高宗出殡,周必大则根据宋太宗出殡时宰相吕端的旧例,请求随同前往。孝宗于是命周必大摄任太傅之职,充任山陵使,王淮失势。九月二十八日,举行明堂大礼时,孝宗加恩群臣,封周必大为济国公。
七月至十月,以詹体仁为首的道学者向周必大发起了大规模的荐士活动。他们共荐举了陈傅良、刘清之、陆九渊、吕祖俭、徐谊、沈焕等三十四位名士,有很多是道学人士,给予反对者以口实。孝宗马上下御笔询问,周必大深知孝宗平生最恨结党营私,极力辩白,随后又解释了所推荐人士的来历,澄清了孝宗对他的误会。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四日,周必大请求孝宗让他离职,孝宗再三安慰。之后,孝宗忽然宣谕道:“近年来朕经常生病且感到疲倦,想传位给太子,但你必须暂且留下。”周必大说:“陛下身体安康,只是由于思念太上皇稍稍过度了些,怎么会到厌倦于政事辛劳的地步。”孝宗说:“最大的礼仪没有比得上事奉宗庙的,而祭礼举行时朕大多是带病前往坚持祭祀的;最大的礼仪没有大于执丧的,而朕不能亲自到德寿宫去。想不退休,这可以吗?朕正要把这个重任委托给你。”周必大哭着退下了。十二月,孝宗秘密赐给周必大高宗禅位时的亲札。同月,孝宗令周必大留下商议。
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八日,孝宗任命周必大为左丞相,迁封许国公,留正拜为右丞相。拜左丞相意味着孝宗对他的完全信任,欲托付以辅政重任。十一日,李巘草拟了二相制度,大家对此贬褒不一,孝宗召来李巘,命他另拟文书,不久把李巘贬到地方任职,周必大因而请求离朝,孝宗不允。孝宗又令周必大参与草拟诏书,专门论述了供奉灵位、侍奉太子之事。二月二日,参与禅位典礼,提议改定禅位诏书。三月一日,周必大被加授为少保,改封益国公。
国子司业何澹最初为周必大所器重,但他担任学官,许久未迁官。后经留正举荐方才升迁,他因而怀恨于周必大,于是借谏官之职予弹劾,致使周必大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之职判潭州。何澹对周必大谴责不停,再使其以少保充任醴泉观使。其后改判隆兴府,但他未赴任,又拜观文殿学士、判潭州,恢复观文殿大学士之官。周必大被所举官吏受贿败露之事牵连,降封荥阳郡公,后又复封益国公,改判隆兴府,他辞去此职,获拜醴泉观使。
主词条:庆元党禁
绍熙五年(1194年)五月四日,宋宁宗即位。七月二十一日,宁宗赐予其《求言诏》,周必大首陈四事:至孝、敬天、崇俭、久任。
庆元元年(1195年),周必大三次上表引退,宁宗命其以少傅、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
庆元六年(1200年),平民吕祖泰上书请求诛杀韩侂胄、驱逐陈自强,由周必大接替任职。次年,韩侂胄的党羽、御史施康年以吕祖泰的上书为借口,弹劾周必大首倡“伪学”(指理学),又私植党派。韩侂胄于是降周必大为少保。在“庆元党禁”中,周必大与赵汝愚、留正被指责为罪魁祸首。
嘉泰二年(1202年),宁宗恢复周必大少傅、观文殿大学士的官衔。
嘉泰四年十月一日(1204年10月25日),周必大在吉州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九岁。宁宗闻讯后惊愕悲悼,追赠太师,为其辍朝两日,赐银千两、绢千疋。十二月,葬于庐陵县斗冈原上。
开禧三年(1207年),宁宗赐周必大谥号“文忠”。
嘉定元年(1208年)十一月,宁宗命楼钥为周必大撰碑铭,并御书“忠文耆德之碑”六字赐予周必大家。
周必大“立朝刚正”,言事不避权贵,处事有谋,治政勤奋,是一位颇富才干的政治家。其为政大体有四点主张:一、强兵,并制订“诸军点试法”,整肃军纪;二、富国,主张大力发展商贸业,以增加收入;三、安民,以民为本,减赋赈灾;四、政修,要择人才,考官吏,固职守。不仅如此,周必大还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他是一位“九流七略,靡不究通”的文学家。诗词歌赋“皆奥博词雄”。其书法“浑厚刚劲,自成一体”。
周必大在任官期间一直秉承富国强军的思想。在助政过程中,围绕国家“中兴图强”目标,对于南宋朝廷面对的经济困状也提出了许多见解和对策,例如主张“节用惠民”的爱民观以及“戢兵督劝”劝农法,即通过“节约用度”来减轻百姓负担,以“惠民”来换取百姓拥护;通过“戢兵” 以使“民安其生,农复其业”,君主和官员“以劝农为职”,与民共期“富庶”。升任枢密使后,周必大不仅积极参与军事问题的讨论,而且在掌握和考察军队实情的基础上,对朝廷的军务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提出了各种对策与建议。周必大所主张的“守御”下“内修”的边防观以及“备御”下“斗智”的平寇法,既是对以往军事防御思想的继承,又是他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重要创举。
人才战略
宋孝宗欲求中兴,人才为急务。“锐意进取”的孝宗对此十分重视,认为:“馆职、学官,祖宗设此储养人材,朕欲待方来之秀,不可定员。”周必大在助政过程中,献智颇多,在人才的选择上建议“博求”文武英才,并用 “分格”储备的方式来辨识人才。周必大的 “博求分格”的储才观,和当时的人才形势极为契合。“博求”利于君主广泛搜罗各种优秀人才。他强调“博求”是长远的目标,要有“储材于闲暇”的战略眼光。同时,“分格”是人才储备中的重要创举,既有利于君主了解和熟悉人才,又能使各级官员在急需用人之时能“按图索骥”。
(一)“博求”文武英才
一方面,“杂举文武之才”。周必大指出,要想实现 “中兴之政”,关键在于储备和用好各类文武英才。周必大建议以“杂举”、“广储”的方式解决人才不够用的情况。也就是说,君主和各级官员平时要善于广泛搜罗各种人才,才会使当朝廷急需用人时有合适人选,不至于出现“任违所长”和“用过其量”的问题。因此,他建议孝宗下诏,要求各级官员“杂举文武之才”,以为朝廷所用。另一方面,周必大建议孝宗效法前朝君主“博求文武之英”的成功措施。以“富人要造居室,通常在十年前种树”作喻,说明要“兴事造业”,就必须“储材于闲暇”。他指出太祖、太宗的人才储备打下了良好基础,反之高宗时“秦桧嫉贤妒能,党同伐异”,以至孝宗“将相不能实现宏图,守令不能遵守上意”。因此他建议孝宗效法先祖“涵养士类”。
