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瑸(1656-1718年),字文焕,号眉川,广东海康(今雷州市)人,清朝康熙年间官员。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陈瑸考中进士,历任古田县令、四川提学道、台湾兵备道、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官职。陈瑸疏议废加耗、惩贪官、禁滥刑、置社仓、粜积谷、崇节俭、兴书院、饬武备等。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陈瑸于任上去世,康熙帝追授其礼部尚书,赐祭葬,谥清端。雍正年间,陈瑸入贤良祠。
陈清端遗像(2张)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陈瑸考中进士,授任福建古田知县。古田县因为多山,导致丁田情况错综复杂,赋役的轻重也分配不均,进而引起老百姓分分逃离户籍所在的土地,其中更有不法之徒选择做强盗。陈瑸均平赋役,老百姓才渐渐能过上太平日子。陈瑸平调到台湾,台湾刚刚被收复,当地民风骁悍不驯。陈瑸兴办教育,让广大老百姓接受王化,在台湾县五年后,当地老百姓懂得了礼让。
四十二年,行取,授刑部主事,历郎中,出为四川提学道佥事。清介公慎,杜绝苞苴。上以四川官吏加派厉民,诏戒饬,特称瑸廉。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陈瑸充当会试分校,旋任四川提学道。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台湾再次发生民变,福建巡抚张伯行向朝廷推荐陈瑸当台厦道。他在奏章里特别强调“为四川省找一学政容易,为台厦道物色一个适当人选难”。康熙同意张巡抚的看法,下旨任用陈瑸为台湾厦门道。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春,陈瑸被提拔为湖南巡抚。同年,北上京都谒见。康熙称赞他是一个“苦行头陀”,并说,“朕昨日召见陈瑸,细察其举动言行,确系清官。以海滨务农之人,非世家大族,又无门生旧故,而天下之人,莫不知其清,非有实行,岂能如此!国家得此等人,实为祥瑞。”同年十二月,陈瑸调任福建巡抚。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闽浙总督满保入朝皇帝,陈瑸兼署闽浙总督。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雷州城之东,洋田万顷,堤岸逼近大海,咸潮年年冲击,渐多崩毁。陈瑸虽远处福建,却时刻关心家乡人民的生命财产。他奏请皇帝饬令广东拨给专款修筑雷州东西洋堤围。他担心上面拨下的公款5300余两不够费用,便把自己俭积下的俸银5000两,送到海康,协助修堤。同年十月,陈瑸病逝。皇帝下旨追授他礼部尚书,赐祭葬,谥清端。
陈瑸初入仕途是任“素称难治”的福建古田县令。古田之难治,主要原因是蠹书蠹役太多,他们“盘踞衙门,最为民害”。
他举行了一场公开召聘吏胥的考试。这种办法使水平差的差役和“白役”无理由反对,一个危害甚烈的暴力集团被和平解散,进入“正册”的吏胥则被置于严格的管束之中,多年的弊政得以消除,为其他的革新铺平了道路。
陈瑸,清积欠、清丁田、均差徭、建义学,盘活了古田政局。建立起人民安居乐业的良性发展的秩序。这样就消除戾气,布撒祥和之气。从康熙三十九年三月到康熙四十年九月,陈瑸用一年半时间,把积弊丛生的古田治理的井井有条。
台湾府志
最后一点,陈瑸不仅勤政,而且善政。他往往能针对实情,采取得力举措。台湾刚从荷兰殖民主义者所手中夺回,当时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社会文明度差,陈瑸根据实际情况,改革政治,革除弊端,注重“兴学广教”,大力发展文教事业,他还考校读生,教导治学做人的道理,在台湾“建学设塾”。经过一番努力,改变了社会风气,“民知礼让”,“骎骎乎海东邹鲁矣”(《续修台湾府志》中册),把台湾治理得井井有条,为台湾和福建等地,留下“海疆治行第一”的特殊政绩。陈瑸从政大部分时间是主持台湾事务,从台湾县令到台湾厦门兵备道,到福建巡抚、闽浙总督,层次步步升高,作为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广。他勤政爱民,善于协调各种关系,造就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他抓住发展经济这个关键环节,开发宝岛,育物富民;他以文化为先导,兴隆教化,倡导文明;他善于化解矛盾,遇事不惊,妥善处理突发事件,保持社会稳定。
