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影视剧中或者一些历史事件中看到,在古代皇帝身边,经常会有自己的舅舅担任大臣,掌握大权。从血缘上来讲,舅舅肯定没有叔叔更亲,但为何皇帝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重用自己的舅舅,却不去重用叔叔呢?舅舅相比叔叔有哪些优势,让皇帝做出了这样的一种选择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这个好理解,因为叔叔是皇室宗亲,跟身为皇帝的侄子有同宗的血缘关系,所以从法统上叔叔具备成为皇帝的可能。一旦被重用,万一权力太大,不好节制,就极有可能会夺权篡位。
在这个问题上,是有血的教训的。
比如明成祖朱棣,他是朱元璋的儿子,被封为燕王,而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允炆继位后开始削藩,对自己的叔叔们下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终攻破首都南京,篡了朱允炆的皇位。
而舅舅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舅舅是娘家人,也就是外戚,虽说娘亲舅大,但从血缘上看,舅舅与皇室不是同宗,所以即便他权力再大,他的权力也是由皇后处得来,而皇后的权力则是由皇帝处得来。换言之,国舅的权力来源于皇权,寄生于皇权,也自然受到被皇帝攥得死死的,皇帝随时可将权力交出,也可随时将其权力彻底收回。
因此皇帝为巩固皇权,既要重用自己人,又不能用宗室,重用国舅爷就成了一个合理且相对安全的选项。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国舅爷专权的情况,比如著名的有田蚡、卫青、长孙无忌等。但真正实施篡位并获得成功的其实并不多,只有王莽等零星的几个例子。一般来说,皇帝年幼时都是由国舅爷摄政,可就连中年继位、乾纲独断的雍正帝都乐于重用自己的舅舅隆科多,可见国舅爷的重要性。
说白了,舅舅不是皇族,借着皇后的方便攀附皇权,权力仍然来自皇帝,皇帝要是没了,皇族大可再立一个皇帝,可那样做谁还会认你这个国舅爷呢?所以身为国舅,最关键的还是保住皇权,而非篡位。
一是叔叔是有可能争夺皇位的,而舅舅的可能相对较小,原因就在于叔叔和自己是同姓。
二是皇帝的母亲,我们都知道皇帝有着三宫六院,但是母亲却只有一个,也就是太后。而太后最值得信任的人,还是自己的兄弟。也就是说,在关键时刻会伸出援助之手的,往往是皇帝的舅舅,而不是皇帝的叔叔。
在古代,皇帝的地位权利都是至高无上的,而皇族内部的纷争往往会给整个朝廷带来巨大的变动。舅舅谋反不是没有具体的例子,但是这种可能性很小。谋反的前提是皇帝的能力不足,权力太小,而谋反势力却拥有极其庞大的根基,还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
这也是说为什么古代凡事都讲究个名正言顺。叔叔谋反听起来似乎很合理,因为皇帝一旦失去了自己的势力,叔叔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地位和皇帝至亲这个身份来坐上皇位。
如果自己的叔叔权力过大的话,皇帝对自己的位置就会产生动摇感和恐慌感。相比之下,皇帝自己在遇到危难的时候,自己的母亲这边的势力是最有可能帮助自己的,而自己的舅舅又因为母亲的缘故,也因为自己利益的缘故,会为自己提供帮助,因为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家族的地位,也有利于巩固其自身的地位。
比如说,朱棣抢了皇位,明朝还是明朝。杨坚李渊抢了皇位,直接改朝换代了。换个说法:叔叔抢权,朝臣大多不会反对,算是名正言顺。舅舅抢权,难比登天,算是大逆不道,宗室反对,臣子不服。
事实上,外戚治国出现篡权、篡位的事件,远远低于宗室治国,比例可能是1比20。因为从汉朝开始,就出现了所有皇子都会被封为亲王的传统,他们拥有广袤的封地,所以宗室成员生下来就拥有强大的权力。而且他们一辈子都是一个王朝最显贵的那批人,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得到了无数大臣的支持,一生之中能积累下来的势力实在是太过强大了。
而外戚呢?他们只有在自家的那个女子被立为皇后以后,才成为了王朝中最显贵的那批人。就像是暴发户一样,突然拥有极其强大的权势和地位,但并没有根深蒂固的势力。所以皇帝就算是重用外戚,那些被重用的,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就积累强大的权势。而且有宗室成员的牵制,外戚岂敢轻举妄动?
如果皇帝不想重用那个外戚了,只需要用一封诏书就能剥夺他们所有的权势。因为外戚的权力直接来源于皇帝,所以皇帝可以很轻易地废掉他们。
相比于权力直接来源于血统的宗室,外戚的势力实在是太薄弱了。宗室就相当于从幼苗时开始就长在那片土地的大树,几十年的生长让它根深蒂固;外戚就相当于刚栽下去的大树,来不及立刻在土地里扎根,所以会被轻松地连根拔起。
况且叔伯本就是父辈的亲戚,等皇位传到儿子那一代,就与当权的叔伯成了爷爷那辈的亲戚,关系会一代代疏远,隔阂会一代代增多。但随着他们一步步发展势力,想更换他们的难度就越来越大。
如果把政权交给舅舅,等到下一代皇帝即位,与舅爷的关系已经疏远,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自己亲舅舅换上去。这样就能保证每一代掌权者与皇帝都有很亲近的血缘,舅舅们对自己亲妹妹的儿子,也大多会保持忠心。
所以相比较而言,舅舅比叔伯更值得信任,所以皇帝都喜欢重用舅舅,而不愿把权力交给叔伯。
上一篇
荆轲刺秦王有哪些失误
下一篇
同治为什么没有孩子