(二)“分格”以辩才
周必大认为人才储备是用人之前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在人才选用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他还认为,“博求”之后,还要做好分类,也就是分格。“博求”人才后,朝廷要按人才“所能”分类,将有相同才能的人才归为一格。比如善于驾驭将帅的归为一格。大格下还要分小格。尽可能将不同才能的人才以详细的分类将其区分开来。周必大认为,人才“分格”之后,由各级官员一起上报给君主,作为了解人才的资料。此外,君主还将人才的详细格目放到“二府”,一方面,便于宰执在平时了解和审核人才,另一方面,当朝廷急需用人时,宰执及时选择所需人才,提高了选用人才的效率。
整顿吏治
周必大认为,朝廷应当注重“考其实”。即指君主和各级官员对人才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要做多方面的实际考察。周必大所主张 “振风考实”的用人法,是基于孝宗即位后的朝政情况提出来的。在外虞稍息的情况下,孝宗要想成就“中兴”之政,当全力建设内政,而对有效整顿积弊已久的人才考核方面则是当务之急。只有士风渐好,君主才能真正让优秀人才发挥所长。他指出孝宗若能对人才实际情况细加考察,做到“因言以考实,试可而后迁”,有才之士便为君主趋事赴功,而那些 “以佞托忠,以伪托诚,以私托公”之人则没有可乘之机。
周必大认为,孝宗对于众多一般性人才要“循次而升”。不然,有些人本性奸佞却假装忠诚,品性虚伪却假装诚实,品德自私却假装公廉,对于这些为谋私利而善于伪装的人如不按常规细加审察,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周必大还指出“考实”不仅体现在用人之前,还体现在任用之后,以此作为奖惩依据。为此,他建议孝宗要善于“考其实”,可以“效法虞舜,在郡守治效著闻者中高升几人,从而昭告天下。又再治状不进者中罢黜几人,从而鞭策其余同类者。”这样可获得“循良治国的局面不弱于西汉”的效果。
军队建设
周必大在孝宗朝一直身兼朝廷军政要职,对于军队建设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他重视选将练兵,对国家军队任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南宋军队数量庞大,但作战力却低下。周必大认为问题根源于高宗朝以来将帅选用上的不精慎:诸路总管掌本路军员训练、教阅、调发等事,钤辖、将副、都监均是属于带兵训练或统兵作战的将帅之职。对于这些将帅的选用竟“不问能否,不顾资格”,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周必大提出了他对军队建设的建议,注重边帅的“精择”,把精心、严格选用将帅放在军队建设的首位。
与此同时,周必大还建议孝宗要着重解决“将帅有名无实”的问题。虽然孝宗在选将练兵和大修边备上有所进步,但军队建设仍弊病丛生,尤其表现在“将帅有名无实”的问题上。周必大建议孝宗以精择将帅来革除此弊,即“在现今副总管、钤辖、路分都监中选拔身经百战、有勇有谋之人兼任统制。至于择帅则要更加周详。”周必大觉得,只要孝宗“参以宏谟,详于择人,革此积弊”,使诸路帅臣、将副有其实,国家在对金作战和平定内乱时才能免遭掣肘之患。周必大主张用精择的方式来解决南宋将帅“膏肓”以及有名无实的问题,是在深刻分析当时的军事实情与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准确判断,这一方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南宋军事战斗力不足的问题。
对于士兵的招募、选练,周必大亦针对时弊,提出改良的建议。周必大任枢密使时,结合当时的军政形势,对军队建设和管理进行了有益的完善和创新实践,比如他向孝宗进献他首创的“诸军点试之法”,此法的要旨是,君主不定时地对诸军升差、置籍进行“点召”,对带兵作战的将帅随机考核。点试法“虽不专以此取人,亦因以察其能否,使之不测,则主帅自不敢行私”,能起到严明军纪的作用,从而达到鼓舞军队士气的效果。周必大还主张严训将士。有了严明的军纪,将士会心悦诚服地遵纪听命。在此基础上,将帅还要积极地训练军卒,以此提升他们的对抗、作战能力及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从而达到提振军队士气的效果。面对外患内忧,周必大还建议孝宗将军队中好的训练方法推广至诸州民兵的训练中去。他阐述了训练两淮民兵的战略意义。周必大认为,若军情较急,民兵应该成为作战的正兵。所以,他以孔子“教民战”来鼓励边将要善于训练民兵。
可以说,激励军士,既能赢得军心,又能鼓舞军气,从而大大提升军队战斗力。身为文臣,周必大不仅积极地向孝宗进谏“励军”方略,而且在主理枢府后,更是以身作则地策励将士,鼓舞军气。他主张在“优恤”基础上“严训”将士的励军之法,既是对前代军事战略的继承,又是他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创举。
注重边防
南宋建炎以来,朝臣对处理宋、金关系意见不一。孝宗一朝,张浚、胡铨等主战者建议主动出击,北伐金人;周必大则主张以和议作为与民休息的权宜之计,并谨慎处理礼节和割地问题,抓住时机“内修”。以他为首的主守派既反对贸然用兵,又反对妥协投降,主张在“守御”的前提下,充分做好物力、军力准备,再进行北伐。周必大在助政孝宗的过程中,有见地地提出了“守御”下“内修”的边防观。