陈瑸最大的贡献体现在对台湾的治理上。清廷收复台湾后,战乱始平,人心不稳,加上酷吏当政,急敛暴征,致民不聊生。陈瑸在《康熙五十四年十月疏》上描述当时官员腐败现象:“一人入仕途,于饮食、衣服、器,皆备极华侈。多所费必多所取,方面取之有司,有司取之小民,朘削无已。”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陈瑸调任台湾知县(当时台湾未建省),他体察民情、清廉正直、爱民如子,常以“取一钱与取百万金无异”为戒,深受百姓拥戴。在治台策略上,“一禁加耗以苏民困,一禁酷刑以重民命,一禁馈送以肃官箴,一粜积谷以济民食,一置社仓以从民便,一崇节俭以惜民财,一先起运以清钱粮,一饬武备以实营伍,一隆书院以兴文教”。同时对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实行优抚政策,“革官庄,除酷吏,恤番民……”。几年后,台湾政局渐趋稳定。国相李光地奇其政绩,交章保奏,康熙亦奇之,提升陈瑸为四川学政。离任时,百姓万人夹道,挥泪道别,频呼“青天”。不久后,台湾又发生民变,官兵久战不能平。福建巡抚张伯行奏请康熙:“为四川学政觅人易,为台湾道得人难。”于是,清廷补授陈瑸为台湾厦门兵备道,率兵回台。消息传来后,台湾百姓奔走相告,不费朝廷一兵一卒,民变自平。
防海贼与山贼异,山贼啸聚有所,而海贼则出没靡常。台湾、金、厦防海贼,又与沿海边境不同,沿海边境患在突犯内境,而台、厦患在剽掠海中。欲防台、厦海贼,当令提标及台、澎水师定期会哨,以交旗为验。商船出海,令台、厦两汛拨哨船护送。又令商船连环具结,遇贼首尾相救,不救以通同行劫论罪。
赵尔巽:陈瑸起自海滨,一介不取,行能践言。
时代 | 书名 | 简介 | |
清代 | 乾隆刻本 | 《陈眉川诗文》 | 3卷,陈瑸著,裔孙陈子恭、陈子良编。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
《陈清端公诗文集》 | 陈瑸著,裔孙陈子恭、陈子良编,规格不详,宣纸,线装,乾隆乙酉(三十年)冬兼山堂刻本。全八卷,其中文七卷、诗一卷。该诗文集共辑陈瑸遗诗三百余首,附于《陈清端公文集》之后,文详而诗略。北京国家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这是距今发现的最早的陈瑸诗文集刊本。 | ||
《清端集》 | 兼山堂刻本,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珍藏。 | ||
道光刻本 | 《陈清端公年谱》 | 上、下二卷,二册(1函),线装,丁宗洛编,清道光六年(1826)刻,不负斋刻本(或称济宁官署刻本)。该年谱前有:“蒋丹林师二札”、“王序”、杨序、盛序、恭题《陈清端公年谱》、“前题”、丁瑶泉刻“《陈清端公年谱>既成敬题》”、“弁言”、“御祭文”、“御祭碑文”、“雍正八年上谕赐入京师贤良祠致祭文”“国史列传”等。上卷按时间先后介绍陈瑸的生平(包括家世、境遇、学问、德行、政事等)及贡献。从他的家世介绍起直到48岁(康熙四十二年)在台湾任上的情况。内容包括陈瑸的求学之路、生活遭遇、应试之路、教书育人情结、在古田、台湾任内的工作情况。下卷介绍陈瑸于康熙四十三年甲辰赴内召直至他去世(康熙五十七年,63岁)的情况。主要概述他在刑部、四川学政、台厦道、偏沅巡抚、福建巡抚(一度兼任闽浙总督)的情况。其中包括他的从政之路、“廉”“能”的言与行、恤民与爱民的民本主义思想、治台方略、经济政策、文化情结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 |
《陈清端公诗集》 | 陈瑸著,丁宗洛编,宣纸,线装,全十卷。包括卷首一卷,诗十卷,附刻书来札。清道光六年(1826)刻,不负斋刻本(或称济宁官署刻本)。该文集续搜遗诗达六百余首,比陈子恭、陈子良编的《陈清端公诗文集》多至十卷。据该文集载,此文集于“道光丙戌镌,蒋丹林先生鉴定,板藏泲上东署不负斋。书前印有徐宗乾等人题诗,弁言标明内容系由孙人龙删定,卷首镂‘同里后学丁宗洛瑶泉,连州后学张大业立庵参校。’书末署‘同郡后学周烈亚校字,里人后学陈定邵校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处有藏。 | ||
同治刻本 | 《续刻陈清端公文集》 | 十一卷,线装。陈瑸著,陈瑸裔孙陈毓芬辑,同治六年(1868年)家刻。该文集前五卷属奏议公牍,卷六、卷七为序记之文,卷八至卷十则收其诗作。按:富文斋为清代广州大型刻书机构,流传时间长。在嘉庆十八年(1813)即有刻书,延至民国时期,是规模较大的刻印机构,承揽公、私刻书。学海堂、菊坡精舍、广东书局所刻各书,均为富文斋承印。此斋还印过伍崇曜等私刻家的书。 | |