(一)“守御”以稳边防。面对金世宗以南宋不奉岁贡为由准备南侵。时任中书舍人的周必大向孝宗分析了当时的宋、金形势,指出“依现在的形势,金方未必不想议和。虽然文书措辞轻辱,但是真实的意图可以略知一二。”只是“怕我们探得对方的实情而不畏惧他们,所以才言辞嚣张,索要岁币。”而宋方“边防不稳,国库匮乏。”因此周必大认为目前并不是对金出战的好时机,应该采取“守御”的策略与之议和。
(二)“守御”以促内修。周必大认为对金“守御”不仅可以稳定边防,而且可以赢得“内修”契机,从而提振国势。因此宋方不能屈服于过分要求,否则会使金人变本加厉,周必大建议孝宗效仿北宋仁宗“稍增岁币从而拒绝契丹无理请求”的做法,应允金人恢复岁币的请求。假如金人有意和议,“则可以以此作为条件。”双方和议交涉数月,宋方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内修外攘”,方能对金“战则克,和则固”。这是当时形势下边防方针的上策。
周必大助政孝宗过程中始终坚持“守御内修”的边防主张,这是在审视当时国势,并结合历史经验而总结出来的。事实上,以南宋国力要想收复中原是不现实的。而对金采取“守御”,然后积极“内修”,对宋、金双方而言是双赢的结果。周必大只是以议和为途径,用稍增岁币来换取和平,但坚决强调国家名节、土地不能丢弃。正如时任兵部侍郎的陈俊卿所言“名分正则国威张,而岁币亦可损矣。”这是从长远利益出发,来权衡利弊得失的做法。
对内平寇
宋孝宗统治期间,曾出现数十起各种形式的“寇乱”。周必大在助政过程中,不仅亲身经历过许多“寇乱”,而且经常参与平定地方动乱。他以丰富的阅历,并结合当时形势,提出了“备御”下“斗智”的平寇法。
(一)“备御”举军政。面对南宋前中期频发的“寇乱”,周必大主张官军在平寇前应做好有效的备御”,一方面是军队的整饬,以提升官军作战力;另一方面是兵力的部署,以发挥官军优势。
对于整饬军队,周必大先指出湖南茶陵地区“贼寇肆无忌惮”原因在于军队官兵的作战力不强。为此,他建议孝宗“诏各路帅守、监司择兵将官,修举军政,谨察所部,凡违法作乱的势头稍有萌芽,就务必断绝聚众起事的可能。”他提出了三点建议:对乔装成逃亡流民的戍卒有所堤防;对茶商牟取暴利的行为有所觉察;对官员违法使用禁军、不训练禁军以及拖欠弓手粮饷的不法行为有所留神,“导致禁军心生叛意,朝廷无法驾驭。”周必大的建议主要集中于官军的战前“备御”上,其中前两条是直接应对“寇乱”而言,第三条则是针对军队管理中的整体弊病来说的。由此说明官军在平定“寇乱” 前应整饬军队,以切实提高战斗力。
对于兵力的部署,周必大认为平定“贼寇”时,官军在兵力部署上应扬长避短,做好重点部署。周必大还指出“贼徒多胜,官军多败”的原因在于官军没有部署好兵力,以至遇到变乱时不能发挥自身优势,反而让“贼寇”牵着鼻子走,这样“贼徒常逸,官军常劳”。官军不宜“驰逐山谷”作战,应将优势兵力重点布控在贼寇来往频繁的地带,这样可以起到“免兵卒暴露,省运粮之害”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派将领率地方治安力量和土豪集中剿灭“贼寇”。
(二)“斗智”巧取胜。做好“备御”,是政府平定“贼寇”的重要保障,既要从宏观上整饬军队,又要从微观上做好兵力重点部署。周必大认为,官军与“贼寇”作战时,还应“斗智”,如此才能“少败多胜”。
首先,斗智不斗多。与“贼寇”相比,官军人数的绝对优势并非取胜的因素。周必大建议选择一支精锐部队。事实上,官军和“贼寇”作战时,人数多的优势往往难以发挥出来,一则剿灭“贼寇”往往在山区进行,官军虽人数众多,作战却不灵活;二则人数多,后勤难以保障,将极大削弱军队作战力。所以,周必大认为,“贼寇”有“小、快、灵”的优势,因此还是要注重作战谋略。
其次,斗智巧离散。周必大根据“贼首知道自己反抗国家,死罪在所难免,往往用‘被捕必死’的后果来威胁士兵从而全力对抗官军”的特点,向孝宗上奏“离间贼寇”的建议。对那些愿意招降的“贼寇”不仅应“开其悔过之路”,而且还应论功行赏,诏令“贼中被逼之人如果能翻然悔悟,杀戮贼首,不但可以赎罪,还可以格外补官,重行赏赐。”并发出通报,让他们“转相告报”,目的是“分化贼寇势力”,以“平贼乱”。
发展农业
南宋前中期内忧外患,农民大都流离失所,根本无法安心生产,农业也难以发展。为此,周必大提出“务农之要,莫先于戢兵”的建议,即朝廷应尽力停止战争,给民众提供安心生产的环境,以使民众回到熟悉的土地和家园。因为战乱导致“挥师所处荒草丛生,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所以,统治者应“惩忿而窒欲,偃武而右文”,这样便会使“士兵可使转而为农民,战场可使转而为沃土”,从而“民生安定,农业发展,统治者无事于劝。”
国家停止战争,民众才能安心从事生产。周必大认为农民的勤与惰关系到邦国大计。在他看来,有了“戢兵”做保障,统治者在引导民众致富的过程中还需做好“劝农”工作,在组织“务农”时,就应对勤劳者给予奖赏,对懒惰者要多“督劝”,促使其完成应有的生产任务。周必大还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在出任潭州通判时,他不仅督劝潭州民众要勤劳农作,而且在实际的耕作技术上,如深耕田土,顺应天时,肥瘠搭配,修造水利等,给予具体指导。同时还号召民众专心生产。周必大主张以“戢兵”来换取民众安心务农的环境,以“督劝”的方式来激发民众生产积极性。这些主张既是对前代“劝农”思想的继承,又是他在“以民为本”实践中的创举。
诗
周必大有诗600多首。他的诗有的善于状物,如《池阳四咏·翠微亭》中的“地占齐山最上头,州城宛在水中洲;蜿蜒正作双虹堕,吸住江河万里流”,比喻浅近新颖。又如《游庐山佛手岩雪霁望南山》中的“十日顽阴不见山,山中一夜雪封庵。伊予的有寻山分,日照北窗云在南”,气骨稍弱,却清新淡雅。他初学黄庭坚,后由白居易溯源杜甫。在有些诗里他喜欢用典,未能摆脱江西诗派的影响。
周必大学识渊博,在诗歌方面,有专门的理论著作《二老堂诗话》,此书偏于考证“必大学问博洽,又熟于掌故,故所论多主于考证。”
骈文
周必大是南宋有名的四六文大家,他于为官之时撰写了大量的四六文,宋孝宗一朝,他执掌内外制时间很长,许多重要的诏令典册都由他撰写,不少代表朝廷的重要文章,都由他撰写。其所撰四六文多成为南宋四六的典范之作,如《岳飞叙复元官制》,词婉义正,是宋代骈文佳作。是士人效法的对象。因此,周必大的四六文在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当时和后世四六文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必大的四六文在继承北宋四六文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为: 一是既得皇帝之用心,又符合四六文文章之体制。二是呈现出散文化特点。得体主要体现在周必大对章法的遵守上。周必大代言体四六文在语言上也很得体,即体现出典雅的语言风格。其四六文呈现出与王安石相同的典雅风貌,注重使用经史语,且运用经史语时注意对偶的精切。四六文语言的典雅风格以北宋的王安石最为典型,即四六文语言要出自于经史,代言体四六文更是要求词臣使用典重之语。
散文化也是周必大四六文的一大特点。宋室南渡以后,“以古文为四六”的欧苏派四六文写作手法被南宋四六作家所继承。周必大在对当时四六文写作进行评论时也注意到了四六文散文化的特点。周必大称赞仲并“以古文就近体”的写法,这与欧阳修“以文体为四六”的观点相近。他既主张“以古文就近体”,又主张四六文写作要谨守四六体制;既重视四六文的对仗和用典,又强调应突破对偶韵律的束缚。周必大四六文体现出散文化的特点,如大量使用虚词,参以古文的议论手法,所用典故恰当贴切,事无泛用等,这都是散文化的表现形式。周必大在四六文中大量使用虚词以求得文气的流转和表意的准确。
散文
在作家的创作方面,周必大继承了前人的“文气说”,并强调“理”,具有宋代文论的鲜明特征。周必大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气”和“理”,不仅强调“气”的作用,还侧重“理”,重视学习儒家经典的作用。又因文人所学的内容大多为儒家经典,所以“学’气在文中也可以理解为对“理”的重视。
周必大散文主体风格是“雄深博雅”,主要表现为思想内容的雄深博雅艺术手法的用典繁密、文笔简练、语言流畅、行文的苍劲有力、文体的多样等方面。这种风格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追溯到司马迁散文的“雄深雅健”,韩愈的古文理论欧阳修的“六一风神”。
周必大知识渊博,熟悉当朝人物、掌故。在他的散文及《二老堂诗话》中,保存了不少研究宋代文学的资料。他的神道碑、墓志铭一类文字,主次分明,颇有史法,往往为元代修《宋史》者所取材。
周必大的序文如《〈皇朝文鉴〉序》,写得典重雅正。题跋如《题陆务观送其子赴官诗》,游记如《南归录》所写游石湖,则颇富情致。总的说来,这类散文内容丰富,文采则时有不足。
周必大曾用时四年,主持刊刻了宋代四大类书之一的《文苑英华》计一千卷,还刊刻了《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使《欧集》自此以后有定本,且得以保留至今。“周必大刻本”被历代名家奉为私家刻书的典范。他曾在朝廷担任过秘书少监的工作,使他熟悉官廷校勘,使他在致仕之后有能力对《文苑英华》、《欧阳文忠公集》进行重刊。
周必大是南宋初年私家校勘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献学实践和成就对后世的文献校勘、印刷都有一定的影响,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宋代
赵构:掌制手也。(《宋史》引)
赵眘:①意卿止能文,不谓刚正如此。(《宋史》引)②卿不迎合,无附丽,朕所倚重。(《宋史》引)③好一个宰相!(《鹤林玉露》引)④若有边事,宣抚使惟卿可,他人不能也。(《宋史》引)
朱熹:如今是大承气汤证,渠却下四君子汤。虽不为害,恐无益于病耳!(《鹤林玉露》引)
吕祖泰:独周必大可用,宜以代之,不然,事将不测。(《宋史》引)
赵扩:①嘻!此四朝宗臣也。(《忠文耆德之碑》引)②道德文章为世师表,功名始终,视古名臣为无惭也……在位最久,得君最专。
陆游:①大丞相太师益公,自少壮时,以进士博学宏词,叠二科起家,不数年歴太学三馆。固多少年豪隽不羣之士,然落笔立论,倾动一座,无敢撄其锋者,惟公一人中。虽暂斥,而玉烟剑气、三秀之芝,非穷山腐壤所能湮没。复出于时,极文章礼乐之用,绝世独立,遂登相辅。大诏令典册,孝宗皇帝特以属公。于戏圣主之心,亦如造物非私。公以富贵,盖大官重任,不极不久,则无以尽其才也。公在位久,崇论宏议,丰功伟绩,见于朝廷传之边徼者,何可胜数。(《文忠公集序》)②斯文日卑,公则崧岱。士昏于智,公则蓍蔡。公老不衰,雷霆百代。(《祭周益公文》)
楼钥:①以国事为己任,进退人才,一本公道,养民择守,忧边训兵,仰赞睿谟,虑周而敏,被遇日隆。(《忠文耆德之碑》)②孝宗皇帝在位二十八年,厉精求治,久而不倦,圣德日新,光绍祖宗。宰相凡十有五人,明良会遇,可谓盛矣。求其相为始终,全德备福,未有如益国周文忠公者。始公亲见,龙飞御名之立,己尝预议。中间再以力排权,幸沮其方用。忤旨去国,略不少贬大夫之过。计者谓公不复用矣。圣明洞照,愈加褒擢,遂至元宰任天下之重。周旋密勿,终赞与子之决。以孝宗之实睿,实聪公之明敏肃,给真千载之遇,而又事光宗于春宫。夹辅初政,功成身退,既挂衣冠,犹被主上宠光者,十年呜呼!其可谓圣朝之宗臣矣!(《卷九十四·少傅观文殿大学士致仕益国公赠太师谥文忠周公神道碑》)③巍巍孝宗,天锡勇智。二十八年,是为盛际。猗欤益公,善始以终。始进以文,终察其忠。再折奸萌,逆鳞以批。事定言验,表表忠规。献纳论思,知无不为。弥缝辅赞,百工惟熙。三圣相授,同守一道。公实佐之,家有宸藻。忧边思职,具存宏模。临机辄断,华夷谧如。告老既休,著书自若。拳拳斯文,以惠后学。天不憗遗,殄瘁兴悲。既铭公墓,又勒丰碑。生荣死哀,身美君显。是为宗臣,后庆其衍。(《忠文耆德之碑》)④渠只会说大话,如奄有万方,君临兆姓。(《四朝闻见录》引)