光绪版本 | 《陈清端公文集》 | 陈瑸著,线装,八卷,四册,光绪二十三年(1894)刻,台湾省台北图书馆藏。 | |
《陈清端公奏稿》 | 宣纸,线装,一册,收入奏稿三十二篇。清代抄本。 | ||
民国 | 《陈清端公文集》 | 陈瑸著,线装,八卷,三册,雷州道南印务局铅印。 | |
《陈清端公文集补集》 | 陈瑸著,线装,一册。民国庚午年(1930年)雷城道南章记印务局承印。 | ||
《陈清端公诗集》 | 陈瑸著,线装,十卷,五册。雷州道南章记印务局铅印。 | ||
《陈清端公四种》 | 瑸著,下载,一册。雷城道南印务局铅印。内容包括:“《家书》,四卷(为学、居家、处世、出仕);《家范》,一卷(男教、女教、婚姻、取友、祖先、香火、戒淫、祠奉、文昌、省墓、妇女二条、你童仆二条、恤寡、择继、亲戚);《事纪》,一卷(《家谱小记》、《通考·诗文》、《述闻》、《纪闻》、《会典》、《渡海纪事》、《赎宅记》);《祠纪》,一卷(祭文、祠联、祠匾)”。 | ||
《陈清端文集》 | 线装,八卷,三册,雷城道南印务局铅印初版(见《鼠疫丛刊》封三介绍)。 | ||
《陈清端公家书》 | 1册,宣纸,线装,45页。1931年秋雷阳印书馆出版。前有陈清端公画像及王伯良的《像赞》,后有遂溪陈丹林题跋。 | ||
《陈清端公家书》 | 陈瑸著,线装,一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雷阳印书馆出版,铅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 ||
《陈清端公诗集》 | 陈瑸著,线装,十卷,五册。雷阳印务局铅印。 | ||
《陈清端公家书》 | 陈瑸著,线装,一册,赤坎华文印务局铅印。 | ||
《陈清端公文集补集》 | 陈瑸著,线装,一册,赤坎华文印务局铅印。 | ||
《陈清端公诗集》 | 陈瑸著,线装,1册。赤坎华文印务局铅印4、《陈清端公四种》,陈瑸著,线装,1册。赤坎华文印务局铅印。 | ||
建国后 | 《陈清端公文选》(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 | 1册,陈瑸著,1961年11月台湾省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本书据台湾省台北图书馆藏的光绪二十三年(1894)《陈清端公文集》刻本,选取与台湾有关系的部分文献而成。 | |
《陈清端公诗集》 | 陈瑸著,丁宗洛编。为台湾省沈云龙主编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之第92辑,1966年由文海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 ||
《陈清端公文选、陈清端公年谱》 | 陈瑸著,丁宗洛编,台湾省历史文献丛刊(精装32开),1983年1月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 | ||
《陈清端公文集、陈清端公年谱》合刊(平装32开) | 陈瑸著,丁宗洛编注,全1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辑。1984年5月出版 | ||
《陈清瑞公文选》 | 清陈瑸撰,不分卷,附《陈清瑞公文集》总目,1987年台湾省大通书局出版 | ||
《陈清端公诗文集》 | 陈瑸著,全4册,丁宗洛编注。本书据道光6年泲上东署不负斋刻本。16开(19x26cm),精装烫金大字本,80镑米黄道林纸。为《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之一种(《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7种28册,该书主编为台湾省郭秋显(明志科大通识中心副教授)、赖丽娟(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2012年9月由龙文出版社出版。 | ||
《陈清端公文集》 | 10卷,作者:陈瑸,1990年1月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 | ||
《陈清端公文集八卷》 | (清)陈瑸撰,影印本,2001年山东齐鲁书社出版。本书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据中山图书馆藏清乾隆三十年兼山堂刻本影印,本书与王顼龄《世恩堂诗集三十卷词集二卷经进集三卷》、《别本莲洋集二十卷年谱一卷附录一卷》合订一册。 | ||