杨万里:公自绍兴,奋繇诸生,独提一笔,万人莫撄。遂收双科,遂入三馆。遂掌丝纶,遂首辅賛,中兴以还。孰冕词臣,维汪龙溪学士曰:“真公出其后而出其上。”发帝之令,有一无两。髙皇倦勤,逊于孝宗。托子者谁,维陈鲁公孝,逊于光畴。纉陈者公,扶日毂以照天下。昔汉董贾玉(董仲舒、贾谊),英文事彼,岂不文文而不位。昔唐房杜(房玄龄、 杜如晦的并称)星,垂相勲彼,岂不位位而不文。维文维位,公具其尤。其词典谟,其勲伊周。(《祭周益公丞相文》)
倪思:①才宏而识远,行峻而气和。其学以致知,为先其文,以明道为本有一。公望隆寿俊,德如伊尹,任重保衡亮四世如毕。②公生庐陵,继六一公(六一居士欧阳修)。士论推尊,毕世而同。惟公之徳,粹然谦恭,玉山珠渊,清明内融。惟公之才,用而不穷,出入屏毗,应变从容。惟公之学,源深流洪,九流七略,靡不究通。惟公之文,防奥词雄,众体兼备,三代同风。奋身绍兴,厥声摩空,乌台螭防,寖膺显庸。隆兴乾道,风虎云龙,明良遇合,千载一逄。暨于淳熙,治盛功丰。公于是时,蔚为儒宗。乃掌帝制,勒崇垂鸿。乃陟文昌,献纳输忠。乃侍讲读,乃翼储宫。遂登廊肆,开府西东。聚精防神,志合谋从。遂正台鼎,辅相弥缝,宻賛亲传,功业愈隆。绍熙初政,矩叠规重,退而分陜,初不言功。庆元告老,归从赤松。优游绿野,名压岱嵩。皇防涣渥,进阶累封。岿然四朝,善始以终。(《祭丞相周益公文》)
郑丙:尚书喉舌之司,命令由之出纳;大臣股跋之任,纪纲赖以维持。必大性端而道直,才周而识宏。文追作者之风,学通时务之要。黄钟谐众律,备涵太极之和;破柱蛇中流,坐阅百川之注。谋猷悉罄于忠嘉,操履克全于坚正。承明三入精白一心。黄麻似六经之醇,久掌丝纶之命;天官据群才之会,独专冰璧之明。经幢日效于论思,宫尹首资于调护。总领众职,勤劳数年。枚数廷臣,无出其右;博稽人望,素已允孚。延登两社之崇,协赞万几之化。尔其开众正之路,通群下之情。调娱尽纳于太和,豫备迄成于整暇。噫!名盛而人斯责望,益宜砥节以守公;本强则朝有精神,允赖折冲而压难。
颜棫:闳深而简重,温裕而刚方。博物洽闻,贯百家九流之奥。高文大册,追三代两汉之醇,思陵爱其有制诰之才,孝庙识其真宰辅之器。赞虞舜垂裳之制,久鬯于明谟洎神禹。若帝之初,力禆于新政。庶官无旷,百职惟熙。恳辞机务之繁,旋俾保厘之重。升亚傅之崇,进退可观,始终罔间。时事靡闻于挂口,家居惟乐于著书。
程洵:夫以天子之宰位,貌尊重号,礼绝百僚而叅军,古所谓居百僚底者,贵贱悬绝,如此踪迹,何由輙闻于钧听。而洵心独喜者,非特一世宗工,三朝元老,得以瞻望仪型,慰平生敬慕之心。抑闻朱刘二君子,皆明公异时屈辈行与之交者。斯文之统盟,善类之宗主,于是乎在而洵也。伏惟明公功业之盛,既追踪韩富,而道德文章之妙,亦俪美程苏。(《上周益公书》)
王子俊:伏审勇退,莫回防荣。益宠推挍,近世谓当班文富之间,瞻言髙风,乃忽在羲皇之上。其归擕持全名,照耀千古。某官功在彞鼎,名满华夷。方堂堂当国之秋,极蹇蹇匪躬之操。格天扶日,了无一节。之诡随破,斧缺斨。始有后来之汹涌,人方愿去子髙之胄公,乃遂挂神武之冠。(《贺少傅周益公致仕》)
莫子纯:器量宏深,才猷通敏。有觉德行,夙并驾于渊骞。发为文章,盖上规于姚姒,早被圣神之眷,浸膺廊庙之求。翊赞两朝密勿,敷陈之际,始终一节,雍容进退之间,蹇蹇王臣,皤皤国老。
徐谊:(其文章)连篇累牍,姿态横出,千汇万状,不主故常,何其富也。诗赋铭赞,清新妩丽,碑序题跋,率常诵。其所见足以补太史之阙遗,而正传闻之讹谬,又何其精也。国初承五季之后,欧阳文忠公以文章续韩昌黎正统,一起而挥之天下。其后穿凿破碎之害起,士俗亦陋。及公发挥文忠之学被,遇高庙辅相阜陵,弼成治功。于是二公屹然,并着于六七十年之内。今观遗稿,贯穿驰骋,雍容而典雅,体正而气和,使人肃然起敬,如俨立于彤庭广厦之间,黄钟大吕勿振于心。其渊源盖有自来淳熙中公,翱翔于鸾台凤阁,已登政地谊,亦备数于朝绅之后。时高文大册多出公手,而公谢政事去矣归……其年益高,视听益壮,著述议论,方川至而无倦也。盖亦参公之行事而观焉。则文章学问,本末源流,人材风俗,盛衰起伏,皆可自是而有考。(《平原文稿序》)
时澜:堂堂崧岳,凝立为宗。天之尊爵,公所自有分茅胙土,班崇五等奚爵之云。人之良贵,公所独占。秉钧宅揆,位极人臣。匪以为贵,人事与天运而流矣。宦而公卿,乐权用势。善类汇征,公独吐握。潭府巍巍,融为春风,杞梓楩楠。纤巨自售,中心好也。寒士欢颜,公独已责。食禄万钟,十九在外。丝寒粟饥,在在而然久而继也。道纯金玉,既熟既茂,文出宫商,克伦克谐。盖其相天子伊周而学者,师之孔颜也。德备而体,愈谦业富。而心愈慊,休休汲汲,将终身焉。
詹体仁:淳熙之盛,百世莫京,二三辅弼,有光汗青。惟公终始,独迈等伦。妙龄秀发,词坛早登清切之地,历阶以升,绸书约史,雅健雄深。垂光编简,灿若日星。辅成圣学,缉熙光明,宠升内相。位冠禁林,润色训诰,发挥丝纶。词章德业,当代一人。乃陪政府,参预几廷。逮登枢极,即秉钧衡。四海鼎安,一尘不惊。九功惟叙,庶绩其凝。帝嘉相业,班峻孤卿,鼎彛刋伐,胙土疏荣。风云庆会,荐历熙辰。均劳释政,养素全真。
刘崇之:公蓍龟栋梁,经邦术业。命代文章,覧辉德刃,独步词场。九霄平跻,紫微玉堂。王言诞播,传诵四方。制作孔盛,居室富藏。浑浑灏灏,巍巍煌煌。正笏垂绅,雍容庙廊。洪化寅亮,明谟赞襄。忠肩稷契,化迈虞唐。无瑕白璧,闻望颙昂。泰山岩石,景星凤凰。翩然勇退,敝屣轩裳。鸣珂燕闲,几舄徜徉。绿野晋公,赤松子房。为书满家,金薤琳琅。沉浸醲郁,温润铿锵。士登龙门,无艺不扬。克勤小物,兼收寸长。尊谦下济,夫子温良。真贤并世,此乐未央。(《周益公丞相祭文》)
李璧:为辞章,神造天出,温淳雅正,骏发明厉,各适体宜。掌内外制余十年,一时大典册,皆出公手。天下学士,传风矜式焉。然皆发持,满流既溢,激射澒洞,非如他人遇事,作机杼轧轧如也。自昔蜚英文苑之士,往往与世异辙,事业风采,倾动天下而文无传焉。盖其积也不厚,则其发也有所穷。如公逢辰,得君负衡据鼎膏,泽被天下,而斯文之光焕乎如日星丽天,物物呈露。斯可谓炳炳烈烈,为宋之章者矣。末节益髙,迈杜门十五年。著书满家,吮六籍之腴,咀百家之华,四方碑版得公笔,然后满意。始终声名,无毫黍玷缺,识与不识,浩然归重,考行训徳。曰文曰忠,与韩颜富欧苏诸公并传于无穷。(《周文忠公行状》)
刘元刚:忠臣以忠襄、忠简正纪纲于征战之秋,忠也。礼乐太师旦,文章卫武公,以欧文忠、周文忠(周必大)、杨文节,宣黼藻于晏粲之盛,亦忠也。故尝为之说曰:五贤相望,迪民彞尽,以忠文冠圣。(《敬书庐陵五先生像》)
文天祥:①列圣文章千载重,诸孙声气一时同。著庭更有邦人笔,稽首承休学二忠。(《敬和道山堂庆瞻御书韵》)②秘苑固知朋可正,畏途犹恐甲方衷。欲酬长者殷勤祝,坎止流行学四忠(周必大、胡铨、欧阳修、杨邦乂)。(《和萧安抚平林送行韵》)
元代
刘将孙:东南百五十年来,庐陵文字为盛。胡澹庵竒博,如彛欵鼎识。周益公典裁,如金科玉度。杨诚斋清峭,如氷松雪栢。二三大老风流相望,大启迪于后人。
刘岳申:此宋南渡之司马,其公论之。在天下不如在宦者,其所居为绿野不如为兰若。此千万间之广厦,所以不如一丘一壑之画。(《益国周文忠公赞》)
吴澄:庐陵之士,俊伟卓荦之类多,谨重信厚之类少。昔人论汉山西诸将,独赵营平、苏属国似非山西人物。予亦尝言益国周丞相虽家庐陵,而泯然俊伟,卓荦之迹,韬于谨重信厚之中。故其名位所到,事业所就,超出众人之上。(《送庐陵解辰翁谒吏部选序》)
脱脱等:①必大为翰林学士几六年,制命温雅,周尽事情,为一时词臣之冠。②谋大事,决大议,非凝定有立者不能也。周必大、留正一时俱以相业称,然必大纯笃忠厚,能以善道其君,光、宁禅受之际,惧祸而去,其可为有立乎哉?(《宋史》)
王义山:余尝读益公程文,殊有可议。如绣衣卤簿记,蔡邕谓卤大楯也,以大楯领一簿之众,故谓之卤簿。此益公记中所欠,谓之博学可乎?又如代安南国进驯象表,上句是有出处,下句无如。此谓之宏词可乎?自此科出,晦翁鄙之,诚斋又鄙之,益公偏以冠冕词臣大行之,非宜也。读益公程文,觉其实徒赘于益公之文名也。(《周益公宏词程文集后跋》)
方回:周益公丞相之四六,杨诚斋秘监之诗,俱名天下而同郡。此(指周必大作《上巳访杨廷秀赏牡丹于御书匾榜之斋其东园径 》)益公老笔,此言深有㫖子由,诗胜子瞻,不工不博不深,于其间字用力,而有幽味。
明代
王沂:宋以文章为天下之宗者,自庐陵欧阳公始。庐陵以忠节为天下劝者,自杨忠襄邦乂始,忠简胡公、文忠周公、文节杨公继之甚矣……忠简之后,周文忠公在相位,汲引善类,首以紫阳为荐。庻几君子彚进,国统奠安。其知人之明,与安邦之义,葢可想见。然紫阳(朱熹)当忠简在位时,尝荐之光尧,曾不一至京师。及周文忠公荐之,乃幡然而起,则以天下无不可为之。忠简、忠襄声望绝人,而周文忠、杨文节二公振之然。庐陵忠节,表表愈伟,岂无自哉!(《庐陵五先生像赞》)
王祎:当时赠官制词,称公年几八袠研精,弗倦于简编,而况中年有作。宜其临文详审如此,是以为南渡后文章一大家也。(《跋周益公祭文稿》)
解缙:一德格天,四朝辅政。功烈文章,郁郁其盛。(《周文忠公赞》)
商辂等:①侍御史李衡、右正言王希吕,论说不可执政。直学士院周必大,不草答诏。给事莫济封还,帝罢四人。前以张说签书枢密院事,因张栻论罢之。今其用说之意,益坚于前。遂罢四贤(指周必大等四人)而卒用之独,不思曰勍敌,未复倘用说,而败国则必贻笑于天下后世矣。虞允文、陈俊卿、张栻、李衡、王希吕、周必大,莫一时之济贤者也。一时罢去,不肖者也一时用之。孝宗近小人远君子如此,得无愧于金主雍乎!②侂胄徒自尊大,而卑陵朝廷,一至于此愿亟诛侂胄,师旦筠而逐,罢自强之徒。故大臣在者,独一温儒周必大可用宜以代之,拨乱以正圣听。(《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五》)
杨士奇:自欧阳公而下,有杨忠襄、胡忠简、周文忠、杨文节诸君子累累而出,伸大义于天下。(《送李伯高训导序》)
王直:昔之君子文学之纯正,若欧阳文忠、杨文节公;徳行之粹美,若胡忠简公;政事之寛和,若周文忠公;名节之崇高,若杨忠襄公、信国文公者。盖鲜其所为道,皆古圣贤之道,天下后世之所仰望而师法者也。(《送刘进士赴京序》)
清代
王夫之:至若周必大、王十朋、范成大、杨万里之流,亦铮铮表见,则抑文雅雍容,足以缘饰治平而止。(《读通鉴论》)
纪昀等:必大以文章受知孝宗,其制命温雅,文体昌博,为南渡后台阁之冠。考据亦极,精审岿然,负一代重名,著作之富,自杨万里、陆游以外,未有能及之者。(《四库全书总目》)
储大文:其体整钜,则益国周文忠公也。文忠公握文枋三十年,号古今应制第一手,此则集厥大成。实为典宝雅匪明。吉水、泰和、荼陵,所克逮而重之。以午桥嗜吟,渭南题集,用李苏长,寿景龙之正,裁叅陈范。建炎乾道之新响者也。(《张文贞公集序》)
丁仪:昔人谓其诗格澹雅,由白傅而溯源浣花,实则不名一体。五古格调犹是北宋,惟清雅过之。七古、绝句,微类白傅,而平淡不及。近体五言最为神似,七言则困于使事,全非唐音矣。而语气时袭词曲余音,尤足为病也。(《诗学渊源》)
贺裳:周益公气骨不高,而微有淹雅之度。如咏《杨廷秀家园》“回环自斸三三径,顷刻常开七七花”,亦有自然之美也。公与同郡欧阳修相善,每摘其警句示人。余惟喜其“风色似传花信到,夕阳微放柳梢晴”有态,馀俱寒陋。
民国
沈曾植:欧阳文忠词名近体乐府,周益公词亦名近体乐府,慕蔺之意欤。两公同籍吉州,同谥文忠,事业文章,后先照耀,益公集编次之法,亦全用欧集例,盖文脉相承,气节一系。(《菌阁琐谈》)
范文澜:周(必大)、留(正)都是朝廷上反战官员的代表。(《中国通史》)
据说周必大有一个酒杯名为“鹤飞盏”,斟上酒,杯上的鹤就飞起来,喝完酒后,鹤就不见了。
据《西湖二集》记载,周必大长身瘦面,嘴上无根髭须,身板伶仃,如同高脚鹭鸶。当时民间称他为“周鹭鸶”,他的政敌编造歌谣嘲讽他:周鹭鸶,嘴无髭,瘦脸鬼,长脚腿。
周必大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时,朱熹在与刘子澄的信中评论此事说:“现如今是需要下大承气汤(药性较猛烈的泻药)的症状,他(孝宗)却下四君子汤(药性柔和缓慢的补药,此指周必大)。虽然不会造成危害,恐怕对病情也没有好处!”