《陈瑸诗文集》 | 陈瑸著,邓碧泉编校注,2004年11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本书内容包括:奏疏、文章、诗文、家书、附录四部分。 |
(参考资料来源)
参与调查
辈分 |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晚辈 | 儿子 | - | 荫一子入监读书 |
孙子 | 陈子良 | 乾隆初,赐其孙子良举人。 | |
孙子 | 陈子恭 | 子恭员外郎,官至知府。 |
瑸服御俭素,自奉惟草具粗粝。居止皆於事,昧爽治事,夜分始休。在福建置学田,增书院学舍,聘主讲,人文日盛。
陈瑸的廉政、勤政与善政赢得了百姓的爱戴。陈瑸调任台湾时,古田人民恋恋不舍。听说对陈瑸进行离职查验,清理粮库时因仓鼠糟蹋毁坏,仓榖储备斤两有所亏欠,古田百姓争携升斗,把粮食补足。这件小事不能平伏古田百姓的感恩之心,就准备给陈瑸立生祠,陈瑸听说后坚决反对,陈瑸走后,生祠还是建了,并且每年杀猪屠羊祷祀,成为传统。在以后岁月里,只要有古田人来雷州做生意,必先祭拜陈清端公祠。
台湾府称连年海妖登陆作祟,成群结队爬到农田里毁坏作物。因而农业普遍失收,贼匪四起,社会动荡,民生危殆。当地官建牢房,人满为患,继续增建监仓都不能解决问题。以至朝廷连换几任知县都未能见效。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秋,众文武大臣向康熙皇帝推荐广东雷州海康籍进士陈瑸(时任福建古田知县)到台湾继任知县,治理海岛,安抚民生。康熙皇即传旨陈瑸进京授职。其时陈瑸正回乡省亲,适逢母亲重病垂危,接到圣旨甚是为难:因为他不但是一个忠臣,更是一个孝子。自知抗旨要杀头,无奈只有孝心为上,冒死服侍老母亲半月后,见病情缓解才备行装辞母返京。
其时正值膏蟹大量上市季节。为了讨得皇上欢心,陈瑸织了一个竹篓,装满一大篓活鲜并涂满海泥的膏蟹,打点行装素裹匆匆赴京授命。
陈瑸入京城后,直往朝殿,二话不说,便将篓中活蟹解放开来,然后跪地面圣。众老臣面前,只见康熙皇帝故意大声呵斥道:“陈瑸,你知罪否?”但见平素沉着的陈瑸应道:“罪臣陈瑸在下,抗旨久违,迟迟未归朝廷,罪该万死。望皇上恕罪。”康熙继续责问:“你明知抗旨,延迟回朝是死罪,为何抗旨呢?!”。陈瑸指着门外横行的膏蟹,说道:“这些膏蟹是我从家乡带来的特产佳肴。普天下皇上为上,罪臣不敢独享,为保持鲜活,特地从雷州一路赶着这群畜牲上路,由于畜牲不听活,走得又慢,所以误了行程,肥美的膏蟹是专为孝敬皇上的贡品,请皇上用过膏蟹,再杀罪臣未迟”。康熙皇帝转过脸来:“唔,算你嘴乖巧,待朕吃了蟹再说。”其实康熙皇上也从群臣口中了解到陈瑸母亲重病之事,现今至关重要的是台湾社会安危的事情,正急需陈瑸这位贤臣赴任知县,只好免了他欺君之罪。
次日早朝,康熙皇帝下旨:“陈瑸,抗旨本应杀头,朕现念你一片忠心献君,一片孝心为母。公事为上,先留你察看,给你一个戴罪立功机会,立即赴台湾任职,降除海妖、平荡贼寇、稳定治安、恢复生产。”然后又对他说:“限你五年之内完成,自有重赏,否则两罪俱罚,就怪不得联手下无情。”陈瑸谢过皇恩后,深感此行凶多吉少、前途未卜。到了台湾岛,陈瑸带着随从马上前去当地民宅,找土著引导察看“海妖”情况,沿海边寻去,但见黑压压一片,横七竖八地爬行着数也数不清的甲壳动物,似千军万马般袭来,真是见着不寒而栗,但又似曾相识,待片刻定睛一看,“什么海妖”,陈瑸高兴得像顽童一样提起一只鲎,大笑起来,自言自语地说起雷州话:“一狗、二鲎、三海豆芽、四番豆。”真是乐不可支。他回首仰望北方,心绪万千:难怪皇上器重自己,免了欺君之罪,本臣坚信不用很久时间,定能将台湾府治理好。其实陈瑸胸有成竹。
鲎在陈瑸的广东雷州半岛家乡可是海产佳肴,为什么却被误为“海妖”呢?原来当地土著本以为好吃之物,但对其肠肚屎尿不会处理,结果食之中毒,导致土著畏栗禁忌吃鲎,视为“海妖”。陈瑸高兴之余,便身先士卒地示范宰杀鲎技术,然后将鲎肉分块下锅煮熟,再用生姜、蒜米及糖醋打芡汁,让土著百姓醮着食。他们吃后,个个呱呱大叫好味道,这一招果然凑效。从此之后,沿海土著掀起抓鲎热潮,这些“海妖”成了他们的美味佳肴……陈瑸摸着脑后勺,呵呵地笑起来,然后自言自语一番:“宝岛台湾虽然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但当地土著落后,不懂耕作。待日后从雷州半岛引来蕃薯及牛只帮助他们耕作,定能发展生产,安定社会,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