据记载,周必大身材高大而脸庞清瘦,样貌如同野鹤。他在翰林院任职多年。孝宗(原文寿皇是指宋孝宗退位后,宋光宗所上尊号“至尊寿皇圣帝”的简称)在一天退朝空闲时,感叹说:“好一个宰相!只是怕他福薄。”一个老宦官在孝宗身边说:“官家(对皇帝称呼)所感叹的,难道不是周必大吗?臣观察司马光的画像,也像周必大一样清瘦。”孝宗为此一笑,于是提拔周必大。周必大此后任太平宰相,参与并闻知禅让盛事,晚年出镇长沙,退休后得享十多年的清闲福气。
淳熙初年,孝宗常亲临球场,周必大说:“臣固然知道陛下不会忘记检阅战备,然而太祖(赵匡胤)二百年的天下,其希望在于圣上的勤勉,希望陛下自爱。”孝宗脸色一变,说道:“你的话很忠心,是不是为了预防衔橛之变(意外发生的事故)?朕正以国仇未报、耻辱未雪为念,不想自寻安逸。”
淳熙七年(1180年),孝宗问他:“执政与宰相,本来应当和睦而又有不同之处。在这之前宰相论述某事,而执政再没有什么可补充的了,这是为什么?”周必大说:“大臣本来应该相互支持或反对。自从秦桧当权后,执政不敢说一句话,以后便成为理所当然。陛下虚心请教抛开自己的尊严,大臣哪敢自以为是?只要小事不敢隐瞒,那么大事又有什么理由要隐瞒。”孝宗深以为然。当时久旱不雨,孝宗下手诏求直言。宰相认为此诏一下,各州郡都会乞求赈济,如何应付,于是约周必大一起上奏反对此令。周必大说:“陛下想了解下面的情况,而我们却要加以阻拦,怎么可以堵塞公众的言路呢?”
据《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周必大夫人王氏有媵妾(陪嫁的女子,或指姬妾或陪嫁丫头。媵妾的地位要比妾高很多),周必大盼着她来,王氏便只让媵妾待在后院活动,不让她进厅堂。正值暑季,一次周必大经过后院,媵妾告诉他自己渴,周必大便舀热水给她喝。夫人在屏风后窥视,走出来说:“好一个相公,竟然为奴婢取水。”周必大笑着说:“难道你没有看见建义井(供公众汲用之井)的那些人吗?”
据《西湖志余》和《西湖二集》记载,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丙子),周必大中进士,做临安府和剂局门官。他将近五十岁,方得一子,寻个姚姓乳娘(乳媪)给这个儿子喂乳。不料姚乳娘患起一场感寒症来,特占一卦,占卜的文辞(文中的繇)说:药王蠲痾(治愈疾病),财伤官磨。困于六月,盍祈安和!不久,姚氏病死。周必大见灵验,恐六月深有可忧之事,心中忐忑,日日谨慎。直到六月三十日,周必大认为灾星已过,同僚官便置酒到周宅中,开怀畅饮。当时周必大住在样沙坑,与运属王氏连栋。王家小舅子是新任御史马舜韶,权威势大。当日,马舜韶来王家,王氏大摆宴席。谁料到了夜里,王家丫鬟因日间伏事舅爷,忙了一日,把灯插在壁上便睡去,那灯火延在壁上,首先烧着周必大的宅子,一时间便延烧数百家,周必大从睡梦里醒来,急急救得家眷人口;衣服之类,烧得个罄尽。
临安帅韩仲通明知这火从王家烧起,因王家舅爷为御史不敢得罪,便拿住周必大并邻比五十余人,单单除出王家。诸人尽数在狱中,奏行三省勘会。周必大在狱中问狱吏道:“失火延烧,据律该问什么罪?”狱吏道:“该问徒罪。”周必大道:“我一人承担,以免五十邻比之罪,我还该何等罪?”狱吏道:“不过除籍为民。”周必大叹息道:“人果可救,我何惜一官?况舍我一顶纱帽,以救五十余人之罪,我亦情愿。那卜辞上说‘财伤官磨’,数已前定矣,怎生逃避?”周必大认定主意,不肯变更,自认状词。于是周必大被削爵,释放五十余人出狱。
周必大家被烧得寸草俱无,又因削了官爵,安身无地,只得投奔丈人王葆(字彦光)。冬日里一天大雪,王葆梦见门前有许多黄巾力士在门前扫雪,还说:“明日丞相到此,扫雪奉迎。”次日恰好是周必大来到。王葆暗自吃惊:“难道这除籍为民的人可为丞相?这个梦准要应在周必大身上了。”不久,高宗开博学鸿词科。王葆因梦中之事,极力要周必大应考。周必大道:“此事久不料理,怎好冒失而去?”王葆刺激他:“你安于现状了。”周必大不得已只得作怏怏不乐状到临安。那时权奸秦桧病死,高宗更化(改制),由汤鹏举出卷,试法极严,而周必大因为先前梦见卤簿图,便记得烂熟,汤鹏举看这一卷考核精细,取为首卷,周必大从此在翰林院九年,文章之名布满天下。之后荣登相位,民间称他是救人积了阴德才有荣华富贵。
周必大曾在乡里建三忠堂,因欧阳修(谥文忠)、杨邦乂(谥忠襄)、胡铨(谥忠简)都是庐陵人,也都是周必大平生所敬慕的人,所以周必大撰文记述他们的事迹,这是他的绝笔。
辈分 |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家世 | 曾祖父 | 周衎 | 官至朝奉郎,累赠太师、秦国公。 |
曾祖母 | 郭氏 | 赠秦国夫人。 | |
祖父 | 周诜 | 北宋元符三年(1100)进士,官至左朝散大夫,累赠太师、秦国公。 | |
祖母 | 潘氏 | 赠秦国夫人。 | |
李氏 | 赠秦国夫人。 | ||
张氏 | 赠秦国夫人。 | ||
外公 | 王靓 | 官东平 、苏州知府。 | |
伯父 | 周利见 | 北宋政和八年(1118)进士,官历黔州通判、广东转运判官、辰阳知州、左朝请郎。 | |
父亲 | 周利建 | 官至左宣教郎、太学博士,累赠太师、秦国公。 | |
母亲 | 王氏 | 赠秦国夫人。 | |
平辈 | 表兄 | 周必正 | 初以祖荫入仕,官历赣州知州、军器监丞、提举江东常平茶盐公事、奉直大夫。 |
弟 | 周必强 | 曾中解元,擅长作诗文,真德秀尝序其集。早卒。 | |
妹妹 | 周三叟 | 夭折。 | |
—— | 配偶 | 王氏 | 绍兴二十三年(1153)娶,监察御史王葆之女,封益国夫人。 |
子辈 | 儿子 | 周纶 | 曾任朝请大夫、知筠军二州事。 |
孙辈 | 孙子 | 周颢 | 曾任宣义郎、监景德镇兼烟火公事。 |
长孙女 | —— | 嫁承事郎、监嘉兴府籴纳仓萧彖。 | |
周必大至少有孙女五人,除长孙女外生平均不详。 |
表格参考资料:
宋代,举世重交游。同年乡旧、亲友世交、士人方外以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形成不同形态的交游。周必大作为南宋时孝、光、宁宗三朝重臣,交游甚广,这一时期几乎在政治上文坛上稍有名望的人都和他有联系。结交的诗侣文友“灿若弦上星”。
关系 | 姓名 | 身份 | 交游 |
---|---|---|---|
忘年交 | 胡铨 | 文学家 大臣 | 两人交往始于乾道元年。二人经常次韵酬唱,有大量的唱和诗。《文忠集》中收有《胡邦衡相过赏金凤许诗未送邦衡复作木犀会二花殆是的对偶成四韵》《次韵胡邦衡二首》《顷创棋色之论邦衡深然之明日府中花会戏成二绝》《二月十七日葛守钱悴出所和胡邦衡羊羔酒诗再次韵简二公》《七月十五日邦衡用前韵送薰衣香二贴次韵为谢》《邦衡置酒出小餐予以官柳名之闻邦衡近买蝉名野梅故以为对》《戊子岁除以代酒送邦衡邦衡有诗见戏仍送牛尾鲤次韵》《邦衡再送二诗一和为甚酥二和牛尾狸》《后两日大雪邦衡复用前韵作穷语戏和》 |
文友 | 杨万里 | 文学家 | 是周必大晚年主要唱和对象,每逢过节,两人互赠礼物,诗文唱答。杨万里有《题益公垂相天香堂》《偶生得牛尾鲤献诸垂相益公佑以长句》《贺周压相迁入府第启》《和益公见谢红都胜芍药之句》《益公和白花青绿牡丹王字韵诗再和以往》《益公新作三层百尺新楼署曰围山观贺以唐律二章》《益公题三老图郡士刘钠以乘成兄生于巳而予丙午诚齐丁未写三老图为题四韵》等。周必大有《次韵杨廷秀万花川谷主人为海棠赋二诗妙绝古今断章有平生不带花福不是愁中即病中之叹花次韵并序》《茅山刘先生觉高士绘云琴图求诗次杨廷秀韵》《廷秀跋云琴图一记高士被遇阜陵再赋小诗》《次韵杨廷秀侍郎寄题朱氏渔然书院》《次韵廷秀待制寄题李纪风月无边楼》《次韵廷秀待制玉蕊》《杨廷秀送牛尾鲤佑以长句次韵》等。 |
陆游 | 文学家 | 二人交往始于绍兴三十一年,陆游有诗《周洪道学士许折赠馆中海棠以诗督之》,周必大有诗《务观得曾吉甫茶反以诗见遗因次其韵》《招陆务观食江西笋归有绝句云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鲤归向妻擎夸至夕书生寒乞定难医戏和》《许陆务观馆中海棠未与而诗来次韵》《以红碧二色桃花送务观》。 | |
范成大 | 文学家 丞相 | 两人交游四十余年,诗词酬唱,书信往还,共同反对近习擅权,情谊深厚。范成大去世两年后,周必大作《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 | |
仕友 | 赵汝愚 | 丞相 | 《文忠集》记载,二人从乾道九年到淳熙三年来往信件共二十封,周必大作为赵汝愚的前辈,对他多有提携和引荐。绍熙四年赵汝愚升任宰相时,周必大有书信祝贺 |
理学人士(政治合作) | 朱熹 | 学者 | 周必大与朱熹是世交,两人之父周利建和朱松同为政和八年进士。必大和朱熹一直保持着友谊,直到他晚年退居庐陵,也和朱熹常书信往来,进行学术辩论甚或谈禅论道。 |
刘清之 | 官员 学者 | 周必大《闲居录》中记载,隆兴元年,他同刘清之登山访寺泛舟,同游几个月,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周必大对清之非常照顾。淳熙二年,他举荐刘清之以自代兵部侍郎。据《宋史》记载,刘清之弥留之际,周必大来视疾。刘清之逝后,周必大还为其作品题字。 | |
吕祖谦 | 学者 | 周必大和吕祖谦、张栻私交颇好。乾道六年,蛰居多年的他刚回临安,吕、张二人便约他相会。乾道九年、淳熙初年,周必大奉祠居家期间,和张、吕二人多次通信。在给张的信中,他对道学家及一些弟子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周必大对张等人一直颇为信任,希望他和郑伯熊等人能纠正道学的一些偏误。 | |
张栻 | 学者 |
表格参考资料
卒年争议
关于周必大去世的时间,史书有两种说法:
1、嘉泰四年(1204年)十月一日:楼钥所撰《忠文耆德之碑》、《少傅观文殿大学士致仕益国公赠太师谥文忠周公神道碑》皆持此论;
2、嘉泰四年(1204年)十二月:《续资治通鉴》持此论。
按,楼钥奉宋宁宗之诏撰《忠文耆德之碑》,其所记载的周必大卒年日月,应较清人毕沅著《续资治通鉴》更为准确。故采用嘉泰四年十月一日之说。
周必大墓位于浙江省文成县龙川乡中堡村,是1994年翻修的。墓的正前方立有一块青石墓碑,上书“宋丞相益国公周必大之墓”。墓为圈椅式青石水泥结构,墓室分五穴,分别安葬着大峃周氏的一世祖周必大及刘夫人、祝夫人和三世祖周九龄及张夫人。墓顶后方是周必大的生平传记,两侧为《重修一世祖必大公墓碑记》和《宋丞相周必大公墓葬由来》。
2014年8月15日至18日,“周必大与南宋文化暨纪念周必大诞辰888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井冈山大学举行。会议就周必大的生平思想、政治影响、学术著述、文学创作、历史地位进行了讨论。
《攻媿集·卷九十三·忠文耆德之碑》
《攻媿集·卷九十四·少傅观文殿大学士致仕益国公赠太师谥文忠周公神道碑》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